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腮腺炎病毒引发的原因介绍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阅读全文

关于腮腺炎病毒引发的原因介绍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

腮腺炎病毒的引发原因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

关于腮腺炎病毒的基本介绍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或称腮腺炎病毒,能引起腮腺、舌下腺、颚下腺肿大、头痛、发烧,并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男性还易引起睾丸肿胀。现存的野生型种为88-1961。  腺炎病毒(mumps virus)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属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为球形,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神经氨酸

关于病毒性腮腺炎的检查方式介绍

  1.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有肾炎并发症者可出现蛋白尿及红、白血细胞。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补体结合抗体:即抗S和抗V抗体,抗S抗体

关于病毒性腮腺炎的鉴别诊断介绍

  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腮腺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口流出,腮腺口位于第二磨齿相对的颊黏膜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而是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

关于腮腺炎病毒抗体的简介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属副粘病毒科,结构类似于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引起人类的腮腺炎,时常并发睾丸炎及卵巢炎,还可并发脑膜炎、脊髓炎及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等。腮腺炎病毒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为ELISA、血凝抑制、补体结合试验等,用于查抗体。

关于病毒性腮腺炎的简介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

关于病毒性腮腺炎的病因分析

  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00~200微米,孢膜上有神经氨酸酶血凝素及具有细胞融合作用的F蛋白。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因与副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故有轻度交差反应。从患儿唾液、脑脊液、血、尿、脑组织及其他组织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关于腮腺炎的预防介绍

  1.化脓性腮腺炎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其发病的重要环节。一些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更应加强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洗必泰溶液嗽口等),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  2.流行性腮腺炎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

关于腮腺炎的诊断介绍

  1.化脓性腮腺炎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腮腺局部红肿热痛,挤压腮腺时腮腺口有脓液流出,发病通常单侧,)。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临床诊断不难。取腮腺导管流出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诊断。  2.流行性腮腺炎  根据流行情况及患者接触史,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

腮腺炎病毒的概述

  腺炎病毒(mumps virus)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属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为球形,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刺突(HN)和融合因子刺突(F)。基因组为单负链RNA.腮腺炎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或鸡胚细胞中增殖,可出现细胞融合,但细胞病变不明显。腮腺炎病毒仅有一个血清

关于麻疹·腮腺炎·风疹活病毒疫苗的简介

  本疫苗是高度致免疫的,易感人群注射一次疫苗,能诱导产生95%的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96%腮腺炎中和抗体和99%风疹血凝抑制(HI)抗体。本疫苗中的RA27/3风疹病毒株,在接种后立即诱导产生高水平的HI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而且更接近自然的感染。本疫苗所诱导的高水平、分布广泛的抗体

关于小儿腮腺炎的基本介绍

  小儿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多发于儿童,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形成暴发流行。临床以唾液腺急性非化脓性肿胀为特征,常伴发脑膜炎、胰腺炎及睾丸炎等。其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处理。

关于腮腺炎的病因分析介绍

  1.感染性  急性细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常见病因为腮腺分泌机能减退者(如机体抵抗力及口腔生物学免疫力降低者、手术禁食者等)、腮腺导管口堵塞及腮腺淋巴结炎、邻近组织炎症波及。  病毒性腮腺炎:常见腮腺炎病毒,还可见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

关于腮腺炎的诊断标准介绍

  1.化脓性腮腺炎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腮腺局部红肿热痛,挤压腮腺时腮腺口有脓液流出,发病通常单侧,)。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临床诊断不难。取腮腺导管流出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诊断。  2.流行性腮腺炎  根据流行情况及患者接触史,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

关于腮腺炎疫苗的历史介绍

  美国1948年批准了一种灭活腮腺炎疫苗,并在1950-1978年间使用,该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持续期短,保护效力较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莫里斯·希勒曼发明了此后常用的腮腺炎疫苗,因为用于研发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病毒是从他女儿Jeryl Lynn身上提取的,故该疫苗以其女儿Jeryl Ly

单纯疱疹病毒引发的疾病介绍

  (1)新生儿单纯疱疹 多见于早产儿,也可以发生在足月儿。病变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70%是由HSV-2型所致,一般出生后3~5天发病,表现为皮肤、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大、意识障碍等。  (2)妊娠合并生殖器疱疹孕妇于妊娠前经常出现外阴复发性疱疹,属于

腮腺炎的发病原因

  本病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所引起,腮腺炎病毒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均可于2~5 min内将其灭活,暴露

腮腺炎病毒的发病机制

  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

治疗病毒性腮腺炎的相关介绍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尚无抗腮腺炎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主要对症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可用利巴韦林及中草药治疗,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用醋调后外敷。体温达38.5度以上可用解热镇痛药。并发脑膜脑炎者给予镇静

关于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反应介绍

  一般腮腺炎疫苗的不良反应轻微,而且少见。除接种部位轻度肿、痛外,最常见的反应为腮腺炎和低热。偶见睾丸炎和感音神经性耳聋。极少出现中度发热,曾报道过无菌性脑膜炎,但报道发病率差异很大(例如从1/400至1/50万)。疫苗相关无菌性脑膜炎发病率的差异不仅反映了疫苗毒株和配方的不同,也与研究设计、诊断

关于小儿腮腺炎的鉴别诊断介绍

  1.其他病毒所致腮腺炎  现已知流感、副流感、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初步鉴别可参考流行病史及临床伴随症状,最终的鉴别方法是进行病原学及血清学的检查。  2.化脓性腮腺炎  常多次复发,且均位于同侧腮腺,应疑及化脓性腮腺炎,挤压腺体可见腮腺管口有脓液流出。局部表面皮肤红肿,压痛明显,周

关于腮腺炎的基本信息介绍

  腮腺是涎液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以一侧或两侧。病因为感染性、免疫性、阻塞性及原因未明性炎症肿大等。最常见为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多见于细菌性和病毒性。细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腮腺局部红、肿、热、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

关于腮腺炎减毒疫苗的基本介绍

  本品系用腮腺炎病毒减毒株接种原代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量明胶、蔗糖稳定剂冻干制成。为乳酪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  通用名称: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英文名称:Mumps Vaccine, Live  汉语拼音:Saixianyan Jiandu Huoyimiao

关于慢性腮腺炎的鉴别诊断介绍

  1.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1)好发于5-10岁儿童。   (2)腮腺反复肿痛,呈周期性发作。年幼者,间歇期短。   (3)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或混浊粘状分泌物排出。   (4)腮腺造影示主导管及腺内导管无异常。末稍导管呈点状、球状扩张、排空迟缓。   2.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1)中

预防病毒性腮腺炎的相关介绍

  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检疫3周。  2.被动免疫  给予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3.自动免疫  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接种

关于酶缺乏引发的疾病介绍

  研究发现,参与红细胞代谢的酶有40多种。如果发生遗传上的缺陷,使某些酶的活性减低,从而影响红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引起溶血性贫血。引起溶血性贫血的酶已发现有近20种,可分成三类:  ①糖直接酵解途径(EMP)中的酶:己糖激酶(HK)、磷酸葡糖异构酶(PGI)、磷酸果糖激酶(PFK)、醛缩酶(ALD)

简述腮腺炎病毒的发病机制

  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

病原体检测--腮腺炎病毒抗体介绍

腮腺炎病毒抗体介绍: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属副粘病毒科,结构类似于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引起人类的腮腺炎,时常并发睾丸炎及卵巢炎,还可并发脑膜炎、脊髓炎及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等。腮腺炎病毒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为ELISA、血凝抑制、补体结合试验等,用于查抗体。腮腺炎病毒抗体正常值:

关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介绍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五种。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RNA病毒属。HAV抵抗力较强,能耐受 56℃ 30分钟,室温一周。在干燥粪便中25℃能存活30天,在贝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