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与免疫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观察,甲型肝炎病毒多侵犯儿童及青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临床表现多从发热、疲乏和食欲不振开始,继而出现肝肿大、压痛、肝功能损害,部份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情况下,无黄疸病例发生率要比黄疸型高许多倍,但大流行时黄疸型比例增高。40岁上成人中,80%左右均有抗HAV抗体。甲型肝炎病毒经粪一口途径侵入人体后,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继而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最终侵入靶器官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 [2] 。 由于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缓慢并不直接引起细胞损害,故推测其致病机理,除病毒的直接作用外,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能在引起肝组织损害上起一定的作用。现可应用狨猴作为实验感染模型以研究HAV的致病机理 [2] 。 动物经大剂型病毒感染后1周,肝组织呈轻度炎症反应和有小量的局灶性坏死现象。此时感染动物虽然肝功能异常,但病情稳定。可是在动物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的同时,动物病情反而转剧,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和门脉周围细......阅读全文

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与免疫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观察,甲型肝炎病毒多侵犯儿童及青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临床表现多从发热、疲乏和食欲不振开始,继而出现肝肿大、压痛、肝功能损害,部份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情况下,无黄疸病例发生率要比黄疸型高许多倍,但大流行时黄疸型比例增高。40岁上成人中,80%左右均有抗HAV抗体。甲型肝炎

EB病毒的致病机理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EBV感染可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不同感染状态表达不同的抗原,增殖性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早期抗原、EBV衣壳蛋白和EBV膜抗原,潜伏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核抗原和

埃博拉病毒致病机理

  埃博拉病毒粒子的直径为80纳米,长度为970纳米,属丝状病毒科。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扎伊尔、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第4个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灵长目动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献报导有极少数人感染此病

HIV病毒结构特征和致病机理

HIV病毒的结构特征: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2、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3、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

HIV病毒结构特征和致病机理

HIV病毒的结构特征: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2、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3、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

简述丁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

  HDV 的致病机理与免疫性还不清楚。一般认为HDV对肝细胞有直接的致细胞病变作用。在HDV感染黑猩猩的动物实验中,HDV—RNA的消长与肝脏损害的程度相关。丁型肝炎的收藏,HD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随后出现HDAg血症,可用免疫荧光、放射免疫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核酸杂交技术进行检测。但患者

概述水疱性口炎病毒的致病机理

  VSV呈嗜上皮性,一般认为,VSV是通过上皮和黏膜侵入机体的。病毒的表面突起与细胞受体结合,然后囊膜与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或直接被细胞吞入,形成吞饮泡,在酸性环境或细胞酶的作用下裂解,释放核酸,在细胞浆内依赖逆转录酶进行大量复制,在细胞膜或胞浆空泡膜上出芽,释放成熟的病毒颗粒,常聚集细胞间隙,并以

HTLV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两型HTLV均可通过其表面包膜糖蛋白与易感细胞的CD4分子结合而感染,受染细胞可发生转化而恶变,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逆转录病毒诱导癌症发生的机制主要有三种:①病毒通过激活宿主细胞癌基因(C-onc)诱发癌变。HTLV-Ⅰ和HTLV-Ⅱ既无已知的病毒癌基因(V-onc),也不会在其基因组

甲型肝炎病毒的病毒感染模型与培养

  黑猩猩和狨猴对HAV易感,且能传代,经口或静脉注射可使动物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冻中检出HAV。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HAV可随粪便排出,恢复期血清中能检出HAV的相应抗体 [2] 。  1979年Provost 等首次成功地将已适应在狨猴传代的毒株培养于原狨猴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细胞FPhK6

简述甲型肝炎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无囊膜。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每一壳微粒由4种不同的多肽即VP1、VP2、VP3和VP4所组成 [1] 。  在病毒的核心部位,为单股正链RNA。除决定病毒的遗传特性外,兼具信使RNA的功能,并有传染性 [1

概述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机制

  HIV选择性地侵犯带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通过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导使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  1.由于HIV包膜蛋白插入细胞或病

免疫学实验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介绍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介绍: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是一种能够引发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产生的物质,检测出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可证实甲型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存在。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正常值:  阴性。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本检查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乙肝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HBV抗原携带者。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血清均有传染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非常广泛,据估计HBsAg携带者在世界上约有2亿。由于他们不显临床症状,而HBsAg携带的时间又长(数月至数年),故成为传染源的危害性要比患者更大。HBV的传染性很强,据报道,接种

概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机制

  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需要通过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受体分为两类,第一受体即CD4,为主要受体,第二受体即CCR5或CXCR4等,为辅助受体。艾滋病病毒分为X4和R5两类毒株,前者通常同时利用CCR5、CXCR4和CCR3受体,而后者通常只利用CCR5受体。在疾病早期和晚期,艾滋病病毒通常分别利用CC

灭活病毒疫苗的免疫机理

灭活疫苗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它产生的抗体有中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作用,对细胞外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灭活疫苗对病毒、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寄生虫的保护效果较差或无效。

HTLVI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介绍

  两型HTLV均可通过其表面包膜糖蛋白与易感细胞的CD4分子结合而感染,受染细胞可发生转化而恶变,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逆转录病毒诱导癌症发生的机制主要有三种:  1、病毒通过激活宿主细胞癌基因(C-onc)诱发癌变。HTLV-Ⅰ和HTLV-Ⅱ既无已知的病毒癌基因(V-onc),也不会在其

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为形成感染性气溶胶,由空气飞沫传播。病毒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内增殖,引起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主要引起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肺炎。潜伏期1~7天。流感为自限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肺

关于细菌L型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并常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治疗过程中发生。临床上遇有症状明显而标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宜作L型的专门分离培养,并更换抗菌药物。

《植物学报》:花椰菜花叶病毒与成HIV病毒致病机理相同

据《植物学报》报道,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常见的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和造成艾滋病的HIV病毒,用同样的过程在其寄生的细胞内繁衍、扩散疾病。人类应该能够从植物病毒研究中获取灵感,使HIV病毒停止复制。 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陈志祥(音译)说:“当HIV病毒‘击中’某人后,它必须‘招募’并倚靠

甲型肝炎病毒-RNA-提取

试剂、试剂盒 TSES 缓冲液TSES 缓冲液饱和酚氯仿辛醇乙酸钾乙醇缓冲液 Almol LNaH2P04 缓冲液氯胺 T 溶液Na125I5 mmol LNa2S2O5lOOmmol LKINET 缓冲液酵母 tRNA蔗糖纤维素柱平衡液三重蒸馏水0.1mol LNaOH5 mmol L

怎样预防甲型肝炎病毒?

  1.隔离病人:注意对其粪便进行消毒,对病人的隔离期限不少于30天,对幼儿机构的病人应隔离40天。在流行地区,对病人及有密切接触的人一般要观察4~6周。在家庭隔离治疗的病人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制度,病人使用过的东西要认真地进行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搞好卫生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

甲型肝炎病毒-RNA-提取

            试剂、试剂盒 TSES 缓冲液 TSES 缓冲液饱和酚 氯仿 辛醇 乙酸钾 乙醇 缓冲液 A lmol L

关于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病人。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酸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着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也逐渐消失。长期携带病毒者极罕见。  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

食品致病菌的致病机理分析

痢疾杆菌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毒素。病菌黏附于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内,继而生长繁殖并引起炎症,在内毒素的作用下使肠壁组织坏死,肠功能紊乱,以致出现毒血症。有些痢疾杆菌能产生肠毒素,导致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污染源是带菌动物(牛、羊、猪、鸡等)和病人及隐形带菌者。主要通过摄入污染该菌的动物性食品导致发病

关于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介绍

  1.流行病学特点:人是HSV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病毒可经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粘膜和破损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孕妇生殖道疱疹可在分娩时传染新生儿。HSV的感染十分普遍,呈全球性分布。  2.感染类型:  1)急性感染:引起感染部位的疱疹  2)潜伏感染与复活感染:H

衣原体的致病机理

衣原体能产生类似格兰阴性菌内的内毒素,静脉注射小白鼠,能迅速使动物死亡。体外试验提示,衣原体表面脂多糖和蛋白促进 其吸附雨易感细胞,促进易感细胞对衣原体的内吞作用,并能阻止吞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从而使衣原体在吞噬体内繁殖破坏细胞。受衣原体感染的细胞代谢被抑制,最终被破坏。

衣原体致病机理

衣原体能产生类似格兰阴性菌内的内毒素,静脉注射小白鼠,能迅速使动物死亡。体外试验提示,衣原体表面脂多糖和蛋白促进其吸附雨易感细胞,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促进易感细胞对衣原体的内吞作用,并能阻止吞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从而使衣原体在吞噬体内繁殖破坏细胞。受衣原体感染的细胞代谢被抑制,最终被破坏。

流感病毒M2离子通道致病机理

  近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共建)陈凌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证实A型流感病毒M2蛋白通过氢离子通道活性阻断细胞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从而抑制细胞自噬降解的重要机理。该成果(Proton channel activity of

关于甲型肝炎病毒的基本介绍

  1973年Feinslone首先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甲型肝炎病毒为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人类感染HAV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仅少数人表现为急性甲型肝炎。一般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性肝炎,亦无慢性携带者

简述甲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特点

  1、甲肝病毒的特点: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含有一个单股正链RNA基因组,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因此其检测抗体在世界各国使用。HAV耐热,在60摄氏度1小时仅部分灭活。甲肝属于粪口传染性疾病,与乙肝由注射器,围生期经胎盘等或者丙肝由注射,输血等血源性感染不同,尚未发现母婴垂直传播甲肝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