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揭示海冰透光性温度响应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海洋光学研究团队揭示了海冰漫射衰减系数的温度响应机制及其对北冰洋的潜在影响。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湖沼学与海洋学》。 论文通讯作者、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许占堂表示,该研究明晰了海冰漫射衰减系数对冰温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内在机制,并揭示了该温度响应对北冰洋冰藻初级生产及辐射能量传输的潜在影响。 对于反射的太阳光线,目前已有完善的海冰反照率正反馈机制来阐释海冰变化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然而,关于海冰和海水系统中光的分布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科学界知之甚少,相关现象对冰区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也不得而知。 南海海洋所博士张雨表示,该研究基于2016年至2022年间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和南海海洋所进行的3次海冰光学特性和冰温的同步观测实验,结合2018年和2022年辽东湾现场验证观测,明晰了海冰下行辐照度漫射衰减系数(Kd)与冰温(Tice)的负相关关系,并发现Kd对-9℃~-2℃高温区......阅读全文

海冰透光性温度响应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光学研究团队揭示海冰漫射衰减系数的温度响应机制及其对北冰洋的潜在影响。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论文通讯作者、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许占堂表示,该研究明晰了海冰漫射衰减系数对冰

北冰洋海冰融化使海象登岸

  由于气温升高,近些年来北冰洋的东楚科奇海域海冰频繁融化,冰冻情况越来越差。 2007年就在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次发现海象离开海面到陆地生活,而海象通常是在大陆架的浅海海冰之上度过它们的夏天并繁衍生养小海象。但是过去四年里,由于海冰融化,海象撤到陆地生活的情况已经出现了三次。  根据位于科罗拉多州的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始料不及

髯海豹 北冰洋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然而,一支国际研究团队6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发表论文,认为“无冰之夏”可能提前至本世纪30年代出现,因此提醒有关方面早做准备。  2014年7月2日,一群海鸟在北冰洋海域浮冰上空飞过。新华社记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然而,一支国际研究团队6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发表论文,认为“无冰之夏”可能提前至本世纪30年代出现,因此提醒有关方面早做准备。  2014年7月2日,一群海鸟在北冰洋海域浮冰上空飞过。新华社记

美专家称2050年北冰洋海冰将消融

直到最近,北冰洋的巨厚冰层仍然阻挡着亚洲通往北美和欧洲之间的最短航路。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有专家表示,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的海冰将会变得非常薄,从而将首次让船只直行通航北冰洋首次成为可能。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到2050年前后,北冰洋的海冰将会变得足够脆弱,从而允许破冰船在其

海冰透光性温度响应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463.shtm

北冰洋海冰急剧融化-半年消融面积比美国大

  11月29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称,北冰洋海冰今年消融面积比美国还大。海冰面积急剧萎缩,显示气候变化正在“我们眼前”发生。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2012年多个破纪录的极端气候现象冲击地球,北极海冰融化只是其中一例。   俄罗斯西部、欧洲南部及

北冰洋海冰面积缩至历史第二新低

  路透社近日报道,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观测,自1979年开展卫星监测以来,北冰洋海域的海冰覆盖面积已经缩减至历史第二新低记录。  据该中心披露,今年九月十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缩减到只占该海域面积的15%,仅为168万平方海哩,与2007年161万平方英里的

冰芯里寻科学密码!我国科考队首次应用SAR现场观测北冰洋海冰

  多项科考项目首次在北冰洋展开  一起关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目前,“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已在返航途中。在本次北冰洋科考期间,考察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合适的海冰区域作为“冰站”进行作业。建立起长期冰站,多项科考项目也首次在北冰洋展开。  据了解,极地破冰船按破冰能力强弱被划分多个等级。像

中国科大发现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谢周清课题组通过“雪龙”船考察,发现了夏季北冰洋大气汞循环的独特现象,并经分析认为夏季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大气污染物。由于汞具有较高的蒸气压、低溶解性和较长的大气保留时间,可以在全球传输,从而到达南北极等边远地区。在

卫星图像显示北冰洋海冰面积9月或达历史最小

  新华社东京8月21日电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日前表示,他们对日本水循环变动观测卫星“水滴”号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后发现,北冰洋海冰正快速减少,今年夏季北冰洋海冰面积有可能创下有观测数据以来的最小纪录。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说,去年夏季,北冰洋海冰的面积仅比2007年观测到的最低纪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超出预想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已出色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凯旋归来。在长达80多天的科学考察中,承担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的第三课题“海冰、积雪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中国海洋大学,派遣6名考察队员参加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的

北极冰川逐渐消失-英国专家竟称或充满生机

    北极冰川的消失,会对北极带来什么影响?最近,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的阿兰・坎普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表明,未来在夏季无冰的北冰洋,可能充满生机。他们从北冰洋的洋底泥土取样,发现这些泥土中留有恐龙时代的生态线索――硅藻的痕迹。硅藻是一种相当低级的海藻,接近食物

我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北极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1.shtm 记者9月7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北京时间2023年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

北冰洋“最后的冰区”或2100年消失

  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海冰区在快速缩小,目前的面积还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格陵兰岛以北和加拿大海岸的100万平方公里地区被称为“最后的冰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地球的未来》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北冰洋“最后的冰区”或将在2100年消失。  回顾其历史,研究人员表示,北

北冰洋“最后的冰区”或2100年消失

  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海冰区在快速缩小,目前的面积还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格陵兰岛以北和加拿大海岸的100万平方公里地区被称为“最后的冰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地球的未来》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北冰洋“最后的冰区”或将在2100年消失。  回顾其历史,研究人员表示,北

我国科学家发现北冰洋中心海域储存大量甲烷

  日前,中国科技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和谢周清教授等,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发现该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表面或内部存在消耗大气甲烷的过程。这一结果为科学评估北冰洋海域对温室气体甲烷的贡献提供了依据。国际大气环

北极藻类的方解石结壳保存气候记录

  一项研究发现,关于北极海冰覆盖的一个650年的记录可能被记录在了海底藻类的每年的结壳中。对夏季北冰洋海冰覆盖的卫星观测仅能追溯几十年,这妨碍了气候建模者模拟数个世纪的气候变化的尝试。Jochen Halfar及其同事发现,一种北极藻类物种——格形藻(Clathromorphum comp

研究发现北冰洋中心有大量甲烷

  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发现该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海冰的消融将会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大。  这项工作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和谢周清教授等共同完成的。2010年7月至9月,中国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科研人员采用密

中国北极科考二十四载:向北而去,探索极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072.shtm 9月27日,顺利完成北冰洋各项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缓缓靠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圆满结束。我国于1999年

科学家发现海冰消融将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大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和谢周清教授等,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发现该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表面或内部存在消耗大气甲烷的过程。这一结果为科学评估北冰洋海域对温室气体甲烷的

中国科大研究发现北冰洋中心海区储存大量温室气体甲烷

  近日,《大气环境》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谢周清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北冰洋海冰:甲烷的屏蔽与消耗》。该论文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北冰洋中心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

美研究称北冰洋去年冰量创新低

  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冰洋海域2010年夏季最少冰量创32年以来最低记录。   冰面面积和冰面厚度是判定北极冰量的两个主要标准。一般而言,冰面面积可借助卫星观测,实地测量冰面厚度则相对困难。   一些专家先前预测,北极冰面面积近几年来之所以大幅缩小,原因是在之前的

北极海冰减少机制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海军课题组在北极海冰减少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大气水汽和能量输运引起海冰减少的具体物理过程。大气水汽和能量输送对北极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向极能量和水汽传输的变化将通过多种机制对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

北极气候变化超科学家预期-海冰覆盖减少

  北极地区犹如一只巨大的“冷凝器”,调节着全球气候。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纬66度33分北极圈以北的广袤区域,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由陆地、岛屿和海洋组成,其中,北冰洋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各圈层都发生了近400年来最快速的变化,甚至超过了科学

海冰已成塑料微粒临时“储存库”

   塑料污染已经扩散到多远?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环境学研究称,曾经纯净的海冰正成为塑料微粒的临时“储存库”——海冰内含有大量塑料微粒(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它们是随海冰移动而扩散至北冰洋的。该发现同时证实,大量塑料微粒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而被释放进入海洋。  每年大量塑料

中国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

8月20日,考察队领队吴军(右)和首席科学家余兴光(左)到达北极点。  北京时间8月20日15时38分,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并随后进行了科学考察作业,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  当天上午,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88度2

中国北极海冰研究已15年仍缺高分辨率数据

  北极海冰研究透着凉  我国开展北极研究已15年,仍缺乏高分辨率数据,在北冰洋还未建立卫星接收站,且至今还未制定北极科技战略——  9月7日,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网站上,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又一次被更新,一条代表2014年海冰范围数据的蓝色曲线,又下降了一点。两周前,这条曲线的端

中国北极科考队展开本次科考首次冰站作业

  当地时间29日下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86度48分、东经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区设立短期冰站,这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第一次开展冰站作业。   据介绍,此次短期冰站作业由4组人员分别实施:海冰物理组进行冰芯钻取,开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积雪特性等观测,海冰光学组进行海冰光学透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