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圃等揭示生殖隔离的分子机制

2013年7月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樊圃为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论文,揭示了黑腹果蝇识别其它物种果蝇的生物学机制,鉴定出参与该行为的感觉受体、化学分子和相关神经回路。樊圃等的论文题为“抑制黑腹果蝇与其他种属交配的遗传和神经机制”,同期《细胞》还发表了耶鲁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Carlson对该文的评论。 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必需存在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机制。作为实现生殖隔离重要步骤的求偶识别行为虽普遍存在且在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行为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却知道的很少。 樊圃的研究使用黑腹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发现失去前足跗节部分的雄性黑腹果蝇无法辨别求偶对象是否来自本物种,开始错误的向其它物种雌果蝇求偶。进一步研究发现,表达在雄果蝇前腿感觉神经元中的味觉受体、一种称为Gr32a的G蛋白耦联受体通过求偶识别过程中的拍打行为接触对方果蝇身......阅读全文

基因库的物种形成机制介绍

  遗传系统和基因组本身被认为是一种关系整体,是适应和各种调节的中心:遗传单位与其说是基因组本身,毋宁说是某一“种群”的“基因库”或基因组聚合的相互作用;反过来,基因库也要适应和整合,并成为全部调节和不断再平衡的源泉,因此,它构成(或如某些著名理论家所说)个体与物种之间结合的中间水平(皮亚杰1989

生殖隔离的概念

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

《科学》:快速进化基因可促进新物种形成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可促使一个物种演变为两个物种的基因比基因组中的其他基因显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这引发了科学家对促进此类基因快速进化原因的思考。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该论文表明此类基因与之前确认的“物种形成基因”有关,两种基因都可编码关键蛋白质,控制分子进出细胞核。

马科动物基因组与物种形成理论

  一项研究发现,包括马、驴和斑马在内的马科动物的进化史与物种形成的某些理论相矛盾。尽管细节丰富的马科动物化石记录常常作为进化的例子,导致现代马科动物多样性的一系列事件仍然不清楚。为了填补这些动物的进化历史——目前代表这一历史的只有马和家驴的遗传史——Ludovic Orlando及其同事对每一个现

关于生物大分子的物种的形成介绍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有两条路径可以达到脱水缩合以形成高分子:其一是通过加热,将低相对分子量的构成物质加热使之脱水而聚合;其二是利用存在于原始地球上的脱水剂来缩合。前者常常是在近于无水的火山环境中进行,后者则可以在水的环境中进行。  生物大分子都可以在生物体内由简单的结构合成,也都可以在生物体内经过

不同物种卵黄膜的形成方法和特点

它是在卵巢内形成的。一般认为它是由滤泡细胞的分泌物组成,卵本身也可能参与卵黄膜的形成。覆于动物卵细胞膜上的坚实的膜。在卵巢内卵子形成的过程中,卵黄膜是在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之间形成的。大多数卵黄膜是一种没有特殊构造的厚膜,有许多微细的绒毛突起自卵母细胞的表面插入卵黄膜。可是,海胆的卵黄膜很薄,鱼的卵黄

葛颂研究组在植物物种形成研究中获进展

  物种形成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核心议题,曾被达尔文称为“谜中之谜”。目前,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但对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如何发生作用仍缺乏足够的研究。“平行物种形成”是指决定新种形成的生殖隔离机制在相似的生境中多次独立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物种形成模式,也是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形成最强有力

水稻生殖隔离密码获破译

  驴马杂交生下骡子,而骡子无生育能力。这种生殖隔离现象使得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课题组成功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机理,相关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   一直以来,水稻杂交都是在籼稻之间或粳稻之间进行。虽然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

科学家揭示杂交物种形成新机制:相爱没有那么容易

   “我是居中虎榛子,生长在四川和云南。16年前,我被一群科学家发现,他们给了我名字,承认我是个新物种。”  “十几年来,他们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我和我的父母。现在,他们说,我的存在充满了偶然,因为我父母那段跨越种族的‘爱’。”2021年2月《分子植物》封面。(图片来源:《分子植物》)  “以往人们认

成都生物所在植物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物种形成(speciation)研究作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近年来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The Marie Curie SPECIATION Network, 2012)。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理解和保护,因此在近二十多年以来的研究中呈显著上

浙江大学PNAS解析甲基化与物种形成

  p53是细胞中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子之一,以控制细胞命运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著称,在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和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实p53也在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浙江大学、Haifa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最近揭示了同域物种形成中的p53适应性甲基化调控。同域物种形成理论

物种分布纬度梯度格局形成原因研究中获进展

  地球上的物种没有哪个可以适应所有的环境条件。物种所能适应的特定范围的环境条件,通常被称为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或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科学界通常认为,生态位宽度会随纬度发生变化。相对于温带物种来说,热带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弱,对环境抗逆性差。这一假设可

研究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  7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一项研究,系统鉴定了引起

学者探讨动物种群多层社会结构形成和维持

  动物多样的社会组织,是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不同环境辐射适应的结果。重层社会(MLS)以家庭形成社群的模式,具有很高的社会化程度,是灵长类社会系统演化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这种社会系统在仅非洲狮尾狒、阿拉伯狒狒及亚洲的金丝猴代表的少数灵长类物种。其起源、进化历史和功能是了解动物行为和进

研究揭示横断山脉田鼠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鹏与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少英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横断山脉田鼠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刘少英、张鹏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博士后王晓云(现

National-Science-Review:揭示同域物种形成的成种模式

  物种形成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中演化而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产生了生殖隔离的过程。然而,在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物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可延缓甚至逆转种群分化,因此这种物种形成模式一直备受争议。  虽然同域

水生所等揭示同域物种形成的成种模式

  物种形成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中演化而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产生了生殖隔离的过程。然而,在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物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可延缓甚至逆转种群分化,因此这种物种形成模式一直备受争议。  虽然同域

我国学者在植物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物种形成(speciation)研究作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近年来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The Marie Curie SPECIATION Network, 2012)。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理解和保护,因此在近二十多年以来的研究

“蜂屯蚁聚”,朱岩团队揭示物种群体形成的秘密

  在自然界中,从微生物到人类的很多物种都表现出惊人的聚集成群的现象。同种生物倾向于聚集形成一个紧密群体是非常重要的生存策略,有助于觅食,共同抵御外敌,提升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及增强群体决策等。从无序的个体到高度有序的群体结构的涌现是重要的生命过程,也是理解动物的群体行为起源和稳定机制的重要前提

科学家发现墨杨物种形成的叶绿体捕获机制

   经典的分类系统将杨属分为6大派,即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和墨杨派。关于杨属6大派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墨杨派的分类地位一直没有解决。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张建国团队,使用23个单拷贝核基因位点和34个叶绿体位点,对杨属6大派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现代墨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重

谷物种子萌发时淀粉酶的形成(示范)实验

原理  当种子萌发时,水解酶的活性大大加强,子叶或胚乳中贮藏的有机物,在它们的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的化合物,供幼苗生长时的需要。淀粉酶在萌发过程中形成,可使淀粉水解成糖。利用淀粉对I—KI的蓝色反应,即可检测淀粉酶的存在。   仪器药品     培养皿   烧杯   水浴锅   研钵   毛

上海生科院在水稻杂种劣势遗传机理研究上获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组,于2月21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的重要进展。该研究成功证明了两个遗传座位上的三个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种间杂种劣势的发生,为阐明水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遗

樊圃等揭示生殖隔离的分子机制

  2013年7月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樊圃为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论文,揭示了黑腹果蝇识别其它物种果蝇的生物学机制,鉴定出参与该行为的感觉受体、化学分子和相关神经回路。樊圃等的论文题为“抑制黑腹果蝇与其他种属交配的遗传和神经机制”,同期

歧化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①物种形成是基本的进化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自然选择可以导致新物种的产生。生态物种形成是指以生态为基础的歧化选择使不同群体分化产生生殖隔离的物种形成过程。歧化选择的来源主要包括不同的环境或生态位、不同形式的性选择,以及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生殖隔离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总结了合子前和合子后隔离的

打破远缘生殖隔离:作物育种实现“择偶”自由

蜜蜂传粉。山东农大供图一只辛勤的蜜蜂在花间采蜜,它的身上沾满了花粉。当它停留在一朵大白菜花上时,同种自花花粉、同种异花花粉,甚至远缘物种花粉都可能掉落在柱头上。植物如何从不同来源的花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它们如何拒绝自己的花粉,避免“近亲结婚”?又如何隔离远缘物种的花粉,维持自身的遗传稳定性?植物究竟

破远缘生殖隔离:作物育种实现“择偶”自由

  一只辛勤的蜜蜂在花间采蜜,它的身上沾满了花粉。当它停留在一朵大白菜花上时,同种自花花粉、同种异花花粉,甚至远缘物种花粉都可能掉落在柱头上。  植物如何从不同来源的花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它们如何拒绝自己的花粉,避免“近亲结婚”?又如何隔离远缘物种的花粉,维持自身的遗传稳定性?植物究竟如何“择偶”?

猕猴桃网状进化与杂交物种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猕猴桃是原产我国的重要经济果树植物。除了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驯化育种利用的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 var.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 chinensis var. deliciosa)两个类群外,猕猴桃属植物还包括其他50多个物种共计约76个分类单元。该属植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创造世界首例异种杂合新型干细胞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实验室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这是首例人工创建的、以稳定二倍体形式存在的异种杂合胚胎干细胞,为研究进化上不同物种间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和X染色体失活提供了新型的有利工具。相关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发表。  物种间杂交个体在进化生物学、发

PNAS:首次发动物也有杂种优势

大约50多年前,美国加州的渔民为了促进捕鱼而将一种新的蜥蜴引入到了加州的水体中,作物捕鱼的饵料。这些Barred Tiger蜥蜴(蝾螈)接触到本地的California Tiger蜥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种开始交配了。50年前渔民所做的却使田纳西大学的研究人员获得了有关动物种类如何相互作用的重

最新Science论文:揭示黔金丝猴身世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0.shtm 北京时间2023年6月2日凌晨,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上联合发表论文,揭秘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身世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