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专家称地球磁场或处于翻转阶段气候将彻底改变

磁层是地球周围一个很大的区域,由地球磁场产生。它的存在意味着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无法穿越磁力线,在地球附近偏离飞行轨道。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深处,活动剧烈的熔岩核会产生一个让地球具有抵御毁灭性太阳风能力的磁场。这个保护性区域延伸数千英里,直入太空,其磁性影响从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到天气模式等各个方面。但这个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减弱了15%。科学家称,这可能是地球两极将要翻转的迹象。 专家认为,地球两极目前正处在翻转的阶段,一旦翻转,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但他们不能确定翻转何时发生。 地球气候会彻底改变。事实上,丹麦科学家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直接和磁场而不是二氧化碳排放有关。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进入大气层的宇宙射线减少,地球正经历一个低云覆盖的自然周期。 地面辐射也会增加。专家估计,地球暴露在宇宙射线中的整体曝光率将翻一倍,这会明显增加癌症死亡率。研究人员预测,地球两......阅读全文

【科普物理】地球磁场稳定存在的奥秘被揭开了

导读地球人都知道:地球存在着稳定的磁场,这个磁场像个“保护伞”保护着地球生命免受宇宙射线的侵害,为地球生命蓬勃生长贡献力量,并且推动了地球文明的发展。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固体所”)特聘研究员亚历山大·冈察洛夫(Alexandre F. Gontcharov)研究

薛炳森:没有证据表明地球磁场在崩塌

  日前,网传有国外媒体网站报道:地球磁场正在崩塌,将从根本上影响全球气候,毁掉电网。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预报台台长薛炳森,他表示:没有实际数据证明地球磁场正在崩塌或反转;退一步讲,即便崩塌或反转,这个过程也会相当缓慢,几千万年或上亿年都有可能。而且因为地球的大气层非常厚,太阳风的带电粒

专家称地球磁场正崩塌 将影响气候毁掉电网

  北京时间2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深处,一个活动剧烈的熔岩核产生一个具有让地球抵御毁灭性太阳风能力的磁场。这个保护性区域延伸数千英里,直入太空,其磁性影响从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到天气模式等各个方面。但这个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减弱了15%。科学家称,这可能是地球两极

北磁极偏移 你我的手机导航都会受影响

  地球出了点怪事。因地核内液态铁的运动,地球北磁极由加拿大不断向西伯利亚偏移,最近它越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北磁极的快速移动迫使科学家不得不紧急更新世界地磁场模型(World Magnetic Model,WMM),近日,新模型已经更新完成。事实上,这一模型本该到2019年底才更新。  世界地磁

信使号探测器发现水星上最年轻火山活动迹象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科学家对“信使号”探测器2009年第三次飞越水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最新结果发现水星表面最年轻的火山活动迹象,以及磁场亚暴的最新信息,并且在水星超稀薄外大气层中首次发现电离钙元素。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7月15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网络版上。 

地球的秘密:内核表面有一层“糊糊”

  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温联星研究组的研究文章,报道地球内核表面局部地区存在糊状层。  糊状层是什么?“糊状层指的是在凝固过程中经常形成的夹于纯固体和纯液体之间的一个固液共存的过渡层,就像盛水的锅里炖着土豆。”中国科大温联星教授告诉科技日

刘涛:智慧能源的技术基础

  技术是智慧能源的基础。智慧能源的技术可以归为两类,即改进性技术与更替性技术。改进性技术主要指针对传统能源形式开发利用的清洁技术、高效技术和安全技术;更替性技术主要指针对新型能源形式的探索发现及其开发利用技术。   改进性技术与更替性技术的区分,有形式与趋势两个标准。改进性技

中国学者发现太阳风入侵地球高纬窗口

  地球磁层是保护我们家园的最外层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于遭受太阳风带电粒子的轰击。但是一小部分太阳风粒子仍可通过各种“窗口”入侵地球磁层。一些已探明的窗口主要发生于地球磁场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期,而在地球磁场活动相对平静的时候,这种窗口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开放,一直悬而未决。最近,一个由

月球磁场古已有之

  现有月球磁场存在时间可能比人们预想的要长至少10亿年。  科学家分析了1971年阿波罗15号宇航员带回地球的一块月球岩石,结果显示,在十多亿年前,月球就被磁场包围。当时,炙热的磁石位于一个磁场地表,它们的电子与这片区域相结合。随着岩石冷却,磁场就被保留在这里的石头中。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Soni

科学家揭秘地球磁场稳定存在的原因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固体所”)特聘研究员亚历山大·冈察洛夫(Alexandre F. Gontcharov)研究团队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并结合脉冲激光加热技术,直观呈现了地球内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铁的热力学行为,从而解释了地球磁场稳定存在的原因。该成果6月2日在线

地球磁场:存在三十四亿年,起源一直未知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5日发表的一项地球科学模型,首次详细分析了地球早期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地球的磁场已经运行了至少34亿年,而它的起源却一直未知。磁场其实也是地球最神秘的特征之一,它对所有生命体都至关重要。长时间以来,科学家将磁场理论化为地核动力作用的结果。在地球内部,液态的外核围绕着固态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影响地球磁场

  日本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地球磁场强度发生变动是由于极地冰盖增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出现变化造成的。这将有助于研究气候变化与地球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   地球磁场不仅能避免对生物来说有害的宇宙射线和太阳风,还能防止大气的散逸。科学界早已认识到,地球磁场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强度不恒定,磁

研究称小行星撞击使火星未能出现生命

可能撞击毁坏了熔化状态的核心,改变了内部循环,影响了磁场 火星上的维多利亚坑  北京时间10月11日消息,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科学家发现,可能曾有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在火星表层撞出一个大洞,破坏了这个红色星球的磁场,毁掉了火星演变为地球一样的蓝色星球的机会。 地球磁场由地核

科学家开发出预测地磁暴新技术

  地球磁场从极点延伸至极点,并且受到太阳风的强烈影响。这种“风”是从太阳表面被持续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耀斑则会向“风中”释放更多粒子。有时,伴随耀斑而生的还有将等离子体送入太空的日冕物质抛射。  由此获得的带电粒子流从太阳到地球穿行数百万公里。当它们到达地球时,粒子会破坏地球磁场。结果或许是美丽

地球固态内核仅十几亿岁 有助了解地球磁场

  四川大学地球物理研究室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及美国科学家携手,重新对地球固态内核的年龄进行估计,测算出其年龄介于10亿到13亿年之间。最新研究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团队历时两年,通过将激光加热的铁样品在两个金刚石砧之间挤压从而创造出类似于地球核心的环境,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年

2012年或将遇世纪一遇太阳风暴 中国专家解读

中国科学家:太阳风暴影响未必严重    ――专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首席研究员王华宁   近来美国科学家向世界提出持续警告:2012年是第24太阳活动周峰年,有可能发生“世纪一遇”的“超级太阳风暴”,对地球产生重大影响。“超级太阳风暴”会不会发生?会给人类带来哪

科学家将被迫更新世界磁场模型

  世界之巅正在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在地核内流动的液态铁的驱动下,这颗行星的磁北极正在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漂移。磁极移动得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全世界的地磁专家不得不采取一些罕见的行动。  1月30日,他们将更新“世界磁场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地球磁场并构成了所有现代导航——从海上船舶导航系统到智能手机上的

地磁“威力”不及普通磁铁 2012世界不毁灭

  小行星撞击地球五星连珠太阳活动异常  2012年,世界和我们不会毁灭  天文专家破解科幻大片《2012》四大末日预言:地磁“威力”不及普通磁铁;  撞地小行星在哪,至今没看见;9星连珠17年前就发生过;太阳耀斑不足以毁灭地球  2012年1

盘点 | 生物科研界的八件大事

  发现磁感应蛋白,解密第六感之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aterial》杂志发表论文,公开了一种全新的磁受体蛋白(MagR)。该突破性进展或将揭开被称为生物“第六感”的磁觉之谜,并推动整个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在自然界,许多动物物种都有感知地球磁场的能力。它们

美研究揭示地球磁场“阻击”太阳风过程

   借助卫星观测数据,美国研究人员揭示了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交锋”后在电子尺度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地球磁场保护地球大气免遭太阳风“伤害”提供了新证据。 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地球绕太阳旋转过程中,会穿过太阳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遇处会形成激波,被称为弓形激波

美研究揭示地球磁场“阻击”太阳风过程

借助卫星观测数据,美国研究人员揭示了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交锋”后在电子尺度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地球磁场保护地球大气免遭太阳风“伤害”提供了新证据。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地球绕太阳旋转过程中,会穿过太阳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遇处会形成激波,被称为弓形激波,看起来就像破浪前进的摩托艇前方

科学家将被迫更新世界磁场模型

  世界之巅正在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在地核内流动的液态铁的驱动下,这颗行星的磁北极正在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漂移。  磁极移动得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全世界的地磁专家不得不采取一些罕见的行动。  1月30日,他们将更新“世界磁场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地球磁场并构成了所有现代导航——从海上船舶导航系统到智能手机

瑞典学者发现鸟类识别地球磁场能力可能与眼部蛋白有关

  瑞典一项新研究发现,鸟类识别地球磁场的能力可能与眼部的一种蛋白有关。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种理论认为,鸟类感知地球磁场的受体可能存在于眼睛中。如今,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斑胸草雀眼睛中的各种蛋白,发现一种叫Cry4的蛋白与其他蛋白不同:只有Cry4蛋白能够一整天内或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维持在一

研究揭示地球磁场“阻击”太阳风过程

  借助卫星观测数据,美国研究人员揭示了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交锋”后在电子尺度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地球磁场保护地球大气免遭太阳风“伤害”提供了新证据。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遇处会形成激波,被称为弓形激波。研究人员此前推测,弓形激波将太阳风的能量转化

美科研团队首次在动物身上找到了地球磁场感应器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科研团队首次在动物身上找到了地球磁场感应器。这个感应器位于线虫的小脑袋里,却是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科学问题的重要线索:动物身体内部的“指南针”是如何工作的?  大雁、海龟、狼等很多动物都可以通过地球磁场为自己“导航”。但是直到现在,没有人能说清楚它们是如何做到的。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美观测到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猛烈相撞场面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颗专门设计用于考察太阳系边界地带的探测器转身回眸,观测到太阳风迎面撞击地球磁层的震撼场面。  美国宇航局的官员在一份声明中称:该机构所属的星际边界探测器(IBEX)首次记录到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猛烈相撞的场面。太阳风是太阳发出的时速数百万公里的高能粒子流。如果地球磁

4月16日《科学》杂志精选

进行多项作业的脑的分隔   法国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当我们试图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时,我们脑中的每一半似乎都投入到一个不同的作业之中。这些发现也许可帮助解释为什么我们一般可同时较好地做两种工作但却不能同时做更多的工作。Sylvain Charron和Etienne Koechlin应用功能性核磁共

美科学家首次实测出地核磁场强度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物理学家首次测量出地下1800英里(约2900公里)深处地核区的磁场强度,为证明地核热源提供了重要参数,正是地核热源造成了内部电流维持着磁场。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1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论文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与行星科学教授布鲁斯·巴

第二届地球与行星内部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7月7日至11日,第二届“地球与行星内部国际研讨会”(The Beijing Earth’s and Planetary Interior Symposium, BEPIS)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举办。围绕古地磁学和行星磁学的观测和理论模拟等重要科学问题,从太阳磁场、行星

科学家利用LAMOST数据研究发现太阳可能发生“超级耀斑”

  近期,由丹麦奥胡斯大学克里斯托弗-卡罗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我国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太阳极有可能喷发“超级耀斑”,一旦发生,将袭击地球大气层。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地球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