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中山站建成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

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建成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以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依据。 负责实施这一项目的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黄继锋介绍说,海洋潮汐验潮资料分析是研究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南极洲建立验潮站,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研究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和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推动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 据了解,这座永久性验潮站主要由一套海底自动验潮仪系统构成,包括海底水位计、陆地数据记录处理设备和连接陆海设备的数据传输电缆等。 黄继锋说,我国曾于1999年在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首个永久性验潮站,但该套设备数据传输困难,已无法满足我国对海洋潮汐变化的研究。与之相比,新建的永久性验潮站可以通过电缆实现潮汐数据的实时传输,为国内研究机构动态监测和分析南大洋海平面变化提供便利。 黄继锋补......阅读全文

南极极区空间环境实验室投入使用

  首次独立建成南极永久性验潮站   考察队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这是我国首次独立建成的南极永久性验潮站,为我国监测南极海平面变化、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     首次应用无人机开展大范围南极海冰观测   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首次在

中国在中山站建成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

  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建成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以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依据。   负责实施这一项目的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黄继锋介绍说,海洋潮汐验潮资料分析是研究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南极洲建立验潮站,不仅可以

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

   南极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正在经历第三次南极越冬。   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安装成功。在天空晴好时,今年他和团队可实现对极区中高层大气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填补我国极区中高层大气观测空白。   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

再次出征!武大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与中国南北极科考

武汉大学17日举行出征仪式,为即将随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的杨元德、丁曦、陈亮宇3名队员送行。据悉,杨元德长期从事卫星测高和重力领域研究,先后3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丁曦、陈亮宇分别从事极地环境动态研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高精度处理研究,均是首次执行南极科考任务。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

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

右图 中国南极中山站全景。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供图  1989年2月建站的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2分,地处南大洋普里兹湾东南沿岸、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与俄罗斯进步站毗邻。

我国科学家将出征南极为新科考站选址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9月底刚从北极回国,今天(10月25日)青岛籍16名科研专家再次出征,陆续到广州汇合,于11月5日参加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据了解,这些科研专家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

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参与第39次南极科考

            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国家野外站测量队队员抵达南极。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精密测量院获悉,该院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今年再次参加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师桑鹏已经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这也是该院第24次派员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2022年

冰雪南极-巍巍“中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87.shtm 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终年白雪皑皑的南极维斯托登半岛上,中国南极中山科学考察站巍然屹立。近期,中山站迎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期间,科考队员进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完成激光雷达安装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日前在南极中山站顺利完成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首次同时探测到南极中间层顶区大气温度和三维风场,填补了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探测的空白。  激光雷达项目负责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文涛介绍说,激光雷达在天空晴好、无大片云层遮挡时,可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

我国南极中山站首台光学望远镜“进驻”

  经过十几天艰苦的安装调试,“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BSST)日前在我国南极中山站正式实现初光。  “BSST能被科研人员专注利用,将极大地弥补我国在南极地区开展太阳系外行星搜寻工作的不足。”正在南极中山站越冬值守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姜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了解,BSST由中科院国

连线中科院科考人员桑鹏:此次南极科考不同以往

           科研人员桑鹏在南极开展科考工作。受访者供图 “双龙奔腾探南极,雪地科考竖红旗。”近日,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踏上南极科考征途,参与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12月13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连线正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执行科考任务的实验师桑鹏,获知现场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3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南极中山站成功建立了一个大气本底监测站,这使中国具备了对中山站附近的南极大气本底进行连续监测的能力。 3月4日,我国南极考察队员逯昌贵、张东启、高龙(从左至右)在中国南极大气监测站前。 我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

   3月1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安全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船返回上海。考察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船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据悉,此次考察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4月8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63天,圆满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中山站——

兔年元宵节,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吃上了汤圆

南极广袤无垠的白色大地上,闪烁着中国科考人员坚守苍凉、迎春奋战的身影。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中国科学报》记者连线正在南极中山站考察的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桑鹏,获悉元宵佳节当天,科考人员团聚在冰天雪地的中山站,共度了一个艰苦而温馨的元宵佳节。在后方的及时保供下,队员们吃上了香糯的汤圆。中国第

“雪龙”号科考船凯旋

  北京时间4月5日21时左右,“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航行5个多月、2.8万余海里之后,“雪龙”号终于凯旋“回家”。  “雪龙”号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

杨惠根领队详解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

      北纬8度,东经139度。太平洋深处风平浪静,方圆几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龙”号在深蓝中航行。  这是中国科考队第34次行驶在出征南极的航道上。在“雪龙”号上,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详细解读此次南极科考任务。  164天16个航段 

我国将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我国计划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2010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透露,根据《中国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至2015年,我国将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应用,提升极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

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破冰开建

泰山站正在开工建设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经过一周跋涉,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克服气温低、负载大、雪面软等诸多困难,日前顺利抵达泰山站建站地点,正式破冰开建。     据介绍,泰山站是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处于前往格罗夫山的分岔路口、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

中国南极科考站地区最新系列卫星影像图发布

  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监制、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制、最新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地区系列卫星影像图,9月28日在2013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据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教授介绍,此次发布是中国南极中山站和昆仑站的卫星影

中国将在南极新建两座科考站

  中国展现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将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资补给后乘坐“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开始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挺进南极大陆。科考队和经过大修、重新焕发青春的“雪龙”号可谓重任在肩,不仅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而且开展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设工

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凯旋抵沪

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抵沪在“雪龙”号前合影。  3月11日晚,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们随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凯旋抵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铁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前往码头迎接“雪龙”船靠港。自2002年以来,中铁建工集团已16次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本次南极建设中完成了罗斯海

相聚在冰上航道-“兄弟情深”解围困-雪龙兄弟大聚会!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3日离开中山站,载着部分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按逆时针方向航行,前往南大洋宇航员海科考;“雪龙”号完成卸货,继续执行在中山站的其他作业任务,计划9日离开,按顺时针方向前往阿蒙森海作业。至本次考察结束,两船将不再相遇。  第36次南极考察是“雪龙2”号参与的首次南极

我国第39次南极考察今天启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06.shtm 10月26日和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255名队员分两批搭乘“雪龙2”船、“雪龙”船从上海出发,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3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 第39次南

南京天光所等研制的望远镜阵列投入中国南极中山站运行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我国天文学家在南极中山站建成首个天文观测站点,并安装了一套由五个镜筒组成的小型望远镜阵列,可同时开展四个光学波段大视场测光观测和近红外波段观测,目前已投入越冬观测运行。  南极是“空间和天文观测”的优势场所,为我国天文学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台址和新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南京

我国将在中山站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

  中国专家日前对记者说,中国将在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在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全面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说,极区是地球面向太空敞开的窗户,在那里地磁场近乎垂直地进出,太阳风中的带电能量粒子易于进入地球磁层,并接近垂直地向电离层以至中高层大

东南极冰盖由内向外加速流动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22日测量的冰流速显示,距离中山站344公里处的东南极冰盖近14年来以平均每年22米的速度移动。结合其他数据,这说明东南极冰盖从内陆向边缘的冰流速逐渐增加。   南极冰盖是直接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体,分为东南极冰盖和西南极冰盖。测量南极冰盖的变化情况,对于认识南极环境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

  4月6日,记者从上海边检获悉,“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开展,其中,“雪龙”号已于4月3日返沪。  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科学优化勤务模式,实行“窗口查验前置+一站式办结”通关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