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科学家访问青藏高原所

报告会现场 5月12日,应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康世昌研究员邀请,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Dr. Susan Kaspari访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并作了题为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s Inferred from a Mt. Everest ice core的学术报告。 Dr. Susan Kaspari在美国缅因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瑞士的Paul Scherrer Institute进行过博士后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主要通过冰芯化学记录(痕量元素、同位素、黑炭等)重建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最近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冰芯黑炭记录,评估黑炭在亚洲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报告中,她从珠峰108.3m的冰芯气温和积累量记录、元素记录、大气粉尘含量、黑炭含量变化等各个方面,全......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启动

启动会现场  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于9月2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会由项目专家组组长郑度院士和首席科学家马耀明研究员主持。  启动会开幕式上,首先由“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领导秦大河院士、吴国雄院士介绍了全球变化专项

第三极河湖源科考将填补多项湖泊河流资料空白

  新华社西藏阿里9月5日电(记者张熠柠、王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考察,正在西藏阿里地区进行。其中,湖泊河流与环境变化考察研究将填补这一区域多项湖泊与河流的资料空白。  此次湖泊河流与环境变化考察研究对象,主要是西藏日喀则和阿里地区的10余个(条)主要湖泊及河流,考察内容为湖泊水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第三极”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区冰川特殊变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阿汝冰川前,竖起蓝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旗帜。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阿里地区正式启动。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科考队将在这一区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阿里地区冰川的特殊变化。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

冰冻圈告急灾害增多 它们终成“丑样子”

  2018年夏天,一篇题为《北极圈罕见32摄氏度高温,我们有生之年,或许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尽管把一个地点的最高温度当作平均温度来认知是不科学的,但这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小故事”,还是着实吓了人一跳。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疆连续在阿克苏温宿县和哈密出现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立足“第三极” 破解气候变化之谜 ——访维加奖得主姚檀栋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如果这个季节去西藏,站在拉萨河谷,可以看到两侧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长到了山顶,回到30年前,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

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大数据助力“第三极”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它不仅孕育了亚洲几大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学数据的整理和共享,对于科学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下称数据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汇

全球气候专家聚集西宁 研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作为全球气候启动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7月12日至13日,全球气候专家、学者聚集青海省会西宁市,共同研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等课题。   研讨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作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主题报告。她指出,青藏高原是

监测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 中国学者首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记者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

如何实时监测十几亿人口的水源地?|Nature评论文章

  “第三极”是地球上仅次于北极和南极的冰雪储地。这片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青藏高原,拥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山峰和约10万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积和冰岛相当)。其中的融水灌溉了十条大江,包括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恒河、黄河和长江,供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尼泊尔的Tsho Rolpa山谷,

我国基于GRACE和冰川水文模型揭示青藏高原水储量变化

  陆地水储量 TWS(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是指储存在地表以及地下的全部水分,包括积雪、冰川、土壤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水以及生物水等,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已经发生的冻土退化、冰川退缩、湖泊扩张等现象将对TWS及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当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分布图   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冻土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

北大西洋涛动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

  来自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北大西洋涛动是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重要因素,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冰川冻土》杂志上。    该所研究员段克勤介绍说,降水是青藏高原水分循环最重要的因素,其多寡不仅直接决定着长江、黄河上游的径流,而且对当地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系统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将用新技术立体观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留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泛第三极环境专项负责人姚檀栋日前透露,中国科学家将用覆盖地、空、天的最新技术,立体、综合地观测泛第三极的环境变化。  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陕师大黄春长教授团队学术成果在《科学》发表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2017年第355卷第6332期)在“RESEARCH : TECHNICAL COMMENT”栏目用4页篇幅,刊登了我校(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黄春长教授研究团队学术成果Comment on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

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对泛第三极环境格局的影响、泛第三极环境

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

中国与尼泊尔加强环保领域合作

  中国科学院与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7日在加德满都签署两项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强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灾害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山地灾害和环境所两个单位分别与特里布文大学相关院所签署了这两项备忘录。   到访的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签字仪式上说,目前有几十位来自

棕榈化石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新证据

  3月7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苏涛和周浙昆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关于产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约2500万年的大型棕榈叶片化石的相关科研成果,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

刘东生的黄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刘东生   刘东生,这位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环境地质学家,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并参与组织对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纪念他的学术成就,让我们对他的创新研究成果撷

海拔6500米珠峰检出有机氯农药

海拔6500米检出有机氯农药 “黑脚印”踏上珠峰冰川     青藏高原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区鲜有人类足迹,科考队员以能在这里采样研究而欣喜,探险者也以能将足迹留在这里为荣。然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有机氯农药的“黑脚印”也踏上了珠穆朗玛地区东绒布冰川海拔高达6500米

尼泊尔总理会见中科院院长白春礼

  当地时间4月7日下午,尼泊尔总理苏希尔·柯伊拉腊在加德满都会见到访的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一行,双方就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及加强科技教育领域合作进行了交流。   柯伊拉腊表示,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目前尼泊尔政府正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有许多经验值得尼泊尔学习借鉴。作为友好邻国,

中国科学家解读鲫鱼密码揭示东亚物种进化规律

  广袤的东亚大陆上,生物种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鲫鱼为我们带来答案。记者25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学家于近日对鲫鱼复合种种群分布进行研究,为揭示东亚地区物种形成和群体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鲫鱼复合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日本等邻近岛屿的淡水鱼类。其分布受到水域环境的

寒旱所发现北大西洋涛动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影响规律

  降水是青藏高原上水分循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多寡不仅直接决定着长江、黄河上游的径流,而且对当地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系统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西风带和季风是影响青藏高原气候最主要的两大环流系统,这两大环流相互作用,通过环流调整影响青藏高原降水的变化,西风带和季风的强弱变化直接控制其各自影响的范围。影

水位对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入选者贺金生课题组在《全球变化生物学》在线发表了题为《水位降低和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寒湿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对水位降低和氮沉降的响应,并进一步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背后的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