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潘建伟:在与量子“纠缠”中展示神奇

潘建伟,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2003年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青年物理学家最高奖Erich Schmid奖。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与同事一起,利用先进的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统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一步传输和操作,从而实现了首个“量子中继器”。欧洲物理学会在这一年度的国际物理学十大成就介绍中,将该成果评价为:“借助它,量子通信可以达到任意遥远的距离。”《自然》杂志则称该成果“扫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绊脚石”。 2009年,潘建伟入选国家第一批“千人计划”。已经回到中国科大全时工作的潘建伟,带领他的团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在合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自由扩充的多节点光量子电话网,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可......阅读全文

潘建伟院士:量子世界里领跑者 操纵微观粒子进入人们生活

   采访潘建伟院士的地点约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记者采访的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师一再解释:潘院士实在太忙,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之后还要参加中科院的一个重要会议,若不行的话只能“紧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伟还在医院检查治疗。  我国也是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于2016年

中国量子卫星回答爱因斯坦“百年之问”

  登上美国《科学》杂志封面——这一次,中国站在世界最前沿  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就像是一个隐喻,来自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从太空发出两道红色的光,看上去像极了汉字里大写的“人”字,这幅景象被当作“封面”,刊印在6月17日的美国知名学术期刊杂志《科学》上。这一次中国科学站到了世界面前

我国在量子科学领域"领跑"世界 因为有个量子"梦之队

  8月16日北京时间凌晨1时40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全面领先。而我国之所以能在量子科学领域“领跑”世界,得益于我们有个量子“梦之队”。  潘建伟:量子通信领航人  “墨子号”发射升空的这一刻,全球科学界的目光都落在46岁的量

量子保密通信何时实现“全球通”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开,就会留下泄密的痕迹。量子密钥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就像火漆一样,但比火漆更彻底。一旦有人试图打开信件,量子密钥会让信件自毁,并让使用者知晓。”   信息社会里,密码无处不在。相比忘记密码所造成的烦恼而言,密码失窃有可能造成的损失则

中国领跑 量子技术突破天空限制

  还有6天,距离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就要满一整年了。8月10日,这颗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墨子号”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自然》杂志的物理科学主编卡尔·齐姆勒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打个电话,会不会被窃听?通过网络传送一份保密文件,途中被他人窃取咋办……现代社会,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有没有一种不可破译的保密方式,能让传送的信息绝对安全可靠?近些年来,量子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正让梦想成为现实。  一问:什么是量子?  量子是光子、质子、中子、电

我国预计2030年建成量子通信网 每户配一个“密钥机”

  16日凌晨,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中国在量子科学领域的这一“领跑动作”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标志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更有媒体预测,伴随着量子信息技术逐渐走向实用化,其衍生出的量子通信技术,被誉为是继微电子信息之后,最有可能引发军

走近“颠覆性技术”:量子通信能否取代传统通信?

   打个电话,会不会被窃听?通过网络传送一份保密文件,途中被他人窃取咋办……现代社会,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有没有一种不可破译的保密方式,能让传送的信息绝对安全可靠?近些年来,量子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正让梦想成为现实。  一问:什么是量子?  量子是光子、质子、中子、电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

潘建伟院士:在量子世界中执著创新

       科技工作者要努力发挥科学技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刚刚过去的2月,潘建伟、陆朝阳等人共同完成的量子点脉冲共振荧光确定性高品质单光子源的研究工作在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

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已实现50公里远程量子储存器纠缠

  近日,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的最新重磅成果:两个量子存储器通过光纤跨越数十公里实现远程纠缠。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潘建伟、包小辉及其同事利用一种名为腔增强的量子效应,来制备纠缠原子和光子,再将这些纠缠原子和光子转换为适合于电信传输的频率,最后在两个由 50 公里长光纤连接的

中科大量子调控研究团队创造系列“世界首次”

  “他们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这样评价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领导的团队。  潘建伟的团队是中国科大量子调控领域四个主要团队之一。所谓量子调控,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去操纵光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状态和相互作用

推开奇妙的量子之门

  2015年年底,世界顶级物理杂志、英国物理学会下属的《物理世界》公布了本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10项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以“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并荣登榜首。在量子研究领域,这仅仅是该团队无数荣誉中的一项。在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奖中,潘建伟、彭承志等为

潘建伟团队: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

  近日,光量子计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处理两项成果双双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迎来4岁生日。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轨道上,这颗超期服役2年的“老”卫星仍然捷报频传。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

潘建伟:“量子梦”托起中国梦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伟说。  对这位44岁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来说,“量子梦”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伟在毕业论文中,不乏莽撞地向量子力学理论提出质疑。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

访潘建伟团队:量子理论如何为我所用

  1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陆朝阳、陈增兵为主要完成人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团队获此殊荣。   此前一个月,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出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公布,潘建伟和陆朝阳因首次实现同时量子隐形传输一个基本粒子(光子

为何“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日,潘建伟院士带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 领域的最高奖项。该团队也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历史上最年轻团队的记录。五位完成人按获奖顺序依次为潘建伟院士、彭承志教授、陈宇翱教授、陆朝阳教 授、陈增兵教授。其中潘建

“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其中“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自然科学奖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五项奖项之一,为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旨在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

《自然》文章:数据隐形传输,量子太空竞赛

  三年前,潘建伟将星际旅行带到了中国长城。从位于北京北部丘陵的长城附近实验点,他和他的团队——来自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将激光瞄准16公里之外的屋顶上的探测器,然后利用激光光子的量子特性将信息“瞬移”过去。这刷新了当时量子隐形传态的世界纪录,这是朝着实现团队的终极目标——将

中国版诺奖颁发:施一公潘建伟等3人获未来科学大奖

  9月9日下午,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百

证实了,“幽灵作用”延绵千里

    “墨子号”实现1203公里量子纠缠6月15日,德令哈量子卫星地面站的科研人员李双林在整理实验数据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美国《科学》杂志封面  升空整整10个月之后,“墨子号”终于再次传来好消息,当地时间6月15日,美国《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可扩展量子中继器的光学演示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赵博等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参量下转换光源,实现了基于线性光学的量子中继器中的嵌套纠缠纯化(nested purification)和二级纠缠交换(two-hierarchy entanglement swapping)过程。基于该技术,以往量子纠缠交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世界翻起“筋斗云”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越过十万八千里。  几百年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微观粒子的层面验证了“筋斗云”这种超能力的可实现性——利用量子纠缠发展出的量子隐形传态,可以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就像孙悟空的“筋斗云”一样,可以实现从A地到B地的瞬间传输。  中国

《科学》宣布 施一公领衔的西湖大学即将获批开建

  关于西湖大学的消息一直不断,但是看到《科学》杂志关注报道西湖大学的筹备情况还是头一回。这可以说学术界或者高等教育界将迎来一场盛事,或者一个研究领域的新局面的开端!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以“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

中国完成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关键部件研制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学科发展战略院士论坛”上透露,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现已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在轨设计寿命为2年。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

中国科学家谋划建“量子星座”

  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原定两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三大科学目标。科学家制订了后续拓展实验计划,进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并筹划发射数颗量子卫星,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介绍,

量子革命:开启未来科技“新引擎”

   “你好!”9月29日,从中国发出的一声问好,通过量子保密“京沪干线”,又经过“墨子号”卫星,跨越了半个地球来到奥地利。这是历史上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通话内容经过量子加密后,理论上无法破解。  一次简短的通话,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长距离、实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意味着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已

我国将用15年打造天地一体的量子互联网

  量子信息科学的一大重要应用就是量子计算。有专家评论,当量子计算机发展到50量子位的时候,就能实现“量子称霸”,“碾压”世界上任何传统计算机。5日,在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上,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认为,第一次“量子称霸”将会成为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里程碑,“虽然目前不能

中国诺贝尔即将揭晓,明天他(她)们会得大奖吗?

  明天,堪称中国诺贝尔的未来科学大奖即将揭晓。哪些人可能得到这高达100万美元的奖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几位科学家,和他们闪耀中国的科研成果。坊间传言其中更有今年诺贝尔奖提名工作。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设立“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两个奖项

中国科大等实现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纠缠验证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陈宇翱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纠缠验证,这是量子密码学技术在量子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大大提高了实际系统中纠缠检验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

陈宇翱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陈宇翱  2013年,欧洲物理学会向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陈宇翱颁出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菲涅尔奖”。虽然年仅32岁,陈宇翱却已是世界量子物理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他的研究曾一次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技亮点、两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