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10 14:51 原文链接: 合肥研究院在团簇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对物质结构的掌握为理解和改善物质性能提供了根本条件,因而结构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金荣超合作,通过精选配体,构筑适当的团簇间/内弱相互作用力,生长出高质量的单晶,成功解析出Au144(SR)60团簇的结构(图1)。该团簇由144个金原子(Au)和60个保护性巯基配体(SR)构成,其结构此前困扰科学界多年,是金纳米团簇结构研究的“圣杯”。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通过变温实验,揭示了金属具有优异热延展性的微观机理。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闫楠。

  众所周知,金子在通常情况下是黄色的,但在150多年前(1857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却合成了鲜艳的酒红色金溶胶(显色的物质实际上是与块体金中原子堆积方式一样的金纳米粒子,也称为金纳米晶)。这种酒红色的金激起了人们的兴趣,也开启了纳米粒子研究的时代。为什么金溶胶是红色的?在溶液中单个金原子如何堆叠生长成金纳米晶?从单个金原子到金纳米晶结构和性能如何衍变?这些问题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但也长期困扰着人们。介于金原子与金纳晶间的金纳米团簇为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理想材料,特别是处于从纳米团簇向纳米晶转变“临界尺寸”附近的纳米团簇(纳米晶),更受到了特别青睐。然而,对其结构的解析却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早在1996年,美国的Whetten教授等人便报道了处于临界尺寸的一个团簇Au144,由于当时合成技术和表征条件的限制,未能确定该团簇的精确组成结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2009年金荣超小组确定该团簇由144个金原子(Au)和60个保护性巯基配体(SR)构成。同年芬兰的Lopez-Acevedo等人在参照金属原子数目相近的Pd(钯)145结构基础上,提出了Au144(SR)60的多层核壳结构模型,可是这一模型一直没有被实验证实。甚至有研究表明,Au144(SR)60的晶体由多种晶型混合而成,不可能通过X-射线衍射得到单晶结构。因而Au144(SR)60的结构似乎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近日,固体所研究人员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解出了Au144(SR)60的结构(图1),证实了该团簇由三壳层(Au12-Au42-Au60)的金属内核和表面30个SR-Au-SR的“订书钉”结构单元构成(图2),并揭示出团簇间/内存在弱相互作用力(图3),为他们提出的团簇间/内弱相互作用力在晶体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后续高难度的金属纳米团簇/纳米晶的单晶生长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变温单晶X-射线衍射发现,Au144(SR)60团簇中不同长度的金-金键具有不同的变温伸缩性,其中键长为2.88埃的金-金键(与块体金中键长类似)相对于其它键长的金-金键来说,具有更好的热延展性(图4),从化学键角度解释了金属相对于其他常见固体具有更好热延展性的原因。

  概括起来,这项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解析出Au144(SR)60的结构,解决了一个富有挑战性并长期困扰科学界的难题;二是揭示团簇间/内的弱相互作用在团簇单晶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为后续富有挑战性的单晶生长提供了参考;三是为金属相对于其它常见固体具有较好的热延展性提供了微观解释;四是为理解Au144结构与性能的关联提供了基础条件。

  Au144(SR)60结构的成功解析归功于以下多个原因:“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选择”策略的提出(J. Am. Chem. Soc., 2011, 133, 9670)、后续合成经验的积累,促成了Au144(SR)60的高质量合成;“制备薄层色谱”分离技术(Nat. Commun., 2015, 6, 9667等)的引入,为Au144(SR)60的提纯提供了高效、廉价的手段;课题组近年来在团簇结构研究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Nat. Commun., 2017, 8, 14739等),对单晶的生长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并积累了单晶生长的经验。最后由闫楠获得高质量单晶并成功解析,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上(Science Advances, 2018, 4, eaat7259))。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十三五重点规划、固体所所长基金等的大力支持。该工作中粉末变温XRD测试由合肥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张蕾协作完成。

相关文章

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数据标准化新方法

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是目前不断发展的古温度代用指标,在地球科学诸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分析测试方面,要获得准确可靠的碳酸盐团簇同位素组成(如Δ47值),通常需要使用合适的标准物质进行数据标定。近年......

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完成纳米团簇阵列构建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和宁艳晓副研究员团队在负载纳米团簇催化剂的结构控制和微观表征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金属—氧化......

银铜合金纳米团簇的组装和磁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团队、曾雉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赵纪军团队合作,在金属纳米团簇的线性组装和磁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

碳酸盐沉淀过程中碳、氧和团簇同位素的动力学分馏机理

碳酸盐矿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是重建过去气候环境条件的重要地球化学指标。由于形成过程机制的复杂性,碳酸盐沉淀后其同位素组成可能无法与周围环境达到同位素平衡,这使它们的同位素组成在指示气候环境条件时存在不确......

高电荷态离子测量氦团簇结构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在理论上论证了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相对论高电荷态离子探测氦团簇(4He2)结构的可行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ReviewLetters上。氦团簇......

我国学者在三种发光机制研究中获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多个课题组合作,在发光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团簇间距离相关的激发电子非辐射转移机制,能够解释晶体诱导发光减弱现象、聚集诱导发光淬灭(A......

金纳米团簇合成以及结构与荧光性能关联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固体所伍志鲲研究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教授等合作,在金纳米团簇合成以及结构与荧光性能关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以FccversusNon-fccStructuralIsomerismo......

合肥研究院在团簇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对物质结构的掌握为理解和改善物质性能提供了根本条件,因而结构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金荣超合作,通......

中科院大化所等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马志博团队与厦门大学郑南峰团队及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HannuHakkinen团队合作,通过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原子结构精确已知的Ag374纳米团簇的表......

合肥研究院揭示乙二酸与氨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大气的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光学院研究员黄伟课题组对乙二酸与氨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团簇(H2C2O4)(NH3)n(n=1–6)及其对大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