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0 00:00 原文链接: 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在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于1993年1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并于1996年通过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多年来,实验室秉承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内容的传统,注重学科前沿及其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和领域,研究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紧密结合,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整体实力和研究水平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前列,是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郝京诚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希院士。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33人和副教授7人等。研究人员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实验室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校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化学硕士点。国内多名著名化学家被聘为实验室兼职教授。
   实验室现有科研用房面积3400 m2。以实验室为依托构建的仪器平台拥有FF-和Cryo-TEM、FE-SEM、SAXS、SPM (AFM & STM)、激光光散射仪、400 MHz NMR和应力流变仪等大中型仪器设备30台套,总值近8000万元,成为胶体与界面化学和相关学科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本着“依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着眼国际前沿领域、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应用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依据胶体与界面化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已有的学科积累,通过全面的规划、设计、凝炼和培育,逐步形成了:1)两亲分子溶液聚集体及功能化;2)功能体系的界面化学组装;3)聚集体化学模拟与设计;4)纳米结构材料纳米粒子制备与组装;5)分散体系与油田应用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已汇聚了一支团结协作、富有凝聚力与创新活力的研究群体(2006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2008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包括“ 973”计划子课题7项、“863”计划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7项等各类项目208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106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和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年均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50余篇,影响因子在3.0以上90余篇,发表论文质量和数量逐年增长。出版专著5部(其中3部英文专著)。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7项。技术成果转让27项。
  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和特大型企业集团密切合作,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是本实验室的重要特色。在钻井液、完井液、提高石油采收率等领域为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与胜利石油管理局、滇黔桂石油管理局等共建油田化学实验室,设有联合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还与国内20余个油田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实验室的学科建设和基础科研成果的转化。
  实验室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多次主办全国、双边和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室先后邀请50多名国内外学者访问实验室,与国外如德国Bayreuth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地址: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564750 88364750  

传真:0531-88564750  

Email:ciclab@sdu.edu.cn



位置:

相关文章

《Nature》:科学家捕获了蓝藻光合作用的“触角”

研究人员帮助揭示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重要生物“触角”的图像。大自然已经进化出通过光合作用来利用太阳的能量的结构,但这些阳光接收器不属于植物。它们存在于被称为蓝藻的微生物中,蓝藻是地球上第一个能够吸收阳光......

扬大研发蓝藻微能耗加压控藻船在太湖下水

每年7-8月份是无锡太湖蓝藻易发季节。记者从扬州大学获悉,由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丛海兵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蓝藻微能耗加压控藻船近日在无锡太湖下水,试运行取得圆满成功,其对湖面蓝藻控藻率可达到80%......

学者鉴定出十株噬藻体,为巢湖蓝藻水华找到天敌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丛照教授课题组,从巢湖成功分离五株侵染伪鱼腥藻Chao1806的噬藻体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进化多样性及它们在巢湖自然水体中......

新研究揭示“最毒蘑菇”鹅膏环肽毒素合成机制

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鹅膏属真菌,被称为“世界最毒蘑菇”。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毒蘑菇鹅膏环肽毒素合成机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两个鹅膏环肽合成新的关键基因P450-29......

治理蓝藻水华无需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大误!

“目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蓝藻水华只是水体污染的结果,治理水华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蓝藻水华也就消失了,无需研究蓝藻水华的基础科学问题。这种看法反映了对蓝藻水华问题认识上的不深入,是过于简单化......

研究揭示:鼩鼱毒素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蛇等相似

中新网昆明1月14日电(记者胡远航)哺乳动物中也有用毒高手?鼩鼱就是其中一种。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从亚洲短尾鼩鼱的颌下毒腺中分离出来的毒素BQTX,不仅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蛇、黄蜂和海......

毒药亦解药,炭疽毒素也可帮助人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最新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致命菌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s)释放的炭疽毒素可缓解小鼠疼痛。该研究论文称,炭疽毒素或许可助力提出一......

城市环境所在产毒蓝藻的早期精准检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产毒蓝藻水华威胁水生态系统健康和饮用水安全,除了在浅水湖泊常见的微囊藻水华之外,新型水华蓝藻——拉氏尖头藻(Raphidiopsisraciborskii)由于其入侵性、高毒性、暴发性等特征日益受到关......

呕吐毒素DON的新研究

10月1日,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武爱波研究组题为Mycotoxindeoxynivalenolaffec......

破伤风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及患者顺应性

近日,《细胞报告》刊发了一项来自暨南大学廖化新教授团队联手清华大学、泰诺麦博生物等机构关于破伤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破伤风单克隆抗体作为新一代的破伤风预防与治疗用药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