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美国气象学会最高奖颁发

2011年度美国气象学会最高奖(AMS Award)10月9日在AMS网站上正式公布。目前,共有37个奖项,主要奖励在国际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个人或组织,他们代表了国际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最高水平。 ......阅读全文

科学家揭示大气与海洋热量输送模式新变化

   除了温室效应和二氧化碳,还有什么会影响气候变暖?近日《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大气和海洋系统中热量传输方式的变化,对未来全球升温也影响有加。  地球表面的热量输送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大气和海洋会将热量沿着赤道—极地的方向传输,从而使地球系统的热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没有热量输送,热

2011年度美国气象学会最高奖颁发

  2011年度美国气象学会最高奖(AMS Award)10月9日在AMS网站上正式公布。目前,共有37个奖项,主要奖励在国际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个人或组织,他们代表了国际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最高水平。

“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下水

11月30日,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武汉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号总吨位4864吨,总长99.6米,型宽17.8米,吃水5.6米;续航能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载员80人。船舶和船载探测与实

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号交船

  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9月29日上午在青岛交付,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号斥资5.5亿元,由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打造,核定总吨位4711吨,总长99.80米,型宽17.80米,型深8.90米,续航力15000海里,

“科学狂人”丁肇中:AMS命运多舛他始终坚持

经过16年的努力,以及15亿美元其他人提供的资金,美国宇航局和丁肇中展示成果的时候就要到来了。   上周四,随着“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0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其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质的探寻之旅,该国际科学项目的负责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再度为世人瞩目。丁

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中外专家共话海洋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天,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学国际大会——第六届厦门海洋环

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中外专家共话海洋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天,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学国际大会——第六届厦门海洋环

丁肇中谈AMS实验:中国科学家做出重要贡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09.shtm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航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动,“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和“科学三号”、“实验2”号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别从青岛、烟台与广州同时启航,对渤海、黄海、长江口及珠江口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为开展生态灾害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科学家警告海洋酸化危害大

  1990年,旅行者1号拍摄了一张著名的“淡蓝色圆点”照片。在照片中,地球显示为一个小圆点,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中微不足道。然而根据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IGBP)日前发布的报告,到本世纪末,“淡蓝色圆点”中的海洋将越来越不适宜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由于海水从大气中持续吸收二氧化碳,

科学家补齐海洋铅循环拼图

河流向海洋输运物质是海洋元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关注点主要是河流溶解态元素输运对海洋元素收支的影响,对绝大多数元素来说,陆源颗粒物的贡献目前尚缺乏理解和量化。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赵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家机构科学家合作,揭示了陆源颗粒物与海水的物质交

“大气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项目启动

  3月19日至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战略合作研究项目“大气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30余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黄荣辉院士和吴国雄院士主持。   此项目是在2011-2012年开展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资料共享研讨会在海洋所召开

  5月1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办的海洋科学资料共享研讨会在海洋研究所召开,就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管理机制,探讨“共享航次”框架下有关海洋科学资料的开放共享途径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海洋所副所长王凡研究员主持。基金委地学部任建国处长、李

我国创造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5月15日凌晨1时许,“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从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发放场地升空。4时40分,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4762米,创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据介绍,执行此次观测任务所使用的浮空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留浮空器,长55米、高19米,体积达9060立方米,利用浮升气体

中德海洋科学中心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

  2月24日上午,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Center for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Marine Sciences)揭牌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海大校长吴德星、德国不莱梅大学校长Mueller、基尔大学校长Fouqu

北大物理学院孟智勇教授当选美国气象学会会士

  美国气象学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AMS)最近公布了该学会将在2020年1月年会期间要表彰的2020年度获奖人和新增选的学会会士名单。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孟智勇教授当选美国气象学会会士(AMS Fellow),成为中国大陆院校和研究单位首次获此殊荣

“大气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项目启动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合作项目“大气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项目启动会召开。   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荣辉院士介绍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他就项目意义、内容和预期目标,研究进度安排,依托单位基础条件、支撑规划与目标,人员情况四个方面介绍

2010年东海海洋科学共享航次起航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离开青岛,开始执行2010年东海(长江口)海洋科学共享航次任务。  该航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2009年度试点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科学调查船时费”5个共享航次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共搭载了18项国

《海洋:蓝色星球》在广东科学中心上映

  鱼类之间竟有交谈声;一种名叫“猪齿鱼”的鱼会使用工具来敲开蛤蜊;章鱼会利用贝壳为自己打造一身盔甲来迷惑他的敌人;宽吻海豚懂得用海藻分泌的液体保护自己免受感染,人类得此启发,开发出相关药物……1月1日,电影《海洋:蓝色星球》在广东科学中心IMAX 3D巨幕影院上映。影片不仅拍摄到了多种海洋生物令人

科学家证实海洋酸化危及大堡礁

  任何一个曾尝试在醋中溶解一根粉笔的人都知道,海洋酸化——这是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污染物造成的后果——对于像珊瑚一样的石灰质生物来说是一件坏事。但是海洋酸化在许多珊瑚的病态中到底产生了多大作用呢?一项新的研究借用了一种人们餐后常做的事情:加入“钙片”抵消酸性,从而分离出了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健康产生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发布

  我国海洋数据共享迈出重要一步。作为首批通过认定的8个重点领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之一,在19日举行的“2018中国海洋信息技术高端论坛”上,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共享信息包括海洋多学科实测数据、分析预报产品和专题信息等,可以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海域海岛管理、防灾减灾、权益维

2022年海洋科学专题营在青岛举办

 营员云上大合影  海洋所供图山西省营员正在认真观看直播  海洋所供图介绍中科院海洋所所史馆    海洋所供图在潮间带开展海洋生物采集   海洋所供图进行牡蛎解剖实验直播   海洋所供图  “云”游“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   海洋所供图7月25日,2022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海洋科学专题营中科院海洋

深渊科学技术:“触摸”海洋最深处

   在地球上,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地带上的深海中,有着被科学家称为“海沟”或“海斗深渊”的一种区域。这类区域水深范围约从6000米到11000米,对于科学家而言,海斗深渊无疑是一处梦寐以求的绝佳研究对象。  然而,长期以来,科学界对海斗深渊生命、环境和地质过程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海斗深渊:独特

首位中国科学家获国际湖沼与海洋科学学会奖项

西班牙帕尔马当地时间2023年6月5日,国际湖沼与海洋科学学会(ASLO: Association for the Sciences of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将Ruth Patrick奖授予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东艳研究员,以表彰她在黄海绿潮成因研

首位中国科学家获国际湖沼与海洋科学学会奖项

西班牙帕尔马当地时间2023年6月5日,国际湖沼与海洋科学学会(ASLO: Association for the Sciences of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将Ruth Patrick奖授予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东艳研究员,以表彰她在黄海绿潮成因研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黄海之滨——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7月18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暨“开启新时代 迈上新征程”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记者们来到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黄海之滨——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7月18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暨“开启新时代 迈上新征程”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记者们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集中采访。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顺利通过工艺测试

  2月10日,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工艺测试顺利完成。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船舶、海洋科学及探测设备、工程管理等相关领域专家,根据国家批复要求对“科学”号各分系统和总体技术指标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审验。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工程

科学家提议设南极海洋保护区

  300多名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成员代表和科学家10月23日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霍巴特召开会议,讨论是否通过在南极周边建立世界最大自然保护区的提议。  此前,一些西方国家提议在南极周边建立两个海洋保护区,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澳大利亚和法国等提出在南极东部海域建立面积约1

科学家或发现最大海洋病毒

科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海洋中最大的病毒  大多数的病毒都是轻装旅行的。它们仅仅携带了合成新病毒所需的少量基因,并依赖其宿主的机制来完成剩下的工作。  然而新近发现的这种病毒——被称为Cafeteria roenbergensis病毒——却是一个“收破烂的”:它携带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约7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