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灾难临近美国核武器实验室

2011年8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以精准的操作赢得了老板的赞赏:在一场测试中,为了稳定美国核武器库,他们收集了8根用钚精心制作而成的棒状物,并排放在桌子上以便拍出的照片更好看。 对于许多工作而言,这是一种单纯的吹嘘。但钚是一种不稳定的、放射性的人造核燃料,它不适于炫耀。当太多钚被放在一起时,它会到达“临界点”,并开始不受控制地分裂,自发引起原子链反应,最终释放出能量和产生致死性辐射暴。 这种名为切伦科夫辐射的蓝辉光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保证钚彼此远离是保护军火库免出意外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原子科学家的第一堂物理课强调的内容,但在洛斯阿拉莫斯却被忽略了。 幸运的是,当时一位监督员发现了这一危险举动,并命令技术人员将棒条分离。但在此期间,她违反了安全规则,要求迅速疏散所有人员,因为身体甚至是手,能够反射和减缓钚释放的中子,增加了出现核连锁反应的可能性。 好在,这里最终没有出现大灾难。但该事件也被该国能源部......阅读全文

日本右翼叫嚣183天造出核武(图)

  资料图:日本广岛原爆纪念馆是以当年爆心附近剩下的唯一尚且完整的建筑废墟为基础建设的。   近日,联合国大会裁军及国际军事委员会提出一项旨在减少核武器的决议草案。不过,当委员会要求日方签署时,却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绝。美国军事专家分析认为,日本此举是为今后的核武装铺路。虽

当年被两大国“卡脖子”,中国人靠什么造出了原子弹?

54年前的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升起,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震惊了世界,因为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难最复杂的技术之一,只有美苏英法这四个大国掌握,也是它们最高的国际机密。对中国而言,已经不是“卡脖子”的问题了。  但是,在各种严密封锁之下,中国那些年

朱光亚: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1991年4月27日,新当选的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右)和名誉主席钱学森在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   他扎扎实实地做事,却有战略家的眼光;他“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却是轰轰烈烈的大事。2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

赵宪庚院士:创新驱动为国防科技再立新功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50年前的10月16日,西北大漠一声巨响,震撼了世界。这一重大自主创新成就,向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攀登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和能力,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

张兴钤的生命钤记:逾古稀仍不辍

  张兴钤,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河北武邑,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获美国凯斯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冶金硕士、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系统地研究了蠕变过程中多晶纯铝及合金的形变、断裂机制,先后发表八篇论文,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引用,成为金属蠕变结构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回国后,在北京钢铁工

评论:日本核企图的威胁性

  日本目前“离制造核弹头只有一个螺丝刀的距离”,加之安倍不断暴露攻击性的军国主义思想和挑衅行为,这使人们不得不对日本保有武器级别钚的用意和威胁保持警惕   近日,日本官员阻挠美国追回331千克武器级别钚的报道让中国产生了警觉。这些武器级别的钚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英国提供给日本做研究用的。鉴于安倍的种

日本造核武只欠一个决策 原料和技术都不是问题

2013年6月2日,日本民众参加反核游行,标语内容为“不要核电站”。   “新建核电站绝对无法获得国民的理解!”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释放出重启核电的明确信号,立刻遭致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的公开质疑。在此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为何要如此不渝地重启核电?答案或许令人不寒而栗。   半个世纪的核武梦

专访:美国更新核武库有三大趋势

  专访:美国更新核武库有三大趋势——访美国核武政策专家汉斯·克里斯滕森  新华社记者刘阳  刘帅  近日,美国国防部称空军和军火供应商雷神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分别达成价值9亿美元的合同,以研发可以替换AGM-86B的远程对峙武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谈到向阿富汗增兵时也提到,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沉痛哀悼!我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今天,一个十分悲痛的消息传来。  据光明日报今天下午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1926年出生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

美科学家将“末日之钟”调快2分钟

图片来源:《原子科学家公报》  本报讯 负责管理《原子科学家公报》(BAS)的一个委员会日前决定,将其象征世界末日的时钟上的分针向着发生灾难的时刻拨快2分钟。“末日之钟”如今距离午夜只有3分针,这是因为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以及全世界的核武器储备越来越多,导致“发生全球性灾难的可能性变得非常的高”。 

金属物理学家宋家树院士:铸核抑核两相宜

他在旧中国的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中辗转求学,在新中国的百废待兴、千帆竞发中奋发求索,在国防科研的沙场百战、金戈铁马中孜孜追求。他是一个襟怀坦荡、率真谦逊的学者,一个严谨审慎而又富于魄力和决断的科研领军人才,一个用非凡才智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宋家树(1932~ )宋家树,著名金属物理学

英国皇家学会报告:核能复兴时代即将来临

  英国皇家学会于日前发布《核能复兴时代的燃料循环管理》报告指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满足能源供给需求,许多国家正考虑扩大其民用核能项目,有的国家则计划开始建造第一座核电站。核能复兴时代的来临再次激发民用核能与核武器扩散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核安全风险的争论。报告认为,新技术和国际化的管

核武大家黄祖洽:“两弹”烟尘散尽 筑梦杏坛

黄老80寿辰   2013年盛夏,北师大物理楼。阳光透过树隙铺洒在教室的讲台上,一位耄耋师者正在整理讲义,陆续有年轻的学生走进来,毕恭毕敬地向他打声招呼:“黄先生好!”——这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致敬。   时间回溯到1950年。一个身量精干、质朴低调的年轻人拎着行李,毅然从清华园走进了新中国

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

于敏  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   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

记程开甲院士:让人生无憾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在旁人看来,程开甲的名字上有着太多厚重的东西。   然而,之于程开甲本人,这一切都只是想让人生无憾。“以前我与陈芳允经常在一起讨论存在

《自然》:核废料岂能一“埋”了之

盛放着美国核防御计划核乏料污染物的滚筒被储存在新墨西哥废弃物隔离中试工厂(WIPP)。  美国新墨西哥州东南部城市卡尔斯巴德附近600多米深的地下是全球唯一接受超铀元素——比铀更重的放射性元素——核乏料的深部地质处置库。这个名为废弃物隔离中试工厂(WIPP)的核乏料储藏库由美国能源部(DOE)管理,

“技术成本非对称”原理探讨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生物(GMO)属非自然生命体,这种人造物未经大自然演化的充分检验,蕴藏着多方面的风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GMO释放导致的风险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争论。非科学界人士关注此事是有道理的,道理我在《转基因作物,该听谁的?》中已经讲清楚了。在那篇文章中我

“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向浙大捎来书信

  “我热切地期盼大家都能怀着忠诚报国的赤子之心,成为秉承‘创新、拼搏、奉献’精神的国家栋梁,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这是在10月15日举办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八一勋章”英模风采录》赠书仪式上,浙江大学杰出校友程开甲院士写给学

“技术成本非对称”原理探讨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生物(GMO)属非自然生命体,这种人造物未经大自然演化的充分检验,蕴藏着多方面的风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GMO释放导致的风险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争论。非科学界人士关注此事是有道理的,道理我在《转基因作物,该听谁的?》中已经讲清楚了。在那篇文章中我

邓稼先逝世30周年:还原真实 才是最深的怀念

   2014年,一篇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文章悄然流行,题目起得非常动人:《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文中写道:“整整28年,邓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妻子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  然而,这篇“深情款款”的文章却引发了争议。与邓稼先熟识的人,都称上述说法为“可笑的谬

一位物理学家的核武之路:从氢弹功臣到控核斗士

Richard Garwin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曾向美国总统、IBM和秘密机构建言献策,他的贡献实在是太多,几乎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1953年8月,氢弹试验成功。而作为物理学家和发明家的Richard Lawrence Garwin,其人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年轻时,

《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一份来自父亲爱的礼物

  《我们的父亲朱光亚》,顾小英、朱明远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定价:40.00元  今年12月25日是朱光亚先生86周岁生日,在《我们的父亲朱光亚》的作者顾小英、朱明远看来,他们之所以用自己的笔去跟随父亲的足迹,记下父亲在他们心中的一切,因为这是来自一颗纯洁无私的高尚心

访王乃彦院士:莫因惧怕“辐射爆炸”而“恐核”

由于最初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因此核能后来被用于发电时,人们心中难免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而历史上发生的几起重大核电站事故,更加深了公众的“恐核”心理。比如,有人认为,即便核电技术是安全的,与常规电厂相比,核电厂还是具有核辐射和核爆炸等潜在危险。事实真如想象中那么可

放射化学家王方定院士:许身报国 绽放灿烂

         虽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早已成为历史,但王方定为其所做的贡献却留下永恒的印记——60多年来,这位放射化学家带着极大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投身到我国核工业创业者的行列,为我国核工业事业上下

王小理等:国际生物军控现状与展望

  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国际生物军控事业取得很大成效。但近年来,受科技变革和国际关系调整等多因素影响,国际生物军控面临重大变局,新旧问题进一步发酵,对全球战略稳定和人类命运塑造造成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生物军控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秩序,是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长期以来,在国际

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于敏。   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

中国核电:安全系数很“硬核”

   广岛原子弹爆炸让人触目惊心,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令人心有余悸。由于核能的特殊性,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我国核电站是足够安全的,完全满足国际上各安全监管机构对新建反应堆的安全要求。”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侯小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近日,他带领团队通过

杜祥琬:朱光亚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开创性贡献

  2月27日,朱光亚院士北京家中设立灵堂,虽是风雪交加天气,但一大早社会各界人士就专程赶来吊唁,深切缅怀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朱光亚院士2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朱光亚主任既是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

今日,向100位“改革先锋”致敬

  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和10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100名):于敏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