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项目用户需求座谈会召开

2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用户需求和建设目标座谈会。我国空间技术、空间科学、宇航器件研发等领域的30个用户单位近40名专家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空间中心主任吴季主持,中科院计划财务局和高技术局相关职能处领导参会。 吴季首先介绍了项目背景情况,并对空间中心按照院党组指示所开展的论证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空间中心论证组成员代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物理所、力学所、高能所、上海应物所等十几家联合申报单位进行了项目建议书编写工作的情况汇报,重点介绍了“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重大需求和初步建设思路。随后,我国空间技术、空间科学、卫星元器件抗辐射加固技术等领域的八位院士、七名航天工程总师及多名航天器和宇航器件研发一线的领导和专家先后发言,对本项目的定位和建设思路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明晰了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的用户需求......阅读全文

空间环境监测器在空间环境灾害事件中初显身手

  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装载于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FY-3C上的空间环境监测器于9月23日11时07分正式入轨服役,9月29日21点51分09秒加电开机。地面接收到的各工程参数和科学数据显示各单机工作正常、数据正常,并在开机15小时后准确监测到了FY-3C入轨以来的首次空间环境灾害事件。

空间中心组织首次春季临近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实验

  2011年春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组织了我国首次春季临近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实验,在空间中心河北廊坊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廊坊临近空间野外站)利用综合探测设备获取我国上空直至120km的临近空间环境多参量数据。目前该实验仍在进行中,且进展顺利。  此次实验自今年3月底

动物研究聚焦空间环境对人体影响

  近日,科学家首次对国际空间站(ISS)上的小鼠进行了详细分析。该动物研究有助于了解长时间暴露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会对人类产生何种影响。相关论文刊登于《科学报告》。   在一次相对小鼠寿命而言时间较长(17~33天)的任务中,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April Ronca和同事对ISS上飞行的2

科技部:498家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科技部关于印发2020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通知国科发火〔2020〕1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和企业:  为引导众创空间健康发展,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示范效应,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投入试运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499754.shtm

环境监测迎来更大市场空间

  2015年2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财政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到,未来除敏感环境数据外,原则上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下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运营。  在环境税以及排污权交易背景下,监测将成为衡量

空间中心火箭载荷空间环境探测系统通过初样设计评审

  6月22日,空间中心主持召开了火箭载荷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初样设计评审会议。评审专家听取了空间中心所作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设计报告》,审查了技术文件,同意通过空间环境探测系统设计评审。   空间中心空间环境探测室承担了火箭载荷空间环境探测任务,该任务将实现轨道空间高能粒

空间科学:导引创新科技前沿

   日前,由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14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有8项研究内容与空间科技相关,占获评项目的40%。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空间科技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的反思。  “空间科技是覆盖自然科学宏观和微观两大前沿的科技领域。与其他科学领域相比,它更容易形成新闻,引发公众兴趣,因为它既处在探

李克强:让科技人员享有自由创造空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全球研究理事会2014年北京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李克强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科学知识的开放获取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这契合现实需求、符合未来方向。没有全球的开放交流,科学难有巨大成就;没有青年人的后来居上,科学

空间科学中心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设计技术取得进展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近期集成研制成功了综合性“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软件包”,在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设计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在“中国科学院元器件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基于ProE软件自主发展了航天器内部辐射屏蔽三维分析技术,发展了高效率的

2020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空间技术

在航天领域,美国依旧扮演着全球航天领导者的角色,有序推动空间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务的开展。2020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携手研制的“太阳轨道飞行器”成功发射,并在4个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飞行,开始帮助科学家揭示太阳磁场的奥秘;7月,NASA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始人

环境监测市场空间巨大-先河环保领衔行业发展

  5月12日,山东德州环境保护局检测设备(超级空气监测站)采购项目结果出炉,此次招标中共有三家厂商中标,分别是先河环保、山东忻博力盛环保以及科迪隆科学仪器。其中,先河环保中标金额达1117.7万元,接近此次招标总数的一半。  据统计,这已经不是先河环保首次在空气监测项目中表现优异了。2015年就曾

南极极区空间环境实验室投入使用

  首次独立建成南极永久性验潮站   考察队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这是我国首次独立建成的南极永久性验潮站,为我国监测南极海平面变化、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     首次应用无人机开展大范围南极海冰观测   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首次在

高深度空间代谢组学助力肿瘤微环境研究

肿瘤的发展除了与癌细胞自身基因突变导致的恶性增殖有关以外,还与肿瘤微环境息息相关。在癌症中,正常组织中和谐的细胞相互作用关系被破坏,原本保护正常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在肿瘤细胞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适应肿瘤生长的条件。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检测和表征研究也可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前空间多组学技术已用于研究几种

青岛市科技局深入开展融创空间科技金融服务活动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实施“千帆启航工程”,青岛市科技局联合不同类型机构开展了“融创空间”系列活动,为青岛市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   融创空间合作主体包括区市科技局及街道等政府部门、区域性资本市场、孵化器管理机构、银行、基金、证券、创投等。近日,已先后开展新三

适应开放环境-优化科技补贴政策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受此影响,发达国家的贸易和技术保护倾向越来越明显,对我国科技政策中的贷款、资助及税收减免等多种政策工具有所质疑,在部分领域还提出了反补贴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应对,充分考虑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

生态环境科技发展新趋势

  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不断进步的生态环境科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自从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后,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便焕发出与日俱增的活力。当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需求十分迫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

科技日报:地下空间是低碳城市发展的资源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日益扩大使得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紧张,有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拓展人类生存新空间,已成为势在必行之举。10月12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教授束昱的“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新思维”的主题报告,为公众展

人类竟一直在改造宇宙空间环境

  发表在最新一期《空间科学评论》上的研究报告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范艾伦探测器发现了一个人造的“太空屏障”正在向外推动范艾伦辐射带。这一惊人事实意味着,我们人类不仅在改造地表,也在改造近太空环境。   范艾伦辐射带由被地球磁场捕获的带电粒子构成,是环绕地球的高能辐射带,经常因太阳

最新研究发现水星空间环境中存在东向环电流

  17日获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者与瑞典于默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合作首次发现,水星空间环境中存在着东向环电流。这一发现更新了人们对水星磁层电流体系的认知,对认识水星空间环境、科学探测水星以及比较理解地球宜居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

最新研究发现水星空间环境中存在东向环电流

  17日获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者与瑞典于默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合作首次发现,水星空间环境中存在着东向环电流。这一发现更新了人们对水星磁层电流体系的认知,对认识水星空间环境、科学探测水星以及比较理解地球宜居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

我国萤火一号将负责探测火星空间环境

图为萤火一号和火星的模拟图  火星,当前国际深空探索中的最热目的地,即将迎来一位不到120公斤的小个子“游客”。别看它貌不惊人,却将为今年已屡创辉煌的中国航天史再添上绚丽的一笔。如果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让中国人在近地空间驻留更长时间成为可能的话,那么,它则会把我们的视野带到更遥远的深空

在植物适应空间飞行微重力环境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光合与环境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员蔡伟明研究组在i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Pectin methylesterase gene AtPMEPCRA contributes to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to simulated an

4问我国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如何有效调整?

  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相关要求,在2015年开展试点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自2018年正式开始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青海省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确定2020年、2025年、2035年各地市级行政单元或相

创客空间活水来:贵州省发放首批科技创新券

  4月30日,贵州国塑科技管业公司等12家企业从贵州省科技厅领到数额5万元至50万元不等共296万元的科技创新券,此券将用于企业向高校、科研单位、科技服务机构等购买科技创新服务和技术成果。这是贵州省发放的首批科技创新券,计划年内共将发放4000万元,约有400余家企业可受益。    贵州省科技

中国空间站完成太空泊车,专家揭秘背后高科技

北京时间2022年9月30日12时44分,经过约1小时的天地协同,我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一”字构型转变为“L”字构型。 转位期间,问天实验舱首先完成相关状态设置,而后与天和核心舱分离,之后采用平面转位方式完成转位,并与节点舱侧向端口再对接。

环境监测市场空间巨大-智慧安防助力迈入新时代

  “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行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密集的政策扶持,首先,《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方案》等多部环境监测政策共同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水十条”、“大气十条”等政策的出台,不仅释放了水、大气等领域的防污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项目用户需求座谈会召开

  2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用户需求和建设目标座谈会。我国空间技术、空间科学、宇航器件研发等领域的30个用户单位近40名专家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空间中心主任吴季主持,中科院计划财务局和高技术局相关职能处领导参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六号”03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

10月25日9时1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3组2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送入太空。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飞行约11分钟后,“实践六号”03组A星与火箭分离;继续飞行约1分钟后,“实践六号”03组B星与火箭分离。2颗卫星均成

环境气体浓度的表示方法及有限空间内的中毒危害

环境气体浓度的表示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WA:时间加权浓度,是污染物在指定时间段内的平均浓度;REL:建议浓度限值,每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每天最高十小时TWA允许浓度;PWL:允许的浓度值限制,TLV是阈限值,是TWA的允许浓度,对于每周四十小时,每天八小时的正常工作制来说,工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