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昆明动物所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研究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重症精神疾患。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包括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元连接假说、神经发育假说及神经细胞膜磷脂代谢异常假说等,但这些假说迄今都不能完全解释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研究组张文博士等针对我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介导神经元连接的神经细胞粘连因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NCAM1)基因变异的分析,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rs2301228与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这一结果可在来自不同地区的独立样本中得到验证。针对rs2301228位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易感等位基因“A”可显著降低该基因的转录水平。 同时,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NCAM1水平远低于正常人;在猕猴神经元前体细胞定向分化成神经元的过程中,NCAM1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增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NCAM1的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发育和......阅读全文

Nature:被遗忘的遗忘基因

  大部分神经科学家相信,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中这种蛋白是形成斑块的主要成分,这一信念也使β淀粉样蛋白成为阿尔兹海默病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1991年,杜克大学神经科学家Warren Strittmatter当时就是在研究β淀粉样蛋白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关系,他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用脑脊液中寻找

非达尔文过程猜想:癌细胞进化成了寄生虫?

  最近,一项发表于Biology Direct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猜想:传染性肿瘤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可能演化成能寄生于多个宿主的多细胞生物。一种生活于海洋中的奇特寄生生物——粘孢子虫(myxosporeans),可能就是第一个实例。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这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说。这个猜想是否

肥胖的进化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对人类祖先来说,储存脂肪的基因在饥荒时期可能是有用的,但这些基因是否让后代更易发胖还存在争议。尽管目前流行的“节俭基因”假说( Thrifty Gene Hypothesis )饱受质疑,但是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推翻该假说。9月22日《细胞代谢》( Cell Metabolism )杂志报道了中国

遗传发育所在肥胖的进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对人类祖先来说,储存脂肪的基因在饥荒时期可能是有用的,但这些基因是否让后代更易发胖还存在争议。尽管目前流行的“节俭基因”假说(Thrifty Gene Hypothesis)饱受质疑,但是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推翻该假说。9月22日《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遗

『珍藏版』瘦素的那些事儿

  1950年,Ingalls发现了一种“肥胖基因”(ob),它的突变可以导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发现了脂肪分泌的一种“饱感因子”,它能通过下丘脑控制动物摄食量,调节体重。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科学家通过定位克隆技术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编码

老年性痴呆的动物模型及评价

  第一节 老年痴呆的定义   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与衰老相关,以认知功能下降为特征的渐进性脑退行性疾病或综合症。病人整个大脑弥散性萎缩并出现明显的病 理组织学改变——老年斑(senile plaque, SP)(或神经炎性斑,ne

老年性痴呆的动物模型及评价

  第一节 老年痴呆的定义   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与衰老相关,以认知功能下降为特征的渐进性脑退行性疾病或综合症。病人整个大脑弥散性萎缩并出现明显的病 理组织学改变——老年斑(senile plaque, SP)(或神经炎性斑,ne

生命起源假说:源自矿物晶体而非DNA有机分子

  北京时间9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1966年,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提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说。50年过去了,他的理论是否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从表面上看,毫无生气的石头似乎怎么也无法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毕竟只有在受到冲击的时候,石头才会移动一下。但是,石头内部的矿物是否与生命的起源存在联

人类能找到长寿密钥吗

  近日,有科学家发表报告称,通过详细分析超过50万人的基因信息以及这些人父母的寿命记录,确认了人类基因组中12个对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理论上可以基于研究形成DNA“评分系统”评估人们的预期寿命。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给了人们探问寿命谜题更精细的工具。然而无论工具如何变化,人类的终极目标却始

中国人群祖先的基因如何流动?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谁?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研究古人类的学者也想知道:东亚地区作为各种文化和族群的大熔炉,这些族群是如何形成的?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何?  虽然考古发掘的材料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信息,但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古DNA材料,我们对东亚人的 “基因历史” 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

我国学者揭示基因数目减少在植物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基因数目的增加,例如基因重复或者形成全新基因,对于生物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因数目减少同样也能产生重要的遗传变异,进而对生物的生存及繁衍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一事实在以往并未得到充分关注。而以“减少就是增加”(less is more)为代表的假说,则提出了基因的假基因化或丢失等基

有哪些生活小常识其实并不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听到很多的“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涵盖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不过,“生活常识”有时候也是违反科学原理的。盲目听从一些流言,而不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去主动思考,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的困扰。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最近的科学研究,从而对一些常识性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

中山大学贺雄雷PNAS新文章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日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PNAS上发表论文证实在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X染色体基因表达减少,从而驳斥了Ohno提出的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间的剂量补偿假说。   性别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事件。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关于性染色体的起源与演化是生物

阿尔茨海默病的谜团

笔者在上一篇文章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研发困局中写过阿尔茨海默病的历史,三种主流的假说,以及主流药物的研发历程。本文将重点介绍最近几年内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理论和新药研发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过这样几段话: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于是便召

我国学者阐述CBL和CIPK基因家族互作产物间剂量平衡策略

  重复基因可通过全基因组加倍、串联重复、逆转录转座等机制形成,为生物新功能和新性状的产生提供了原始遗传材料,通常被认为是进化的加速器。基因组加倍或多倍化,同时复制基因组中所有的基因,是重复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多项研究表明,多倍化后重复基因的保留具有偏好性,且与基因的功能密切相关。特别是一些参与编码

15个机构科学家成功绘制迄今最全面的人脑基因组图谱!

  近日,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人类大脑基因组分析工作宣告完成,来自15个机构的多学科研究人员对大脑的发育分子机制以及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神经精神疾病与基因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成功绘制了人脑基因组图谱。12月13日~14日,10篇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 Science、Science Tr

2017年3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3月份即将结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长生不老药有望即将来临  doi:10.1016/j.cell.2017.02.03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肽能够选择性地寻找和破坏阻止组织正常更新的衰老细胞,并且证

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必读 蒲慕明科研人生的精彩演讲

自读研究生到现在,我听过不下300场科学报告,从硕博生、博士后到知名学者、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场报告下来,我总会问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能够有一两点哪怕很小的所得,就算是不虚此行。论及近16年来哪次报告对我的科研生涯影响最深远,首推在清华大学聆听蒲慕明院士关于创新研究和科研人生的演讲。这几天想

Science杂志9月最受关注的文章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与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自然科学顶级杂志。Science杂志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许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报道都是首先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间的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老年性痴呆的动物模型及评价(三)

三、以AD发病的遗传学为基础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一)Aβ假说自从Alzheimer于1906年首次报道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减退的AD患者以来,以发现者名字命名的该疾病一直困扰着人们。Alzheimer注意 到病人的大脑有NFT和血管外的SP病理改变,但不能区分这是致病因子或仅仅是疾病的标志物

生宝宝会让妈妈老得更快吗?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宝宝会让妈妈老得更快。这是谣传还是确有其事?自怀孕开始,女性的身体就会发生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体重和脉搏增加,代谢率会达到峰值,扩张的子宫压迫周边器官与血管,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飙升,脑中的灰质也会缩小。  虽然这些变化对生育有益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也会引起某些后遗症

Science重要论文:揭示隐藏的遗传密码

  科学家们常常试图通过重编程细菌来生成蛋白质药物,生物燃料及更多的东西,为了让这些细菌听从指令他们一直在付出极大的努力。一个隐藏的遗传密码特征有可能让细菌遵循这一程序。这一特征控制了细菌能生成多少想要的蛋白质。来自哈佛大学Wyss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将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26日的

张辰宇:“食物miRNAs跨胎盘操控胎儿基因表达”前世今生

  上个月一篇题为《南京大学惊人发现:食物miRNAs跨胎盘操控胎儿基因表达》的报道引来了部分读者的质疑,因为这一研究成果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从饮食中摄取的miRNAs真的能传递到胎儿体内,并调控胎儿基因表达,那将再一次改写我们对小分子非编码RNA的认识!这不仅更加强调了孕妇饮食的重要

梳理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维生素A(vitaminA)又称视黄醇(其醛衍生物视黄醛)或抗干眼病因子,是一个具有脂环的不饱和一元醇,包括动物性食物来源的维生素A1、A2 两种,是一类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物质。  维生素A1多存于哺乳动物及咸水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2常存于淡水鱼的肝脏中。由于维生素A2的活性比较低,所以通常所

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有关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遗传变异引发的大脑结构变化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DOI: 10.1523/JNEUROSCI.3759-16.2017  最近来自UCLA的研究者们第一次发现患精神分裂症以及自闭症的患者的大脑结构的差异。这一

Nat Rev Genetics | 环状RNA的合成与功能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新兴的内源性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继microRNA (miRNA)以及long noncoding RNA (IncRNA)后非编码RNA家族中极具研究潜力的新成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状RNA具

别熬夜了!“夜猫子”精神疾病风险更高!

  昼夜节律,又叫“生物钟”,是发生在人类等大多数生物中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包括激素水平、体温调节和睡眠-觉醒模式周期性交替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昼夜节律的改变与疾病的发展有关,特别是代谢和精神紊乱。近期,我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体细胞基因敲除的生

美科学家提出新假说可能修改进化论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通过增加基因而不是丢弃基因向前进化。然而,美国田纳西大学科学家4月4日提出,某些物种通过丢弃基因并依靠其他物种而得以生存,此假说可能修改进化论。  科学家认为,在物种进化中,存在着与红心大战游戏中“黑桃皇后假说”类似的假定。在红心大战游戏中,参与者力图避免“赢得”

最新前沿8篇:精神分裂症相关研究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Cell:在关键时间窗口内靶向激活PV神经元有望治疗精神分裂症  DOI: 10.1016/j.cell.2019.07.023.  尽管诱发过程发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症在成年早期出现,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个体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