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发现基因调控水稻细胞死亡新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种质创新课题组研究发现病斑突变体基因ELL1通过影响叶绿体的发育来调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稳态,进而触发由活性氧介导的细胞死亡。该项研究丰富了对植物中细胞程序性死亡产生与活性氧稳态之间联系的理解。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报》上。 水稻所副研究员任德勇介绍,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是决定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在农业生产中,作物有规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利于籽粒的发育和成熟,而不受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会对作物的品质、产量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探索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背后的分子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关于调控其途径的基因报道仍相对较少。 病斑突变体常用作研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机制的材料。该研究首先通过EMS诱变,克隆到一个病斑突变体基因ELL1。生理学和细胞学分析发现,该基因与叶绿体的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与叶绿体相关的基因或蛋白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均受到严重影响;......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水稻调控细胞死亡及逆境胁迫因子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彭友良、赵文生团队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并分析了一个水稻自然叶枯突变体nbl3,揭示了一个PPR蛋白OsNBL3是调控水稻细胞死亡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因子。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PPR)蛋白是一类由核基因编码且多

研究发现基因调控水稻细胞死亡新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种质创新课题组研究发现病斑突变体基因ELL1通过影响叶绿体的发育来调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稳态,进而触发由活性氧介导的细胞死亡。该项研究丰富了对植物中细胞程序性死亡产生与活性氧稳态之间联系的理解。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报》上。 水稻所副研究员任德勇介绍,细

中科院《细胞》杂志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植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鉴别出了赋予粳稻耐冷性的一个数量性状基因座COLD1。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月26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中科院植物学研究所的种康(Kang Cho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小麦开花和

基因簇调控水稻免疫和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利用基于代谢物的全基因关联分析在水稻9号染色体上鉴定到控制羟基肉桂酰腐胺代谢物合成的基因簇。该基因簇由一个鸟氨酸脱羧酶基因( OsODC )和两个串联的腐胺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基因(OsPHT3 和OsPHT4 )组成。功能分析表明,基因簇中三个基因均正调控水稻抗病性,并且 OsPHT3

科学家绘制水稻幼苗根叶单细胞转录图谱

  水稻幼苗叶和根的单细胞转录组二维UMAP图与组织解剖图 图片来源:钱文峰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钱文峰研究组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了水稻幼苗叶和根超过20万个单细胞的转录组信息,利用细胞类型标记基因和原位杂交技术,对每个细胞的身份进行了鉴定,构建了水稻幼苗叶和根的单细胞转录

科学家绘制水稻幼苗根叶单细胞转录图谱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钱文峰研究组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了水稻幼苗叶和根超过20万个单细胞的转录组信息,利用细胞类型标记基因和原位杂交技术,对每个细胞的身份进行了鉴定,构建了水稻幼苗叶和根的单细胞转录图谱。相关结果近日发表于《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期刊》。水稻幼苗叶和根的单细胞转录组

了解水稻胚乳细胞,为营养品质改良提供新思路

    水稻是人类重要粮食来源,水稻的胚乳是其主要的营养物质。三倍体的水稻胚乳是由受精的极核发育而来。灌浆期的水稻胚乳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糊粉层、亚糊粉层和淀粉胚乳三部分。成熟胚乳的糊粉层为活细胞,淀粉胚乳为死细胞,位于二者之间的亚糊粉层细胞作为一种过渡细胞类型在发育早期既累积淀粉也累积蛋白质,在胚乳发

耐盐碱水稻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海水稻” 非海水中生长水稻

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执笔的《盐碱地种稻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日前发表在《中国稻米》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凌启鸿在该文中指出,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种稻经验,最基本的条件是引淡水灌溉洗盐,他认为目前水稻耐盐育种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发展,但尚不能改变盐碱地种稻还必须靠淡水灌溉洗盐这

水稻OsSFL1基因可调控水稻开花期

   近日,生物所谷晓峰课题组在表观遗传调控水稻开花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了表观遗传关键调控因子OsSFL1具有介导组蛋白去乙酰化动态修饰的功能,进而调控水稻“适时”开花。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人类超过80%的食物来

Science发布水稻研究重要成果:不怕洪水的水稻基因

  到目前为止,植物已经进化成为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然而,虽然水对于植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大量的水会导致植物被淹没,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每年有长达4至5个月的时间的恶劣水淹环境,这对于农作物无疑是灭顶之灾。  近期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thylene-g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