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11月28日《自然》杂志精选

遗传变异和转录组 我们对引导“决定世系的转录因子”(LDTFs)的DNA序列决定因素很不了解。在这项研究中,Christopher Glass及同事对近亲繁殖的小鼠世系之间自然出现的遗传变异加以利用,将其作为一个诱变策略,来研究负责巨噬细胞中顺式调控要素的选择和功能的分子机制。通过将有关转录因子结合、组蛋白标记和基因表达的数据集整合起来,他们建立了一个有关LDTF在以协作方式选择“‘增强子’样区域”中和在帮助“信号依赖因子”的结合中所发挥功能的分层模型。这个模型可被用来预测功能性的和潜在致病性的调控变体。 科学家发现具有抗糖尿病活性的小分子 “脂肪细胞因子”是来自脂肪的一种荷尔蒙,似乎在防止胰岛素抗性/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中起关键作用。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口服活性化合物,是通过对东京大学“药物发现开放创新中心”的化学库中的小分子进行筛选获得的,它与介导“脂肪细胞因子” 的抗糖尿病作用的AdipoR1 ......阅读全文

“杀手”埃博拉:肆虐全球,“落网”中国

  当烤鹅吱吱作响,圣诞树亮起彩灯,《细胞》杂志社的氛围则完全不同。编辑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逐字逐句地校对着一个特洛伊战争“木马计”般的“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重磅的论文,题为《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在论文针对的那场“战争”中,入侵者正是肆虐了40年的埃博拉病毒,被攻

基金委发布:“埃博拉应急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急性感染的烈性传染病。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埃博拉出血热已多次在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2013年起,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相继出现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且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截至2014年1

高福院士三篇Cell揭示病毒“双受体系统”入侵机制

  高福(George Fu Gao)院士研究组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结构免疫学,尤其是有关T细胞识别、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递的机制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组连发多篇Cell文章,报道病毒作用新机制。  5月16日高福团队与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首都医

和平共生、感染致病、化为己用?病毒与人类之间的事

  科学家们将寄居于人类体内或者表面的病毒统称为“人类病毒组”(human virome)。它们不仅仅会入侵人体细胞,还会对其他微生物造成影响,,例如细菌。得益于基因组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未发现的病毒种类,它们存在于皮肤、肠道、肺部、血液……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病毒并不会立即引发病变

科学家发现B族肠道病毒通用受体并解析病毒入侵机制

  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与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团队联合,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 Enterovir

2015病毒领域重大研究盘点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国家开始大肆传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儿出现“小头症”。虽然这个病毒对于成人来说症状非常轻微,然而对于非常脆弱的孕妇和新生儿而言,简直像噩梦一样的存在。近两年来,仅仅巴西一国,就出现了超过两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头症。这些年来,病毒

微生物等揭示寨卡病毒保护性抗体结合病毒的分子基础

  寨卡疫情自2015年在巴西爆发以来已迅速蔓延至南美其他各国、中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并进一步扩散到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于今年2月第一例输入性病例起至今已有12人感染了寨卡病毒。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与胎儿和新生儿小头症畸形密切相关,该病毒的感染还能引起许多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格林巴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机体的!

  本期为大家带来关于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机体。  【1】Nat Microbiol:首次发现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细菌能互相协作促进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

新冠病毒“备受争议”的神秘来源

  随着新冠肺炎对全球的威胁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各国专家也对新冠病毒(2019-nCoV或SARS-CoV-2)的来源投下更多关注的目光。本文从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基因比对、跨物种感染研究以及关键的“中间宿主”等领域,对新冠病毒来源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与深度挖掘,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刻而全新的视角。  一、华

无包膜dsRNA病毒入侵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细胞》杂志封面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近日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无包膜dsRNA 病毒入侵机制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该研究成果由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水生病毒及结构与功能研究学科组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在这项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员以无包膜

一文了解12月HIV研究亮点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HIV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HIV通过

我国科学家首次阐明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机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上第一次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的机制——埃博拉病毒糖蛋白与内吞体膜上的受体NPC1结合后,就像钥匙打开门锁,开启病毒感染过程。如果锁眼被抗病毒药物填上后,就会阻止这个过程,从而达到抗病毒效果。“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我们设计了

我科学家率先破解埃博拉病毒入侵”另类”机制

  2014年初,一场狂暴的传染病疫情肆虐西非,令全世界都对“埃博拉”这三个字望而生畏。近日,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了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的“另类”机制,为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设计依据。该研究结果1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上。   这篇以《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

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入侵细胞及应对方法(二)

毒之所以难缠,关键就在于它们的进化极快,尤其是以单链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由于没有DNA双螺旋的稳定性,其变异频率极高,。变异虽然大多有害,但是对于病毒这种复制速度极快的物种而言,只要有一种变异能够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个变异的病毒就会迅速扩张壮大,令人防不胜防。  人类冠状病毒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将研发鼻咽癌疫苗

   广东中大肿瘤防治中心有全球最大的鼻咽癌标本库,标本多达10万份,工作人员在处理血液样本。  ←EB病毒。   曾益新院士。  开篇语  创新是推动国家与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

杆状病毒入侵及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王华林领导的学科组在膜融合蛋白介导的杆状病毒入侵及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2014年2月的病毒学刊物Journal of Virology上(88:2301-11)。   杆状病毒的膜融合蛋白在介导病毒入侵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构

上海光源“加入”抗疫情行列

  2月3日,《中国科学报》获悉,为共同抗击疫情,“上海光源”特别开通“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项课题”绿色通道,并于2月2日提前开机,助力科学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微观结构、打开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黑匣子”。  记者2月2日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官网“用户开放—运行实时状态”一栏也看到,BL17U1、BL19U

胆固醇帮助阻止病毒入侵

  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受到病毒感染时,人体内的天然蛋白能够启动连锁反应,扰乱胞内体膜中的胆固醇水平,从而抵抗病毒入侵。这一发现将帮助人们开发药物对抗多种病毒感染,文章于四月十七日发表在Cell旗下的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   “研究显示,机体具有阻断多

流感病毒及流感疫苗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流感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帮助大家了解科学家们正在如何通过进一步了解流感病毒来开发新的流感疗法和流感疫苗。  【1】Nat Microbiol:首次发现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细菌能互相协作促进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973项目获批准立项 预算2900万

  近日,2009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工作和公示已经结束。由武汉病毒所胡勤学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预算经费为2900万,这也是武汉病毒所首次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获得“973计划”的资助。   该项目根据人类病毒病防治的国家战略

微生物所在埃博拉病毒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一场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个西非蔓延开来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针对“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还在继续蔓延,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微生物研究单位,疫情发生以来,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么呢?  就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该所领导和参与此次疫情防控狙击战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报》:微生物所在这次疫情中主要承担了哪些任务?  微生物所副所长钱韦(法人代表)

北京检验检疫局植物病毒检疫鉴定方法添利器

  植物病毒俗称植物上的癌症,其流行和爆发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和人类食品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因植物病毒病造成的农业损失占粮食作物总产量10%。传统的植物病毒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电子显微镜观察、指示植物接种、通过PCR或RT-PCR进行的DNA扩增、芯片杂交等,使用这些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武汉病毒所在囊膜病毒荧光标记示踪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纳米材料标记囊膜病毒示踪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文章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刊物ACS nano(IF:11.421)上。   病毒侵染机制的研究是病毒学研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问题之一。单颗粒活病毒标记示踪技术为病毒侵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

武汉病毒所在囊膜病毒荧光标记示踪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纳米材料标记囊膜病毒示踪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文章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刊物ACS nano(IF:11.421)上。   病毒侵染机制的研究是病毒学研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问题之一。单颗粒活病毒标记示踪技术为病毒侵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

九问新冠病毒:比SARS狡猾哪儿?抗生素为啥不管用?

  这个春节,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对于鼠年的憧憬,不断滚动的疫情播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在这场战“疫”中,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参与医务工作,还不断通过互联网做科普。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这些天面对的线上咨询

关于埃博拉的几点疑问

   对于世界绝大部分人而言,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疫情背后的病毒似乎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但Leslie Lobel认为人们将很快知道它的“身世”。  2012年,Lobel和一个研究小组花费6个月时间在乌干达研究埃博拉和相关病毒。在研究过程中,这些病原体在中非引发了至少4次独立的埃博拉疫情暴发,感染了

关于艾滋病,这里一定有你没看过的新进展!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次报道艾滋病,目前全世界有3690万人感染艾滋病,死亡人数达到1200万,据WHO估计,中国有超过125万艾滋病患者,艾滋病危害极大,死亡率极高,对全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虽然“鸡尾酒疗法”能够有效控制艾滋病进展,但至今仍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

中国科学家揭秘寨卡病毒如何与抗体结合

  记者今天从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中科院院士高福研究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团队合作,成功解析了寨卡病毒囊膜蛋白以及其与黄病毒广谱保护性抗体的复合物结构。该研究揭示出该抗体结合寨卡病毒的分子基础。相关研究已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  2015年,寨卡疫情从巴西暴发以来,迅速在南美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