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读博士: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编者按: 毕业季即将到来,许多年轻学子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铭将为读者撰写一系列与职业选择和发展有关的文章。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何江是出国攻读博士群体的一个代表。 王立铭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拥有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他还曾任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曾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作者将从自己不同寻常的职业经历出发,分享关于职业发展的个人观察与建议。 上篇写了要不要读博士,我的核心想法是,读博士的出发点是为了科学研究的职业发展。考虑是不是读博士,应该考虑三个要素:有没有对未知科学问题的兴趣;有没有面对不确定性的心理准备;是不是至少不排斥动手实验。接下来这篇,我们来聊聊到底在哪里读博士。我还是要先声明,这篇文章更多的还是出于我对生物学研究的理解和感受。推广到其他学科,包括其他基础科学学科的时候,要小心才好。 必须得说,如果倒退十年二十年,出国读博是还是留在国内......阅读全文

读博士: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编者按:  毕业季即将到来,许多年轻学子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铭将为读者撰写一系列与职业选择和发展有关的文章。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何江是出国攻读博士群体的一个代表。  王立铭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拥有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他

王立铭:德尔塔突变株入侵,新冠防控需新思路

  我相信,最近你和我一样,在密切关注这一波从南京禄口机场开始、逐渐扩散到全国15个省区市,感染人数已经超过400人的新冠疫情。这是在2020年3月9日,中国本土新冠疫情实现零新增之后,国内最严重的一次疫情反复。  你肯定也已经知道,这波疫情主要由新冠 “德尔塔”(Delta)突变株引起,这是一种公

读博:做科研的职业训练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博士生该如何培养?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按理说,读博士没有专门适合的人群,只要符合招生条件,谁都可以读。但是,读博士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都是通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而获得学位。所以,适合读博士的人,应该是适合作学术研究的人。  读博

高校教师读博困境待解

不久前,经过几年苦读,杜彬恒终于拿到了西南大学颁发的教育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之前,他的身份是西南大学的一名辅导员。 “有硕士学位的在职教师读博,这几乎是一条必然要走的路。”杜彬恒告诉《中国科学报》。 然而,路也有走“弯”的时候。 日前,湖南省邵阳学院一则引进海外博士的公示引发舆论强

官宣!取消统考,读博更难了!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这是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的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黄国平的毕业论文《致谢》里的一句话,这篇不卖惨,不叫苦,堪称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的致谢辞,触动人心,让大家重新认识学习真正的意义,也将“读博”相关的话题送上热搜。  而随着郑州大学、

读不读博:为自己的选择创造理由!

  关于读不读博这件事,就像毕业要不要留在北上广,一年一年困扰着一批批新的年轻人。这不,最近科学网博主们又掀起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说到底,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人生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所以才会被反复提及。  在这里,不想赘述读博与不读博之间的利与弊。那样的文章已经由你的导师、学长分享

为了读博,我差点卖掉一个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38.shtm 阿里?哈勒迪-纳萨布(Ali Khaledi-Nasab)出生于伊朗一个贫穷的家庭,是家中第一个完成中学教育的人。为了能够继续求学,他甚至曾想过卖肾换钱,来支付学费。历经种种艰辛

读博,就是为了进高校做教师吗?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确实挺辛苦。  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确实老师工资条上不怎么高。  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是这样吗?我敢肯定说,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  高校教师是一个非常能体现知识价值和个人努力的职业,可以说,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获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会穷

专访厦门大学聂立铭: 光声技术——聆听光的声音

  201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颁布后,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也变得备受关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光学分辨率的极限,带来了一场变革。各种显微成像技术,比如荧光、探针、quantum dot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在疾病诊断以及生物研究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2015高分辨率成像

读博,你后悔了吗 中国博士生存群像谱

  博士,高学历的代名词,也是未来科技的生力军。他们中有许多人在自己日夜奋斗的研究领域,披星戴月,早起晚归。顶着来自学业、家庭甚至社会上的压力,博士们时刻提醒自己“再逼自己一把”。  “书读了二十多年,竟然身无长物,学的都是些屠龙之术,安身立命都困难。”有感于读博时的痛苦,科学网博主吴楷喆在他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