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青岛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传感器团队负责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刘爱骅等在基于木糖脱氢酶表面展示体系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生物燃料电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为催化剂,将生物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较传统燃料电池有如下特点:1)燃料来源广泛,自然界的可再生有机物都可能作为燃料;2)反应条件温和,可在常温、常压、中性pH值条件下进行;3)生物相容性好,可为植入人体的人造器官或生物传感器提供能源。该团队通过细菌表面展示技术构建酶的微型生物工厂,省去了酶生产过程中耗时、高成本的纯化过程(Analytical Chemistry 2012, 84, 275-282)。 同时,该团队基于细菌表面展示的木糖脱氢酶(bacteria-XDH), 通过优化条件,构筑了bacteria-XDH /聚亮灿甲酚兰/多......阅读全文

食用醋造氢气 微生物燃料电池进展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近日发布报告称,将食用醋和废水中的细菌短时通电后,能产生干净的氢燃料,可像汽油一样用于驱动汽车。  宾州州立大学教授布鲁斯・罗根(Bruce Logan)介绍,这种“微生物燃料电池”几乎可以将任何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材料转变为零碳排放的

微生物燃料电池有望走出实验室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Bruce Logan的研究组正在尝试开发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把未经处理的污水转变成干净的水,同时发电。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项“一举两得”的技术都相当诱人。更诱人的是,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网站消息,该项技术未来还可能实现海水淡化,成为

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成本低性能高

  英国巴斯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和布里斯托尔机器人技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出一种采用厨余垃圾中典型成分作为有效催化剂的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体积小,价格低,但性能却更强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电化学学报》上。   研究人员说:“微生物燃料电池有潜力从废物如尿液中产生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梁禹翔:让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翻倍

  你能想象这发生在一个25岁小伙子身上吗?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梁禹翔,巧妙地借助太阳光辅助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开发出了目前国际上该领域输出功率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光电微生物燃料电池,相关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连发9篇学术论文,授权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为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哈工大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获重要进展

  在国家重大水污染专项课题和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的资助下,哈尔滨工业大学陈志强教授课题组在微生物燃料电池深度脱盐和去除重金属方面的研究日前取得重要进展。   该课题组的3篇相关研究成果《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膜电容去离子技术提高脱盐效率的研究》《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

青岛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传感器团队负责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刘爱骅等在基于木糖脱氢酶表面展示体系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生物燃料电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为催化剂,将生

纸电极让微生物燃料电池更廉价高效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化学学会·能源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用纸制造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极,与过去的方法相比这能让微生物燃料电池更为廉价和高效。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产生电能的装置,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是废水处理,微生物在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同时,还能产生电能。但目前所

未来生物燃料电池或使用混合燃料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美国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用细胞的线粒体取代酶分解和重建生物燃料中的纤维素分子,未来的生物燃料电池或将依靠各种生物燃料组成的能量“饮料”来工作。   科学家在美国化学学会的年会上展示了一款新的生物燃料电池模型。新电池不使用酶而使用细胞中的线粒体来分解燃

日本研究者试制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获进展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参考消息》20日登载《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开发出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报道摘要如下:利用常见植物和微生物来发电的技术正受到关注。日本山口大学副教授阿齐兹·莫克苏德开发出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芋头、茄子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来提取电力。它产生的电力能够用来点亮小灯泡等,且

微生物燃料电池有望走出实验室 可净化污水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Bruce Logan的研究组正在尝试开发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把未经处理的污水转变成干净的水,同时发电。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项“一举两得”的技术都相当诱人。更诱人的是,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网站消息,该项技术未来还可能实现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