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的石器技术

“许昌人”(距今10万—12.5万年,晚更新世早期)越来越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浩、高星与山东大学及南非金山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同行合作,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许昌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及相关人类行为活动信息。研究显示,“许昌人”已具备较为复杂和进步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境适应策略。相关成果于1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上。 研究人员在对“许昌人”遗址2005—2016年发掘出土的14862件石制品进行了系统研究后认为,其石器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剥片与加工策略两方面:首先,石核(是打下石片后用作工具的砾石部分)剥片方式多样,并以单面单向剥片、不规则多向剥片和向心剥片为主;盘状石核所占比例较高,表现出剥片程序上的组织性和计划性。第二,工具类型多,包括刮削器、凹缺器、锯齿刃器、尖状器、石钻等;少量尖状器的底部经过修理,表明可能存在配合骨柄或木柄使用的复合型工具;工具加工更为精细,......阅读全文

10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的石器技术

  “许昌人”(距今10万—12.5万年,晚更新世早期)越来越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浩、高星与山东大学及南非金山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同行合作,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许昌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及相关人类行为活动信息。研究显示,“许昌人”已具备较为复杂和进步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

中国“缺失”石器时代技术原因查明

  11月20日,《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预制石核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追溯到17万年前至8万年前,填补了亚洲考古记录的空白,挑战了过去的一种假设:先进的工具制造技术引自西方。  非洲和欧洲的考古证据显示,在30万年前至20万年前发生了所谓的第二技术模式石器向更加精巧的第三技

百人高星团队揭示10万年前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复杂性

  距今1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主要生活着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类型的古老型人类,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发现有早期现代人化石。近期报道的“许昌人”头骨化石(~12.5-10万年,晚更新世早期),则向我们揭示了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类,其有可能处于向

百人高星团队揭示10万年前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复杂性

  距今1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主要生活着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类型的古老型人类,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发现有早期现代人化石。近期报道的“许昌人”头骨化石(~12.5-10万年,晚更新世早期),则向我们揭示了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类,其有可能处于向

初始阶段泥河湾盆地的石器技术研究获进展

  3月30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题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in high-latitude East A

“第三届中国石器打制技术培训班”开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74.shtm8月31日上午,由中国考古学会、西北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学校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石器打制技术培训班”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西头村西

中奥合作研究“许昌人”头骨化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近日签订协议,共同承担“许昌人”头骨化石的扫描成像研究。   河南灵井 “许昌人”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已出土大量精美细石器、牙针、赭石染料等文化遗物3万余件,从中发掘出土的距今8万-10万年古人类头骨化石及相关

科学家“复活”石器时代分子

古代基因组重建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揭示旧石器时代微生物丰富的分子秘密。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德国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重建了更新世以前未知细菌的基因组,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平台以恢复古代细菌的天然产物。当

前庭功能检查耳石器功能检查简介

  尚无单独检查耳石器的可靠方法。平行秋千架试验是一种使耳石器受最大刺激而半规管受最小刺激的一种试验,但设备复杂而价贵,检查方法繁琐,不能广泛应用。弧尺检查法虽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存在着缺点,但简便易行,可以粗略估计耳石器的功能状态。  ①椭圆囊检查法。受检者坐于椅上,弧尺转至垂直位,分别在正常头位、

印度石器让科学家重新思考人类进化

  《自然》杂志2月1日发表的一篇研究称印度的古人类可能在约38.5万年前就发展出了一种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比此前认为的早很多。这些发现可能引发科学家重新考虑对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传统理解。  最晚170万年前,古人类走出非洲时,他们带走了一种标志性的工具——阿舍利手斧。由于鲜有遗骸证据,所以人类在

石器时代发现迄今最古老建筑计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76.shtm   ?约旦发现的一块刻有沙漠风筝图案的石头。图片来源:SEBAP & Crassard et al. 2023 PLOS ONE9000年前,建筑师们就在石碑上绘制了

古脊椎所等对三峡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裴树文、高星及其中美合作者,通过对近年来三峡地区旧石器的详细研究认为,古人类自中更新世以来一直在该区域活动,加工制作的石制品属于似奥杜威(Oldowan-like)技术特点的砾石工业,缺少阿舍利(Acheulean)技术元素,系古人类在背山面

小兴安岭南麓“新石器化”研究获进展

  新石器化(Neolithisation),即旧石器时代或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历程,其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近日,国际专业考古学期刊《古物》(Antiqu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石霞、博士研究生岳健平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有骞的合作

古代DNA指向新石器时代巨石纪念碑

  对位于法国诺曼底的 Fleury-sur-Orne 墓地进行的古代 DNA 分析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该地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似乎由男性精英领导的社会的所在地,相关男性仍然存在在该地区和来自外部群体的女性。  “古代 DNA,现在可用于整个 Fleury-sur-Orne,显着增加了我们对该地点的

来自旧石器时代坠饰的古人类DNA

国际科学家报告了从俄罗斯丹尼索瓦洞一个约2万年历史的鹿牙坠饰中复原的古代DNA,表明它可能曾为一名有亚欧大陆北部祖先的女性所佩戴。这些发现来自一种创新的非破坏性DNA提取方法,为鉴别持有物品的古代个体的身份提供直接的遗传证据。相关研究5月3日发表于《自然》。石制、骨质和用牙齿制作的人工物品,为旧石器

华南早更新世龙骨洞遗址旧石器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早期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与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文明的起源并列的重大考古学问题。但是由于早期阶段考古材料(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等)的稀缺,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古脊椎所等在萨拉乌苏石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萨拉乌苏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南缘,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之一,也一直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地点(图1)。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工作中,萨拉乌苏揭露了丰富的地层,出土了大量的化石及石制品,也由此催生了众多第四纪研究的重要概念,如“萨拉乌苏阶”、“萨拉乌苏组”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等。换言

研究揭示早期人类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的响应

  得益于几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积累丰富的旧石器和古人类研究材料和数据,这为序列性地思考和认识中国早-中更新世人类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的耦合关系奠定基础。  10月6日,《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中

人类进化排序标准不能仅凭“行为现代性”

  在人们的观念中,人类沿着一条不断前进的轨迹进化,早期人类在行为上越接近于现代人类,其进化出现得越晚。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纽约大学人类学家研究认为,早期智人的行为与“现代”人类更接近,行为的现代性不能作为进化排序标准,而应更多研究行为的变化性。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宗日遗址开展系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宗日先民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认为粟

新石器古人也曾“一夫一妻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65.shtm

没看错!九万年前古人拥有高超打制技术

  1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利用三维拼接、3D建模、微痕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9万年前的萨拉乌苏古人类已经掌握了十分高超的小石器打制技术,并且能够为石器修铤进行装柄使用。这一发现是当前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石器修铤装柄使用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

“考古中国”聚焦泥河湾考古新发现

  3月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通报了《自然》在线发表的一项来自中国、德国、西班牙、法国等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泥河湾下马碑遗址发现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与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关键证据。  泥河湾下马碑遗址第6层堆积距今4

-DNA技术厘清欧洲史前社会变迁

  最近,欧洲史前考古领域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许多一度被认为是“难解之谜”的问题,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为什么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会在近期爆发?其中固然有学者对于学术难题孜孜以求的不懈探索,但不可忽视的是,欧洲史前考古学领域的多种新方法的应用,对厘清这些难题起到了重大作用。  DNA技术揭示人类血脉传承谱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热带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显示,粟黍农业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从黄土高原向西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规模定居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Chen et al. Science, 2015;Li et al. Nation

科学家“复活”石器时代分子,展现古代微生物多样性

古代基因组重建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揭示旧石器时代微生物丰富的分子秘密。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德国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重建了更新世以前未知细菌的基因组,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平台以恢复古代细菌的天然产物。当

古脊椎所关于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遗址的研究获进展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我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遗址在1996年王府井东方广场施工中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该年年底至1997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2000余件文化遗物,其中包括石制品、骨制品、用火遗迹、和赤铁矿碎块等。   科研人员通过对文化遗物的统

科研人员赴越参加第21届“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年会”

  2018年9月23-28日,第21届 “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年会”在越南顺化召开。此次会议由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越南承天顺化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越南等40多个国家的500余位与会代表围绕着亚太地区的人

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人类活动确切证据

  3月20日,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召开为期三天的考古公众分享报告会,来自中科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等院校的文物考古专家与本地学者齐聚一堂,就11个发言题目对西藏最新的考古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藏尼阿木底的考古发掘,它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考古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