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下临界温度的特点

当环境温度降到下临界温度以下时,动物增加耗氧量,提高代谢率,体内产热量增加,以维持恒定体温。 哺乳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体温。外界温度改变时,可刺激皮肤的感受器发生神经冲动传入中枢。血液温度的改变,可直接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当环境温度稍低于体温时,竖毛肌将毛竖起增加隔热层的厚度,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经过皮肤的血流,汗腺活动降低减少体表蒸发散热,因此,不需额外的代谢活动即可保持体温。环境温度略超过体温时,则会发生相反的改变使散热增多。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过下临界温度时,必须消耗更多的代谢能量才能维持体温。机体对环境温度适应后,下临界温度会发生变化,即使生存环境相同,不同个体的下临界温度也不尽相同。人的下临界温度较高,一般为10℃。极地动物的下临界温度很低,都具有隔热型的耐寒能力。人类作为热带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隔热组织退化,在寒冷条件下主要通过增加产热保持体温,具有一定的产热型耐寒能力。......阅读全文

下临界温度的特点

当环境温度降到下临界温度以下时,动物增加耗氧量,提高代谢率,体内产热量增加,以维持恒定体温。 哺乳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体温。外界温度改变时,可刺激皮肤的感受器发生神经冲动传入中枢。血液温度的改变,可直接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当环境温度稍低于体温时,竖毛肌将毛竖起增加隔热层的厚度,皮肤毛细血管

下临界温度的概念

中文名下临界温度外文名lower critical temperature定    义是指热中性区的靠低温端(下端)特    点不同个体的下临界温度也不尽相同低于此温度动物增加耗氧量,提高代谢率等高于此温度动物需增加用于散热的能量

临界温度的特点

当环境温度降到下临界温度以下时,动物增加耗氧量,提高代谢率,体内产热量增加,以维持恒定体温。 哺乳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体温。外界温度改变时,可刺激皮肤的感受器发生神经冲动传入中枢。血液温度的改变,可直接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当环境温度稍低于体温时,竖毛肌将毛竖起增加隔热层的厚度,皮肤毛细血管

下临界温度的研究与运用

①为探讨热湿环境下人体出汗临界温度,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测试的方法对重庆夏季热湿环境下人体13个部位的出汗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的额头、胸口、背沟、腋窝和腰部5个部位出汗比较敏感,人体在热环境下出汗的临界温度在风速较低(0~0.1 m/s)时为33.0~34.5℃,风速较高(0.2~0.5 m

临界温度的定义

热中性区的下端(靠低温端),称为下临界温度。超过下临界温度时,生物的耗氧量都会显著增加。低于临界温度时需增加产热量以保持体温,高于临界温度时需增加用于散热的能量。下临界温度会因动物的适应温度而变化,即使相同种类的个体,该值也会因风土驯化而不同。生活在极地的大型恒温动物,温度中性区很宽,其下临界温度比

上临界温度的定义

中文名称上临界温度英文名称upper critical temperature定  义当环境温度超过处于静止状态时,恒温动物通过向外界环境传递热量进行体温调节的能力时的温度。热中性温度区的上端。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上临界温度的概念

中文名称上临界温度英文名称upper critical temperature定  义当环境温度超过处于静止状态时,恒温动物通过向外界环境传递热量进行体温调节的能力时的温度。热中性温度区的上端。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临界温度的研究与运用

①为探讨热湿环境下人体出汗临界温度,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测试的方法对重庆夏季热湿环境下人体13个部位的出汗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的额头、胸口、背沟、腋窝和腰部5个部位出汗比较敏感,人体在热环境下出汗的临界温度在风速较低(0~0.1 m/s)时为33.0~34.5℃,风速较高(0.2~0.5 m

关于临界温度热敏电阻的介绍

  临界温度热敏电阻(CTR,即 Critical Temperature Resistor)具有负电阻突变特性,在某一温度下,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激剧减小,具有很大的负温度系数。构成材料是钒、钡、锶、磷等元素氧化物的混合烧结体,是半玻璃状的半导体,也称CTR为玻璃态热敏电阻。骤变温度随添加锗、钨、钼

硬膜下积液的疾病特点介绍

  1、积液多发生于枕部着地,入院时GCS3-12分的原发性颅脑损伤患者。  2、大部分患者合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多见。  3、积液部位多在幕上额颞区或波及邻近部位,多发生受力的对冲部位,发生于幕下者极少见。  4、原发性颅脑损伤较轻者,伤后可无或仅有短暂意识障碍,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