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香山科学会议研讨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问题

孙枢、彭苏萍、沈平平、张东晓任会议执行主席 以“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主题的第415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11月22日~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探究储层和盖层中二氧化碳-水-岩石之间长期复杂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机理,揭示二氧化碳在封存过程中对地下流场、水质、压力场及温度场的长期影响,量化我国规模化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与风险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理论、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孙枢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教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沈平平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张东晓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2009年我国政府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以促进低碳经济的进程,符合全球气候变化需求。而我国目前富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形势,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要依靠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这就无疑成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障碍,......阅读全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适应气候变化   三、基础能力建设

对话庞忠和:求解水从哪来,碳往哪去

200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集体奖)是对他5年工作的最好注解   庞忠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同位素水文学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最近,他的头衔又多了一个——国际地热协会理事。   在庞忠和看来,当选国际地热协会理事是一件“水到渠成的

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气候变化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分别作主题评述报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梳理气候变化事实、影响、适应和减缓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

地质地球所等陆相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可行性研究获进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减排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CO2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能的储库有枯竭的油气藏、不可开采煤层以及深部咸水层等,其中深部咸水层CO2封存是最具封存潜力的人工制造巨量碳汇的新型地质工程。  国外已

碳捕捉:将二氧化碳“赶回地下”

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科学家日前在冰岛成功地将二氧化碳灌到地底下的火山玄武岩土壤,从而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永久封存。这项引发全球关注的重要进展,采用的就是碳捕捉以及封存技术。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不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中,碳捕捉与封存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当下,世界

“纳米”世界观地球 ——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琚宜文教授

  对琚宜文而言,“纳米地球”神秘而令人神往。  这个世界令琚宜文着迷,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使他及其团队终于在国际上开拓了一个综合性的纳米地球科学领域(学科),并由此为突破口,全面阐述了纳米地球科学及纳米成藏成矿领域重大和前沿科学问题,并从微观延伸至宏观重要地学问题。纳米地球科学的兴起无疑将为21世纪

孙枢:应加强碳封存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枢在日前举行的第41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国际能源机构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均肯定,全球相当大的CO2封存容量对缓解气候变暖有深远意义。我国也应大力推进CO2捕获与封存(CCS)研发、工程化及商业化,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SIcence揭示:二氧化碳在粘土中扩散的微观机制

  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近日宣布,专家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二氧化碳在粘土层间孔隙中各种扩散系数,为评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泄露风险提供重要依据。  容量巨大的地下咸水层是实现二氧化碳封存的主要场所,粘土是一种致密富含微孔的矿物,地下富含粘土的岩层一

科学家探索二氧化碳封存新模式

  科学家希望玄武岩能够储藏及永久矿化大量的气体。在玄武岩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能够与钙和镁发生化学反应,并在数十年中形成石灰岩。   8月初,科学家将把1000吨纯二氧化碳泵入美国西北部深埋于地下的多孔岩石中。他们的目标是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寻找一个永远的家。   7月17日,美国能源部西北太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出台

  张战胜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李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森琦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  陈帆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研究员  中国环境报记者郭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二氧化碳泄漏源、通道和可能的受体。 李琦制图  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了《二氧化

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井筒处置指南

  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CCUS)领域,井筒废弃过程是项目闭场阶段的重要一环。目前,全球CCUS项目井筒废弃经验非常稀缺,只有30多年的二氧化碳强化采油工程方面的一些经验可供借鉴。国际上挪威、荷兰、美国等提出了相关的废弃井作业法规。在国内,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虽已颁布油气行业废弃井作业指南

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海底沉积物“不是梦”

   将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海底沉积物?科学家最近一项基于物理模型的数值研究,为推动这一梦想从理论变成现实迈出了坚实一步。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课题组4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方面的最新成果。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二

封存在地下的二氧化碳漏了吗? 我国科研取得重要进展

  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被认为是解决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如何应对二氧化碳在封存过程中存在的泄漏风险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我国在二氧化碳驱替过程实时动态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首次利用光纤

我国学者利用FBG揭示在CO2注入压力下应力场运移前缘规律

  全球气候变暖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切的重要环境问题。为减轻大气含碳量及控制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二氧化碳(CO2)地质封存技术逐渐被认可为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来应对上述气候问题。地下深部咸水层作为主要的封存载体因具有分布广泛、储存量大等特点被视为CO2长期封存的最优场地。然而,由于储层应力场改

应对气候变化,碳捕集和利用难在哪儿

  英国政府近日宣布,将在2020年代中期,投入运营首个碳捕捉、储存以及利用(CCUS)项目,这也是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之一。   碳捕捉是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防止其进入大气,从而助力碳减排,我国也把“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正式写入了《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

GDCCSR项目组考察鄂尔多斯CCS示范项目

  8月28日,“广东省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可行性研究”(GDCCSR)项目组织考察团,对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神华集团CCS示范项目进行了考察。   CCS(CO2 Capture and Storage)是指将CO2从工业排放源捕集并永久封存的综合技术。CCS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

张宏仁:碳减排技术领域蕴藏巨大商机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之后,留给世界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人们再也不能继续通过简单地遵循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常用的、旧的模式来发展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原地矿部副部长、著名地质学家张宏仁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好能源问题。   中国要想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必

探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纽带

   国家防总最近预测表明,今年汛期我国降水总体偏多,同时,华北地区等地同时出现较重旱情,极端天气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气候变化研究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时要分析、研究气溶胶的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接受《中国科学

二氧化碳在黏土中居然可以扩散?

  二氧化碳(CO2)的地质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容量巨大的地下咸水层是实现CO2封存的主要场所。黏土是一种致密富含微孔的矿物,地下富含黏土的岩层一方面可吸附大量的CO2,实现CO2封存,另一方面由于含有黏土的致密盖层具有极低的渗透率,可有效防止注入CO2的逃逸。因此研究CO2在黏土中的

201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高新成果比比皆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国科技界把攒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评委会只得忍痛割爱。   由科技工作者、资深科技记者和广大读者评选出来的2013年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坚持以往的全面视

提出基于统计的盖层完整性评价指标筛选新方法

  二氧化碳深部咸水层封存因封存潜力巨大、技术可行,且已有实际的工程运行而备受关注。但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场地后改变应力分布,可能导致断层活化甚至产生新的断裂,形成二氧化碳逃逸的可导性通道,降低封闭安全系数。因此,封存场地的储-盖-断层力学性质的不确定性研究,对避免诱发断层活化及保障施工安全有着重

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0日,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与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召开“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解读会”,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独立或合作取得的7项重大科学成果入选,包括:研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开创煤制烯烃新捷径;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

第443次香山会议研讨煤矿瓦斯灾害与煤层气开发问题

  以“深部煤矿瓦斯灾害与煤层气开发重大基础问题”为主题的第443次香山科学会议 11月6日—11月8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旨在针对我国深部煤储层的高应力、高含气性、强吸附性与低渗透性以及盆地演化复杂与构造变形较强等关键科学问题,阐述煤层气储层宏、微观特征及孔裂隙结构演化过程,探讨煤层气吸附、解

新疆生态所确认沙漠下的隐匿碳汇

  陆地上极端干旱缺水的地区会形成沙漠(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是沙的世界,放眼望去,不见绿色,不见生命,但见黄沙;沙丘起伏绵延,似乎延展到世界的尽头。然而,谁又能想得到,这浩瀚的沙海下,居然隐藏一个咸水的“海洋”(地下咸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确认,这个咸水“海洋”,和

武汉分馆深入参与我国CCS研究工作

  在英国驻重庆领事馆以及科技部的支持下,国内从事“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研究开发的有关科研机构、大学以及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英汉术语词典”(简称CCS词典)的编撰。3月26日上午,CCS词典编撰研讨会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情报研究部主任

我国急需制订符合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无论哪种经济形式,其终极目标都应该统一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上来。在碳减排方面,我国急需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要核算碳减排量,首先要明确“碳”不仅是二氧化碳,而应该是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科学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要考虑产品的生命

专家认为全球变暖限温承诺过于乐观

   时间来到2100年,整个世界看上去和全球领导人在巴黎相聚并参加历史性气候峰会的2015年年末完全不同。此时,近88亿人挤在这个星球上。能源消耗几乎翻番,经济规模则增加了7倍多。贫富差距依然很大,但各国政府实现了一个关键目标:将全球变暖控制在高出工业化前温度水平2℃以内。  事实证明,在巴黎举行

外国学者发现大规模种植生物能源作物或能延缓气候变化

  去年10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近40人涌入美国波兹曼市蒙大拿州立大学(MSU)一间不算太大且被刷成薄荷绿的教室,只为瞥一眼未来的景象。有些是科学家,但大多数是同这片土地有着某种关联的人们:和农民共事的推广员以及代表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的环保人士。他们都知道,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几十年重塑该地区,但这

激光专家姚建铨院士迷恋科研不停歇转攻太赫兹

他发明的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确计算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姚技术”“姚方法”,并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  今年1月初的某个早晨,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姚建铨突然从九级台阶上摔了下去。  那天他像平时一样,早上5点多就起来了。前一天工作的疲劳还没缓过来,加上夜里没有睡好,忘记开灯的

倡导应用国产仪器 促进民族仪器工业发展

“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学术研讨会”回顾        由《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主办,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日至4日,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