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笔石:在岩石中书写生命故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4724.shtm ①笔石动物碳化印痕标本 ②笔石动物黄铁矿化标本 ③猜想的笔石动物浮游方式(无化石证据) 在四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海洋中出现了一群笔石动物。它们的软体部分个头不大,却长出了长长的骨骼,形成了一根根笔石枝。笔石动物中有一部分固着于浅海海底,更多的则浮游于海面上,过着自由而漂泊的生活。 到了两三亿年前的石炭纪,笔石动物绝灭了,今天的人们无法再见到它们鲜活的身影,但它的化石却在穿越几亿年后成为了人类的好帮手。笔石被作为判定地层年代的黄金卡尺,更在我国能源资源勘探中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笔在岩石中书写的痕迹” 看到笔石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会想,它们与笔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笔石的命名确实与笔有关。 笔石是笔石动物的化石。笔......阅读全文

尹赞勋:名以“志留”誉地学

   “看看,你们的工作很不仔细,把图的方向搞错了。穆恩之、盛金章的工作就很仔细,应该向他们学习。”尹赞勋指着手中报告里的一张图,很严肃地对身边的年轻人说。  年轻人叫范嘉松。半个多世纪后,当88岁高龄的范嘉松回忆起这件事时,脸上仍不由得一阵阵发热:“尹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地学家。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

含页岩气地层的分布模式研究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英文版(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旭等与中石油研究院、南方公司及中石化研究院、西南分公司等单位的青年学者合作发表的题为“黔渝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

华南奥陶-志留纪过渡期壳相地层研究取得新进展

  华南奥陶-志留纪过渡期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完好,研究程度高,是全球上奥陶统赫南特阶底界“金钉子”所在地,已成为研究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及其后残存、复苏与再辐射的经典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区域内赫南特期唯一的碳酸盐沉积(以观音桥组为代表)常分别下伏和上覆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黑色笔石页岩,缺少连续的碳酸盐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确定“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

  广西运动由丁文江先生于1929年提出,代表在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通常认为,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相关证据,对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推进过程和影响范围缺少

古生物所在几丁虫多样性及生物地层研究中取得进展

  华南宜昌地区是奥陶纪生物地层及生物宏演化的经典地区。中-上奥陶统庙坡组为一套在扬子台地上的局部凹陷中沉积的笔石页岩地层,各门类(如腕足类、三叶虫、笔石、介形虫、牙行类、疑源类、几丁虫等)生物化石保存精美,丰度大,分异度高,对研究该时段各主要门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层至关重要。  几丁虫作为一类已

南京古生物所等探讨4.4亿年前大灭绝环境变化的关系问题

  腕足类赫南特贝-三叶虫尖盾虫动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亿年前,生活在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两幕之间、已知地理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图1)。该动物群铸就了地球历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传奇。  奥陶纪末大灭绝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员在修复恐龙化石。资料图片科研人员在广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资料图片  【关注“濒危学科”】  开栏的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一些濒危的“大熊猫学科”。其中有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公众对学科的误解、制度设计得不合理造成的影响。本版今起开设《关注“濒危学科”》栏目,选取一些有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员在修复恐龙化石。资料图片  科研人员在广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资料图片  【关注“濒危学科”】  开栏的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一些濒危的“大熊猫学科”。其中有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公众对学科的误解、制度设计得不合理造成的影响。本版今起开设《关注“濒危学科”》栏目,选

古脊椎所赵文金对中国志留系/泥盆系界线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图1:西秦岭普通沟剖面志留系/泥盆系界线附近地层中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及洲际对比  志留系/泥盆系界线是地质界为地史时期确定的第一个纪间分界,是国际地层委员会确定的第一颗“金钉子”——GSSP。1972年该界线经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国际地科联承认,确定以捷克Bar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华南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古环境变迁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009/t20200928_4761555.shtml   中-晚奥陶世过渡期是全球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和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发育了海侵形成的黑色页岩序列,如塔里木地区

南古所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华南腕足动物居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奥陶纪末大灭绝对全球生态系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后的复苏期是否已适合生物生存?华南在该次灭绝事件后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引起很多学者的兴趣。已有的相关研究通常以群落或动物群为研究目标,很少关注对环境颇为敏感的居群(population)。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冰副研究员、戎嘉余院士以及

专家呼吁我国应尽快开辟页岩气勘探“新战场”

   “目前我国页岩气的开发,仍然面临众多考验”,“页岩气实际开发利用还存在差距”……11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召开的中国南方页岩气的形成和分布研讨会上,专家认为,页岩气开采规律不同于常规油气田,存在排气衰减率高、后劲不足的特点。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

古生物学家发现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7日发布消息,该所戎嘉余院士和黄冰研究员通过对相关层段中腕足动物群的深化研究,为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肇始标志提出了新的认识。 这一研究成果《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腕足动物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时分布》近日发布在《地质学

我国学者提出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新模式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总结了全球各板块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底栖动物群宏演化序列,综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层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华南赫南特阶综合地层框架的对比精度。该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对奥陶纪末大灭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地球生命

化石修复师!如何破译亿万年前生物密码?

  置身其中,仿若回到史前。一块块久经风霜的化石原石,在他们的手中逐渐被还原出定格时的模样。  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修复室里,古生物化石修复师黄发忠正在对一块从安徽巢湖地区发掘的“鱼龙化石”进行修复。显微镜下,气动风刻笔精密的笔尖高速振动,与围岩碰撞发出吱吱声,部分鱼龙骨骼已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