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发现基因技术有望提高农作物产量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首次通过田间试验证实,利用基因技术增加植物叶片中一种天然蛋白质的产量,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有望成为农作物增产新方法。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但光合作用的核心催化剂经常错误地与氧气分子结合,生成有害物质。光呼吸负责回收利用这些物质,是许多植物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能耗很高,在大豆等农作物中占用了20%到50%的能量,不利于提高产量。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烟草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叶片中参与光呼吸过程的H—蛋白产量增加。两年的田间种植试验显示,转基因烟草的叶片明显增大,产量提高了27%至47%。不过,如果H—蛋白在整棵植株中的表达都增加,就会抑制生长,导致植株矮小。 研究显示,气温升高可导致植物光呼吸加强,影响农作物产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提高光呼吸效率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组计划用大豆、豇豆和木薯展开进一步试验。 ......阅读全文

独家专访孟山都CTO:农业的未来不只属于转基因

  谈起孟山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转基因、草甘膦、剪不断理还乱的争议。但你无法否认的是,孟山都在农业科学领域几乎一直是标杆一般的存在。从过去的转基因、RNA 干扰,到时下火热的大数据、基因编辑,在孟山都手中无不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产品。  2050年世界人口将膨胀至100亿,为保证

李小波博士等发现光合作用所需的多个候选基因

  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真核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脂类合成、细胞运动(生物鞭毛)、非生物胁迫等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功能研究(图1)【1】。长期以来,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插入是敲除莱茵衣藻基因的主要方式,与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

专家:转基因研发竞跑,中国不能掉队

无论转基因面临多少挑战,遭受多少质疑,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桢看来,“转基因技术仍是育种的主流技术手段。转基因的前沿基础研究,对多学科发展起到牵动作用。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承担单位的育种能力逐渐提高,中上游结合更加紧密。” 在日前召开的“农业前沿生物技术前瞻”圆桌

转基因研发竞跑中国不能掉队

  无论转基因面临多少挑战,遭受多少质疑,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桢看来,“转基因技术仍是育种的主流技术手段。转基因的前沿基础研究,对多学科发展起到牵动作用。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承担单位的育种能力逐渐提高,中上游结合更加紧密。” 在日前召开的“农业前沿生物技术前瞻”圆桌会议上,转基

袁隆平:对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

  袁隆平说,“我们也不能听到转基因就害怕,要谨慎对待转基因,而很多转基因还是好的”   已逾耄耋之年,84岁高龄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正在研究“转基因水稻”,并力挺“转基因”,称其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转基因食品一直饱受争议,甚

用化学常识解释转基因

  河南日报退休高级编辑,大河健康报退休总编,河南农大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经常来图书馆借书、看书的读者,如今喜欢看书的人真是难能可贵。看年龄,大家多数是60后、50后,少数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大家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化

黄大昉回应转基因七疑问:转基因将成为常规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   “转基因”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日前,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一文,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28日,人民网记者就网民所关心的七大疑问,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   疑问一:“转基因增产”是真

DNA重组及基因工程技术对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 一

  作为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DNA重组及基因工程技术给生命科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促进着生命科学各学科研究和应用的进步,对推动医学各领域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人类遗传信息的认识  遗传信息决定生物的形态和特征,是生物生存之本。估计人类的基因组DNA约有4×109bp,

定制植物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这是一种可以跨物种工作的普遍机制,”MIT化学工程教授Michael Strano说。  Strano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Nam-Hai Chua是这篇2月25日出版的Nature Nanotechnology文章的通讯作者。文章一作是MIT前博士后研究员Seon-Yeong Kwak和MIT

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应用案例(二)

3. 水分胁迫山东农科院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6]。研究发现比起传统的漫灌,沟灌条件下的小麦叶片有更高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量子产额ΦPSII、光化学淬灭qP和更低的非光化学淬灭NPQ(图5)。这说明沟灌给小麦提供了更好的土壤水分条件,从而使小麦叶片拥有了更强的光化学活性。国

青岛国际院士港请来袁隆平建国家级实验室种“海水稻”

  昨天上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在李沧区政府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执行方案。研发中心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牵头整合国内外在水稻遗传育种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领域顶尖科技人才,

曹树青:植物修复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

  ——记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曹树青教授  他不是农民,但他比一般农民更了解农业;他不是农民,但他比一般农民对土地更有感情。他,就是合肥工业大学生物科学系主任曹树青教授。从事农业相关研究二十余年,谈起土地,他有说不完的话题。  曹树青出生于安徽青阳县的农村,对土地的感情从小埋

科学家建立工业产油微藻基因敲低技术

  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光和水转化为油脂,因此,作为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生产和二氧化碳高值化方案,工业产油微藻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藻类高效遗传工具的匮乏,一直是工业产油微藻分子育种和光驱固碳合成生物技术的重要瓶颈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以

李家洋:到涉及重大应用生产领域寻找基本科学问题

  5月26日下午,匆匆赶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顾不上吃晚饭,即向其团队成员布置了一项新的工作内容——立即安排一次国内有关育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讨论如何将新发现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尽快应用于水稻农业生产,发挥其在培育我国新型高产水稻新

袁隆平的新梦想:实现海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近日成立。袁隆平与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在3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  海水稻的前世今生  据介绍,前些年在中国南方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也就是淡水、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对番茄果实成熟的重要作用

  5月15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和郎曌博研究组题为Critical roles of DNA demethylation in the activation of ripening-induced genes an

朱健康教授等人PNAS利用CRISPR技术解析DNA甲基化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和郎曌博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itical roles of DNA demethylation in the activation of ripening-induced genes and inhibition of r

2019年,中国“大农业”里那些高科技

   今年,我国“大农业”科研领域又诞生了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每一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们涵盖了观赏农业、林业、作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包括睡莲、玉米、硅藻等进展。为了展现这些成就,本报特此就我国农业科学家今年发表的大部分重要论文进行梳理,以飨读者。野生玉米大刍草、SK、现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朱健康等揭示DNA甲基化对番茄果实成熟作用

  近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和郎曌博研究组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番茄sldml2的突变体植株,发现番茄sldml2调节的DNA去甲基化不仅可以激活成熟需要的基因,同时还可以抑制成熟不需要的基因,在调节番茄果实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

Science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共生

科学家们在微型单细胞藻类和高度专业化细菌之间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21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解析了一个具有大幅减少基因组的神秘固氮微生物。 这种微生物最早是1998年,由加州大学的海洋科学教授 Jonathan Ze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 植物群体遗传蛋白质组学 1.l 遗传多样性蛋白质研究基于基因组学的一些遗传标记,如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SR(Simple Sequen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位中国科技青年入选英雄榜!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于 2016 年正式落地中国,次年,“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国榜单正式发布!四年成长、四届榜单,我们持续关注和发掘中国科技发展中不断崛起的新兴力量。从实验室里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到各前沿领域的科技创业者们所取得的里程碑式

光合作用测量技术、叶绿素荧光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综...

光合作用测量技术、叶绿素荧光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综合应用案例 上图左为LCpro T,右为其更轻便的姊妹款LCi T新一代LCpro T特点如下更轻——主机和手柄总重量不到5千克GPS——野外随时随地记录经度、纬度、海拔数据续航——新型锂离子电池续航能力最大可达16小时屏幕——触摸屏以及强

二代测序技术助龙胆族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获进展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已普遍应用于重建植物“生命之树”研究中。大多数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包含约80个蛋白编码基因。叶绿体基因组由于缺乏重组,而常被认为是连锁的单一基因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叶绿体基因组中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编码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经

“人造生命”:福音还是怪物?

  5 月底,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文特尔和其团队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造生命,文特尔为这个“人造生命”起名为“辛西娅”,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计算机为“父母”,并可自我复制的生物。  “阴森古堡、雷电交加、驼背助手”这些传说中的场景都没有出现。不过,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

重磅!|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参与推荐科学研究进展,经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专家学

固氮基因研究获突破 能让植物自行合成氮肥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移植固氮基因,成功使一种光合作用细菌获得了从空气中吸收氮的能力。这将有助于研究植物固氮技术,培育不需要施氮肥的农作物。 图片来源网络  一些细菌和古菌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生成有用的氮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固氮。植物没

2006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4  光合作用与碳循环 光系统Ⅱ (PSⅡ)是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的一个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光合作用 光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阐明 PSⅡ 的组装过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立新研究组对 PSⅡ 低 含量的拟南芥突变体(lpa1)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外蛋白质标记实验显示 lpa1

昆明植物所在南方菟丝子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自然界绝大部分植物都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根部的水分和营养吸收维持自养生存,而寄生植物则是一类通过寄生在自养植物上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植物。寄生植物独特的起源、演化和特殊生理生态长期以来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旋花科茎寄生植物菟丝子寄生行为在实验室中方便控制和观察,近年来已成为许多探索寄生植物生理生态和进

《自然》:中美科学家揭开杂交植物优势之谜

这一发现在农业生产中将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说明:杂交拟南芥(中间)比其亲本(左和右)要大。图片来源:Jeff Chen/Nature     中美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杂交植物比其亲本生长更大更好的原因在于,它们负责光合作用和淀粉代谢的基因在白天要更为活跃。这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