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翟明国院士详解华北克拉通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翟明国的研究领域——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是一门很基础、很古老的学科,是地质学“基础之基础”,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利用地球、保护地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翟明国致力于研究华北地区的克拉通地形,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克拉通化与华北陆块的行程》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中,翟明国首先解释了克拉通化在地质研究上的意义。 克拉通化是稳定大陆形成的重要事件,在地球演化历史上没有重复。华北克拉通的形成,经历了两期克拉通化事件,为理解早期陆壳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难得的实例。 虽然迄今为止地球上最老的物质或岩石记录都来自陆壳岩石,但多数研究者仍然认为,地幔是最难于直接熔融出陆壳岩石的。 早期形成并且长期未经构造活动的地壳部分,称为克拉通,大多数克拉通都是在太古宙形成的。这些克拉通在太古宙末的一个特定地质时期,形成全球规模的超级克拉通才有了与现今相类似的洋陆格局。 ......阅读全文

翟明国院士详解华北克拉通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翟明国的研究领域——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是一门很基础、很古老的学科,是地质学“基础之基础”,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利用地球、保护地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翟明国致力于研究华北地区的克拉通地形,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克拉通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会议由会前学术讲座、大会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孙贤鉥基金会评议和野外地质考察等几个部分组成。孙枢院士、孙庆萼女士(孙贤鉥先生夫人)为中国科技大学赵子福教授颁发了2009年孙贤鉥奖。郑永飞院士、翟明国院士、金振民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于201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会议由会前学术讲座、大会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孙贤鉥基金会评议和野外地质考察等几个部分组成。孙枢院士、孙庆萼女士(孙贤鉥先生夫人)为中国科技大学赵子福教授颁发了2009年孙贤鉥奖。郑永飞院士、翟明国院

翟婉明:中国高铁亟待建立运营维护标准体系

  “高铁速度并非越快越好,需要综合考量行车安全性、乘车舒适度、运营经济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等诸多因素。”近日,在中科院学部“轨道交通工程”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论坛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翟婉明表示,要管理我国目前大规模的高铁运营线路,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高速铁路运营维护标准体系。  目前,全球运营的

翟婉明:助推铁路6次提速 让中国高铁领跑世界

  翟婉明为学生讲解  翟婉明在室外工作  台历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行程安排  “办公室可以说是翟老师第二个家,就连大年二十九,学校空得寂若无人,外边已经张灯结彩放鞭炮了,他也要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才肯走。”  人物介绍  翟婉明  江苏靖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百岁地质学家沈其韩独家专访:惜时如金终不悔

  “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瞬。一定要惜时如金,做该做的事,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否则,一事无成,最终将追悔莫及。”近日,在北京西城区一栋老居民楼六十多平方米的家中,中科院院士沈其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今年4月27日是沈其韩的百岁生日。已至期颐之年的他,听力虽有些欠佳,但依旧思路清晰,谈吐流

地质地球所揭示华北克拉通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华北克拉通却显示出与全球其它典型克拉通显著不同的特征。在显生宙,其东部岩石圈遭受了显著改造甚至破坏,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盆地形成。然而,其中西

地球所通过岩浆活动记录分析华北克拉通北缘地质演化史

  板块构造体制制约下的“俯冲-碰撞-伸展-跨塌”造山循环过程,控制着汇聚大陆边缘壳幔作用和大陆地壳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携带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印记的岩浆记录。区域大陆构造重建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以这些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为纽带,恢复呈支离破碎状态的大陆边缘地质演化

翟天临事件对国自然申报的指导价值

  最近瓜好甜,有些人说翟天临是引爆自己照亮娱乐圈,但是我们觉得吧,他可能是想写国自然了,作为一个八卦正经的学术平台,我们题目都拟好了。  1. 翟天临/陈浥/张辉信号轴在北电学术不端事件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2. 学术不端调控翟天临/陈浥/张辉信号轴促进北电严格审核博士学位发放的研究  3.

中科院矿产资源实验室:打造矿产地质应用国家队

 秦克章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矿床普遍存在成矿地质条件复杂、演化历史长、成矿期次多、叠加—改造—破坏严重的特点。随着勘查工作向浅覆盖区和深部进军,找矿难度日益加大。要想打破这种不利局面,我国地矿从业者必须加强对固体矿产资源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准确把握,从而进一步发展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