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地质地球所揭示华北克拉通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华北克拉通却显示出与全球其它典型克拉通显著不同的特征。在显生宙,其东部岩石圈遭受了显著改造甚至破坏,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盆地形成。然而,其中西部却明显缺少岩浆-构造活动,具有较低的地表热流,并在地形和重力等浅表特征上与东部形成显著差异。认识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深部过程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关系无疑将为深入研究克拉通破坏的机制和动力学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陈凌研究员以最新的地震学研究为基础,并将地震学观测与不同学科资料相结合,对克拉通岩石圈改造和破坏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浅表地质构造和深部地幔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地壳、岩石圈厚度和结构、上地慢各向异性特征以及地幔转换带厚度和间断面结构都在东部和中部边界附近发生......阅读全文

地质地球所揭示华北克拉通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华北克拉通却显示出与全球其它典型克拉通显著不同的特征。在显生宙,其东部岩石圈遭受了显著改造甚至破坏,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盆地形成。然而,其中西

研究提出检验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型

  从地热学角度来看,克拉通岩石圈的稳定意味着地表热流等于对流地幔在岩石圈底部提供的热流加上岩石圈内部由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太古代稳定克拉通一般具有冷的地热特征且处于热平衡状态,克拉通破坏意味着热平衡的破坏。由于目前还不存在中生代地幔柱证据,热源问题一直是质疑华北克拉通遭受热侵蚀的关键点。近年来学

地质地球所发现橄榄岩-熔体反应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作用

  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通常具有高度难熔的特点、密度比下伏的软流圈小,因而能够长期稳定地“漂浮”在软流圈之上。然而,大陆岩石圈地幔由于受到熔体(如软流圈来源的熔体)的改造而变得饱满和“年轻”,强烈的改造作用甚至能够造成克拉通的破坏,华北克拉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大家对华北克拉通破

华北克拉通上地幔P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

  华北克拉通不仅有被破坏的东部块体,还有基本保持稳定的西部块体,它是研究大陆形成与演化的最佳场所。因此,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下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特征等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建与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赵大鹏合作,发展了一种P波各向异性

“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折服”华北克拉通研究提振地学强国梦   5.4亿年前的早期寒武纪,地球将一份酝酿了几十亿年的礼物赠给了还远未出世的人类。  这份礼物就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质结构——克拉通。  大陆和大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两个构造单元,大陆即是由造山带将原本不相连的克

地质地球所华北克拉通两期古元古代基性岩墙研究获进展

  自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之交以来,广泛出露于世界各克拉通的基性岩墙群在全球陆壳生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岩石圈伸展过程中短暂的幔源岩浆活动产物,它们通常形成于地幔柱驱动的陆内裂谷环境、弧后扩张背景或造山后伸展环境。在这些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作用下,地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与热状态直接决定了基性岩墙群的几何

克拉通并非传统认为的那样稳定

  传统观点认为,克拉通作为地球表面的最古老的陆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远离活动构造边界,且极少受到底层地幔动力学的影响。但是,来自伊利诺伊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却表明,克拉通可能并不是那么稳定,在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克拉通会由于底部冷地幔的原因使得浮力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异常高的地形。因此,研究认为岩石圈

广州地化所在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玄武岩成因研究中获进展

  克拉通是地球表层重要组成部分,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作为地球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克拉通具有厚度较大、密度和热流值较低的特点,因而“漂浮”于软流圈地幔之上而不易遭受破坏。华北克拉通自18亿年前形成后至中生代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然而自中生代以来其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张宏福:从秦岭山中走出的地质学家

张宏福  “我是秦岭大山深处山阳县漫川关人,多年来一直研究地球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和演化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张宏福开门见山地介绍道,“一个离不开大山石头的地质人。”  1977年,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当时还是一个农家少年的张宏福第一次离开漫川关这个秦尾楚头的水旱码头小镇,

地球所揭示岩石圈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广泛的陆内变形。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扩展及其与周边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然而,当前对该区域的壳幔变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提出了中下地壳流、岩石圈垂向一致性变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详细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构信息是认识该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