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现最古老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报道了距今15.6亿年前的、个体长达30 厘米以上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这是关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中一项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将地球上大型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时间提前了将近10亿年。 此次报道的大型多细胞化石群发现于河北迁西县和宽城县境内,地处燕山山脉南麓。该地区大面积出露距今15亿年前后的“中元古代”沉积岩石地层,使之成为全球揭示该时期地球演化奥秘的经典研究地区之一。该化石群最早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朱士兴及其同事发现,含化石的地层称之为“高于庄组”,因而可称为“高于庄化石群”。化石以灰褐色的有机碳质膜的形式保存在岩石中。发现的化石包括带状、舌状、楔形和长卵形等多种形态类型。其中一种最大的舌形化石长达28.6厘米,宽度近8厘米;另一种带状化石长度可达30 厘米以上,宽度可达......阅读全文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现最古老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报道了距今15.6亿年前的、个体长达30 厘米以上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这是关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中一项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将地球上大型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时间提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化介绍

  分化作为多细胞生物的一种生存技巧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充分地显示生物形态的多样化和适应能力分化与分裂不同,分裂通常是指生物原始状态单细胞繁衍的方式;在多细胞生物中,无论是有性繁殖或是无性繁殖都是通过生殖细胞的分裂获得更多的细胞总数。说到底,分裂是所有生命延续的最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无沦生物繁衍如何演化都

多细胞生物中免疫细胞的迁移相关介绍

  与绝大多数类型细胞的原位稳态维持和发挥生理功能不同,成体高等多细胞生物中免疫细胞的迁移是贯穿免疫细胞一生、与其各种行为功能密切相关的基本属性之一。除了某些免疫细胞的祖细胞在胚胎发育阶段就会迁移定居到某些器官或组织,大多数类型的免疫细胞在不同的淋巴器官/组织之间,在淋巴器官/组织和非淋巴器官/组织

20点直播|专家分享多细胞生物机器

直播时间:2022年4月15日(周五) 20:00-21:30直播地址: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    扫码进入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观看直播    科学网微信视频号将同步直播报告介绍Forward Engineering of Multi-cellular Biomachines多细胞生物机器R

南京古生物所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演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主持完成的题为“埃迪卡拉纪早期具形态分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的科研论文,该研究为宏体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该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现代古生物

侏罗纪猜想获证实-山东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

侏罗纪猜想获证实 山东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体小型恐爪龙类足迹     本报讯(记者 屈畅)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获悉,古生物学者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

侏罗纪猜想获证实-山东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获悉,古生物学者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拥有者有着群居的特性。  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介绍,山东省郯城县李庄恐龙足迹化石群发现于山东马陵山,这座

新研究将多细胞生物起源提前15亿年

  一支由法国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化石的最新研究发现,多细胞生物起源于21亿年前,而不是此前人们认为的6亿年前。  据研究人员介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出现于35亿年前,主要以原核生物形式存在。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各种生物以爆炸性的速度

基因组测序揭示多细胞生物进化之谜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对各种绿藻进行基因组测序,已经接近于解开了“引起多细胞生物的遗传变化”的谜团。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过渡,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关键进步;在不同的系统发育谱系中,这种改变已经独立地发生了多次。了解“有多少基因以及有哪些基因,对单细胞祖先成为多细胞来说是必要的”,是一个有趣的

又一地发现大量恐龙化石!

近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召开恐龙足迹化石群专题报道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地质人员在宣化发现的大型恐龙足迹化石群情况。此次发现涉及面积为9000多平方米,共有恐龙足迹4300多个,其所在岩石层距今已有1.5亿年。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孙肖介绍,2020年4月,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在宣化区发现大

上海科大:细胞周期蛋白在多细胞生物中的更多潜在功能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Yuu Kimata发表题为 “APC/C Ubiquitin Ligase: Coupling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to G1/G0 Phase in Multicellular Systems”的评论文章,介绍了近期发表的有

多细胞生物起源或可追溯至寒武纪前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22日报道,佛罗里达大学地质学家乔·米尔特和同事最近在哈萨克斯坦发现的一些化石证据证明,多细胞生物可能在寒武纪之前就已经开始进化,比之前认为的要早1亿年。新发现也支持了一种进化的观点,进化史中某些关键的“定义时刻”(defining moments),不一定像我们所

生物物理所等在多细胞球体构建方面获进展

  1月31日,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燕课题组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温永强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Cellular Nanofiber Structure with Secretory Activity-Promoti

“多细胞生物吞噬的调节机制”等项目预算初步方案公示

关于973计划“多细胞生物吞噬的调节机制”等项目预算初步方案的公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年立项的“多细胞生物吞噬的调节机制”等3个项目总预算安排(见附件),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

泡了8年化石,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37.shtm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无数次实验,也曾想过要放弃,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

泡了8年化石,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无数次实验,也曾想过要放弃,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文,报道了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

科学家发现五亿多年前共生蠕形动物

  近日,由中国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莱斯特大学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约5.2亿年前的共生蠕形动物——吸盘古宿虫,并首次发现了共生关系中宿主特异性和宿主转移两个重要生态特性的最早化石记录,进一步揭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生物相互依存关系

生物多聚体的定义

中文名称生物多聚体英文名称biopolymer定  义由分子量较低的基本结构单元首尾相连形成的多聚化合物。如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和核苷酸组成的核酸等。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

生物多聚体的概念

中文名称生物多聚体英文名称biopolymer定  义由分子量较低的基本结构单元首尾相连形成的多聚化合物。如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和核苷酸组成的核酸等。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

“多细胞生物吞噬的调节机制”等项目结题验收的通知

  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首席科学家: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以及《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的有关规定,按照973计划经费管理工作安排,“多细胞生物吞噬的调节机制”等项目

我国科学家鉴定出多细胞生物特有自噬新基因

   自噬是一种将细胞内物质降解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其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往对自噬的研究主要在单细胞酵母中进行,多细胞生物的自噬过程更为复杂,目前仍知之甚少。   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团队利用线虫、哺乳动物细

科学家发现生物多细胞性是进化的关键因素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由瑞士苏黎世、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负责的研究表明,早在24亿年前的地球上,蓝藻的活动使得大气中充满了氧气,允许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化。而今天发表于国家科学研究院的论文认为可通过模型重建来研究蓝藻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这些细菌在形态学上的变化是令人影响深刻的,可分布

我国科学家鉴定出多细胞生物特有自噬新基因

   自噬是一种将细胞内物质降解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其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往对自噬的研究主要在单细胞酵母中进行,多细胞生物的自噬过程更为复杂,目前仍知之甚少。   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团队利用线虫、哺乳动物细

微生物细胞体内实现多色荧光信号的同时成像

  荧光蛋白的发现革新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应用荧光蛋白可以观测到细胞内部的活动,例如荧光蛋白可以标记特定的蛋白,也可以作为报告探针用于检测特定基因的活性。荧光蛋白的开发和进化使其光谱得到了全面的扩展,也使得多个荧光蛋白的同时使用成为可能。  目前,多色成像较多局限于两个荧光蛋白的同时使用。通常是选取两

我国科学家鉴定出多细胞生物特有自噬新基因

   自噬是一种将细胞内物质降解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其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往对自噬的研究主要在单细胞酵母中进行,多细胞生物的自噬过程更为复杂,目前仍知之甚少。   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团队利用线虫、哺乳动物细

我国科学家鉴定出多细胞生物特有自噬新基因

   自噬是一种将细胞内物质降解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其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往对自噬的研究主要在单细胞酵母中进行,多细胞生物的自噬过程更为复杂,目前仍知之甚少。图一:揭示多细胞生物特有基因参与自噬不同步骤的机制   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中国

燕山地区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

细胞化学词汇多ARNA

中文名称:多ARNA英文名称:poly(A)RNA定  义:带有多腺苷酸尾巴的RNA,通常指真核生物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核酸与基因(二级学科)

人体内到底细菌多还是细胞多?

  几十年来,我们所学到的都是人类体内的细菌数量比细胞数量要多。而且书上说比例大概是10:1。这个数字是在1972年被首次提出的,那时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科学研究。但是这个说法就这么一直存留下来。在2014年,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名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现在以色列威茨曼科学研究所的Ro

-人体内到底细菌多还是细胞多?

  几十年来,我们所学到的都是人类体内的细菌数量比细胞数量要多。而且书上说比例大概是10:1。这个数字是在1972年被首次提出的,那时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科学研究。但是这个说法就这么一直存留下来。在2014年,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名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现在以色列威茨曼科学研究所的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