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癌的分子机制:GWAS研究最新成果

盲鼹形鼠是一种生活在地下的啮齿类动物,最早出现在五千万年前,尽管鼹鼠有着长达30年的寿命,据目前所知它从来不会罹患癌症。科学家们希望能从这种不寻常啮齿动物的遗传信息中,挖掘到对人类有益的信息。 近期一个国际性研究小组对一种盲鼹形鼠(Spalax Galili)进行的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其这种动物不可思议抵抗癌症的遗传基础,另外也分析了盲鼹形鼠生活在极端缺氧的地下环境,及其它胁迫压力的遗传机制。 “事实证明,这种生活在完全黑暗的地下的动物,将为我们人类医学带来提示,”领导这一研究的,以色列海法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Eviatar Nevo表示,“如果我们能克隆这项研究中发现的基因,那么就不仅能极大的改变人类医疗,而且也将有助于太空飞行或深海潜水的探索”,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细胞如何使用氧气。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Spalax基因组中的22000多个基因,结果发现了247个非功能性基因,其中22个是造成这种啮齿动......阅读全文

家养动物基因交流研究取得进展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吴东东课题组近期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Eco

昆明动物所转基因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季维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论文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i

昆明动物所在家养动物基因交流研究中取得进展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吴东东课题组近期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E

验动物内耳基因导入研究进展

  半世纪来,科学家们假设外源DNA介导的基因改造技术可能成为对人类遗传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虽然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漫长而曲折,但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攻克遗传性耳聋的一项崭新治疗模式而充满希望。从内耳的解剖特点看,由于耳蜗骨迷路和内耳血迷路屏障的存在,耳蜗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器官,为内耳基因治疗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的重要作用

  人工转基因动物就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  它是按照预先的设计,融合重组细胞、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术,有可能育成转基因动物。  通过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精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

昆明动物所等家养动物线粒体DNA基因组学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家养动物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组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mtDNA序列数据。与此同时,一些问题随之浮现出来。除了数据质量存在缺陷(Shi, et al. 2014. Mol Ecol)之外,mtDNA世系划分标准不一,世系命名混乱的问题也已开始干扰家养动物mtDNA的研究工

昆明动物所在人类骨骼基因进化研究上取得进展

  现代人类的表型多样性很大部分是由骨骼系统塑造而成的,例如不同人群在体型、骨密度、脸型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巨大差异。实际上,伴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骨骼系统发生快速进化。BMP3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3)是其它骨形成蛋白的拮抗剂,在骨骼系统发育中起重要

条件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

实验概要本文介绍了条件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技术。条件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技术把靶基因的灭活限定于特定时间和某一特定组织细胞内,这将使基因剔除技术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实验步骤1. 条件基因剔除技术    1) 重组酶真核系统所广泛用的4种位点特异重组系统包括:       a. P1噬菌体的Cre/Lox

完全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

实验概要本文介绍了完全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完全基因剔除(entirely knock-out):又称基因敲除、基因打靶,指应用一段与胚胎干细胞染色体上的一段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外源DNA,通过同源重组直接将靶基因在动物个体中的活性完全消除,来观察靶基因失活、不表达的情况下会对动物个体产

昆明动物所在家犬行为相关基因研究中取得进展

  马里努阿犬是一种高兴奋型工作犬,在局促环境中常表现出转圈行为。其中表现一定转圈行为的个体较无转圈行为个体具有更高的兴奋性和工作欲望,较极度转圈个体具有更好的行为控制力。值得注意的极度转圈行为已经被定义为强迫症,且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基因,神经钙粘蛋白基因(Cadherin 2:

中国启动“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这是继“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后的又一重大研究计划   中国科学家4月24日在深圳宣布启动“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对企鹅、北极熊和藏羚羊这三种分别生长于南极、北极和高海拔严酷环境下的动物展开基因组水平上的研究。该计划是继“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之后,中国科学家启动的生命科学领域又一重大

昆明动物所等在疯牛病调控基因研究中取得进展

  朊病毒疾病是一类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已在包括人在内的十多种动物中发现,例如牛的疯牛病、羊的搔痒症、人的克雅氏症等。其中,疯牛病因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且可通过食物链传染给人类而受到高度关注。25年来对朊病毒疾病的研究表明,朊病毒基因是致病的基质,但是仅此一个基因还是无法彻底澄清朊病毒疾病的致

昆明动物所人类从头起源新基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基因的起源在生物界是一个普遍而又不断延续的过程,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演化的基础。新基因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基因重复、外显子重排、逆转录、基因水平转移、可移动元件、基因断裂融合和从头起源等。其中,从头起源的基因(指基因起源于没有功能的非编码区域DNA)研究甚少,主要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此机

昆明动物所家犬嗅觉受体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家犬作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者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家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养动物,由于其经过了驯化和品种培育两个重要的群体历史阶段,并且在家养哺乳动物中形成了最具多样性的品种,因此家犬一直是研究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重要模式生物。中国最为家犬的驯化地,不仅遗传多样

10种灵长类动物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布

在最新一期的《基因组研究》杂志的网络版上,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卫生科学中心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大规模基因组研究的结果。 该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调查10种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之间基因复制数量的差异,剩余九种灵长类动物分别为黑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猩猩、长臂猿、短尾猿、狒狒、狨和狐猴。

动物所支持使用通用CO1基因片断开展动物DNA条形码研究

  DNA条形码研究的核心是采用某一基因片断用于物种鉴别。在对动物的研究工作中,目前主要是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 5’端约650bp左右的区域。但是该片断的选用没有充分的依据表明它的效力,并且有证据表明它不能很好的识别某些类群的物种。因此,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基于真哺

转基因动物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人尝试用各种办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如将牛奶成分中特有的基因转移到白鼠体内,这些外来基因在白鼠体内重组后,白鼠分泌的乳汁便含有牛奶成分。这种通过人工方法获得外来基因的白鼠,称为转基因鼠。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

昆明动物所等在蝴蝶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蝴蝶因其在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变异,自达尔文时期以来就是进化研究的好材料。然而,长期以来其高杂合的基因组难以解析,对其也缺乏有效的遗传操作技术体系,极大地限制了蝴蝶在进化学研究的深入广泛应用。  为了使蝴蝶成为研究宏观形态进化遗传基础的新模式生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基因起源课题组与深圳华大

基因芯片技术在疟疾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人类疟疾的病理学研究、疫苗开发和治疗试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与动物模型的结合,更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对疟疾的认识。2004年Sexton等利用基因芯片分析了鼠疟原虫转录组的变化,结果发现鼠感染原虫后脑部400余基因及脾脏600余基因的转录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石琼教授访问昆明动物所

  7月17日下午,受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组杨君兴研究员的邀请,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海洋平台负责人石琼教授访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并作了题为“海洋基因科技及其产业化应用”的学术报告。  石琼首先介绍了海洋生物资源在全球的重要作用和对国家的战略意义,通过生物科技在海洋资

昆明动物所蝙蝠视觉基因通路进化研究获新进展

  蝙蝠是夜行性动物。食虫蝙蝠主要用回声定位来确定方位、捕捉昆虫,其眼睛退化;旧大陆果蝠没有回声定位能力,它们主要依赖视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其眼睛很发达。   在之前的研究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沈永义副研究员在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克隆了视网膜上视杆细胞视紫红质的RHO基因 (Rhodop

CRISPR:首个大型动物研究证实-基因疗法有望根治肌萎缩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健康康,但有些时候,偏偏会发生一些事与愿违的意外。遗传病就是这样的例子。看起来健康的夫妇二人,生下的宝宝却会出现奇怪的症状。直到做了基因检测才发现,宝宝是得了先天性遗传病。  在诸多遗传病里,杜氏肌营养不良大概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疾病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30万名儿童正饱受这

昆明动物所新基因的功能起源和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基因复制是新基因和新功能产生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然而,在分子水平,新产生的复制基因如何通过通路整合而获得生物学功能以及产生适应性性状却并不清楚。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德马普进化基因组学青年科学家小组的博士生丁昀等在导师王文研究员的指导下,对黑腹果蝇亚群(Drosophi

欧盟拒绝终止动物研究

   欧洲委员会已经拒绝在整个欧盟废除动物研究的请求,理由是这样做会伤及生物医学研究。  今年3月3日,一项由117万人签名参与的“欧洲公民倡议”(ECI)活动正式敦促欧洲委员会废弃一项于2010年颁布、监管科研中动物使用的指令,并且提出了逐步取消动物研究转而寻求“更加精确、可靠和与人类相关的方法”

模式动物研究进展

  在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领域中,实验动物在生命活动中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 建立人类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对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解答特定人群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及新药研发等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模式动物在基因水平以及体内微生物组成等方面都与人类有着相当大的差别,而疾

模式动物研究进展

  在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领域中,实验动物在生命活动中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 建立人类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对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解答特定人群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及新药研发等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模式动物在基因水平以及体内微生物组成等方面都与人类有着相当大的差别,而疾

动物所举行“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启动仪式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昌平区燕岭农业生态园举行“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启动仪式。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是动物研究所着眼于中国畜牧业和人类医学未来发展需要而最新筹建的战略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巡视员吴学梯、中科院生物局

转基因动物技术(一)

转基因动物自1980--1981年产生后,迅速发展。它克服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动物物种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这不仅为遗传物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丰富了物种的基因库,也扩大了生命科学的视野,由于转基因动物技术具有分子及细胞水平操作、整体表达的特点,使得人们能从更完整的系统中去认识生物分子

转基因动物的定义

遗传的基本物质是DNA,基因则是位于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于储存在生物全套染色体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可称其为基因组。由于不同种类、不同个体的生物基因组成是不同的,因此对动物个体来说,非自身的基因成分属于外源基因,如果把外源基因整合或导入动物染色体基因中,那么这个外源基因就被称为转基因(tr

转基因动物技术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人尝试用各种办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如将牛奶成分中特有的基因转移到白鼠体内,这些外来基因在白鼠体内重组后,白鼠分泌的乳汁便含有牛奶成分。这种通过人工方法获得外来基因的白鼠,称为转基因鼠。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使它成为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