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动物基因交流研究取得进展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吴东东课题组近期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牛属现存物种,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额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牦牛、欧洲野牛和美洲野牛等,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牛属中存在很多关键科学问题未得以解决。研究人员对大额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欧洲野牛和美洲野牛进行了全基因组高覆盖测序,同时包括多个物种的群体基因组测序。通过系统性分析,确定了牛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图1),得出大额牛不是印度野牛的驯化种,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种或亚种的结论。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牛属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并挖掘出瘤牛与巴厘牛(爪哇野牛驯化种)、瘤牛......阅读全文

家养动物基因交流研究取得进展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吴东东课题组近期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Eco

昆明动物所在家养动物基因交流研究中取得进展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吴东东课题组近期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E

昆明动物所揭示家养动物高原适应遗传机制

  青藏高原低氧低压、寒冷、强紫外线等极端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养动物高原适应性状遗传机制的解析,不仅能够研究环境与遗传发育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有助于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长远开发利用,为高原家畜育种、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品种改良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文

昆明动物所等家养动物线粒体DNA基因组学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家养动物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组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mtDNA序列数据。与此同时,一些问题随之浮现出来。除了数据质量存在缺陷(Shi, et al. 2014. Mol Ecol)之外,mtDNA世系划分标准不一,世系命名混乱的问题也已开始干扰家养动物mtDNA的研究工

昆明动物所家养动物线粒体DNA数据分析取得进展

  作为最常用的分子标记之一,线粒体DNA(mtDNA)被广泛应用在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评估、群体进化历史解析等诸多研究中。随着测序技术的改进,目前已有大量的mtDNA基因组序列被测定并提交到公共数据库。然而,相关数据的质量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评估。之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人类mtDNA数据中存在着

petct做完后对家养动物有影响吗

做完PET-CT检查之后,不会影响普通的家人和家养动物。PET-CT检查之后,由于患者体内含有一定量的放射型核素,可能会对特殊的家人有一定影响。如果家里有婴幼儿或者孕妇,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尽量远离这两种人群,一般要保持2m以上。患者做完PET-CT检查后,最好独自居住在一个卧室,要多喝水、牛奶,

基因交流是牛属物种驯化的重要手段

牛是人类的老朋友,它们在数千年来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牛属动物中的很多关键科学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最新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牛属现存物种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额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牦牛、欧洲野牛和

基因交流是牛属物种驯化的重要手段

   牛是人类的老朋友,它们在数千年来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牛属动物中的很多关键科学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最新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牛属现存物种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额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牦牛、欧洲

家养与养殖有何区别?“家养”的肉一定更好吗?

  “家养”肉,不一定更好  许多人看到“纯天然”“家养”等字眼就会将其与“无公害”等同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  所谓“无公害”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从培育到圈舍设计、饲料生产、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屠宰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经过有效而严格的管理控制,肉品在感官指

“主要农业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总结交流工作举行

   2017年4月20-21日,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要农业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了项目总结交流会。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赵要风教授、各课题负责人以及主要学术骨干等60余人参加了项目总结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高技术处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863计划项目首席

基因组所合作研究揭开两种家养水稻起源进化“篇章”

  6月9日,在最新一期的PLOS Genetics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吴仲义研究员和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发表了合作研究文章《水稻基因组两种进化历史:驯化基因的角色》(Two Evolutionary Histories in the Genome of Rice: the R

条件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

实验概要本文介绍了条件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技术。条件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技术把靶基因的灭活限定于特定时间和某一特定组织细胞内,这将使基因剔除技术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实验步骤1. 条件基因剔除技术    1) 重组酶真核系统所广泛用的4种位点特异重组系统包括:       a. P1噬菌体的Cre/Lox

完全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

实验概要本文介绍了完全基因剔除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完全基因剔除(entirely knock-out):又称基因敲除、基因打靶,指应用一段与胚胎干细胞染色体上的一段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外源DNA,通过同源重组直接将靶基因在动物个体中的活性完全消除,来观察靶基因失活、不表达的情况下会对动物个体产

北京基因组所杨运桂研究员到昆明动物所进行学术交流

  1月14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陈策实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员到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N6-methyl-adenosine (m6A) in RNA: An Old Modification with A Nov

转基因动物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人尝试用各种办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如将牛奶成分中特有的基因转移到白鼠体内,这些外来基因在白鼠体内重组后,白鼠分泌的乳汁便含有牛奶成分。这种通过人工方法获得外来基因的白鼠,称为转基因鼠。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

东亚家猪与其野生祖先之间的大规模回交史

  驯化通常被看作是少数野生个体被人类隔离圈养,经过代代培育而形成家养物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奠基者效应,可以预期到家养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其野生祖先相比会有所降低,这点已经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中被证实,然而人们对家养动物这方面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家养动物的野生祖先现

昆明动物所在高原适应遗传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以低氧、强辐射、气温低等著称。随着人类的迁徙定居,一批家养动物也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世代繁衍,各自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高原适应特征,为科学家解析物种对高原快速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吴东东研

张亚平、吴东东Cell-Res解析高原适应遗传机制

  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以低氧、强辐射、气温低等著称。随着人类的迁徙定居,一批家养动物也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世代繁衍,各自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高原适应特征,为科学家解析物种对高原快速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吴东东研

转基因动物技术(一)

转基因动物自1980--1981年产生后,迅速发展。它克服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动物物种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这不仅为遗传物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丰富了物种的基因库,也扩大了生命科学的视野,由于转基因动物技术具有分子及细胞水平操作、整体表达的特点,使得人们能从更完整的系统中去认识生物分子

转基因动物的定义

遗传的基本物质是DNA,基因则是位于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于储存在生物全套染色体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可称其为基因组。由于不同种类、不同个体的生物基因组成是不同的,因此对动物个体来说,非自身的基因成分属于外源基因,如果把外源基因整合或导入动物染色体基因中,那么这个外源基因就被称为转基因(tr

转基因动物技术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人尝试用各种办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如将牛奶成分中特有的基因转移到白鼠体内,这些外来基因在白鼠体内重组后,白鼠分泌的乳汁便含有牛奶成分。这种通过人工方法获得外来基因的白鼠,称为转基因鼠。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使它成为动物

昆明动物所转基因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季维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论文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i

绵羊基因组揭示中国游牧民族发展史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孟华研究组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中国绵羊的起源、分化、扩张和混合,以及早期游牧民族发展史的文章。  绵羊作为最早的驯化动物之一,与人类生活,尤其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解析绵羊的种群历史,如迁徙、扩散、品种选育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早期人

研究揭示结构变异和新基因在家犬驯化中的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张亚平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开展合作,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家犬在驯化中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图谱、探讨了新基因在驯化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大尺度基因组变异在驯化

牛基因组中忽视基因被发现

  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将几种家养牛及密切相关的野生牛的基因组整合到一个全基因组中,发现超过7000万个碱基未包含在目前的家畜普通牛的参考基因组中。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在遗传研究中分析基因变异往往依赖于参考基因组。作为物种遗传构成的典型示例,参考基因组一

从亲戚家“拿来”个基因,山羊成功登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其寒冷、低氧、低压和强紫外线的极端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伴随着人类迁徙与生产活动,一批家养动物也逐渐适应了青藏高原恶劣的生态条件,成为藏区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小龙和姜雨,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研究员韩建林等

黄瓜变甜的基因之路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带甜味的非野生黄瓜是如何从其苦味的野生祖先那儿演化而成的现在变得更清楚了。植物中的小分子会影响这些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例如,在葫芦科植物中——其中包括黄瓜——葫芦素分子会表达一种苦味,它可帮助驱挡食草动物。如今,葫芦科植物中的某些成员通过一种家养过程已经失去了它们的苦

陈勇彬/杨翠萍/吴东东组发现m6A识别蛋白YTHDF1重要功能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陈勇彬课题组前期与吴东东课题组合作,利用进化生物学的方法,筛选得到一系列青藏高原家养哺乳动物低氧适应的关键新分子,并发现许多已报道的肿瘤明星基因在高原家养哺乳动物中受到正选择,提示低氧适应新基因在低氧实体瘤中具有潜在重要功能。  2019年10月25日,陈勇彬课题组与杨翠萍研究员

科学家发现RNA甲基化识别蛋白YTHDF1的重要功能

  10月25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以YTHDF1 links hypoxia adaptation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勇彬学科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

动物基因编辑在争议中走来

  为期两天的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研讨会日前在华盛顿举行。会议披露了科学家、伦理学家和监管者就推动动物基因组编辑向前发展的最好方法达成一致还有多远。此次研讨会紧随去年12月召开的人类基因组编辑NAS峰会而来,但并未吸引太多关注,尽管它产生了更加直接的监管和科学上的影响。会议还有可能塑造这些技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