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所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响应研究获进展

火山喷发可能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缪家鹏、副研究员王涛等科研人员,结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响应。研究发现,热带强火山喷发后的一年里,太平洋沃克环流显著减弱。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之一,对全球多个地区的降水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探索并分析引起沃克环流减弱的气候动力学机制后认为,在热带强火山喷发之后的一年里,火山气溶胶制冷效应造成整个热带地区低层显著降温,其中海洋性大陆地区及周缘海域降温比热带中东太平洋更强,进而导致热带太平洋东西向海平面气压梯度减小,信风减弱。同时,副热带和中纬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冷导致热带辐合带和南太平洋辐合带减弱并且向赤道位移。在上述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沃克环流在火山喷发之后显著减弱。进一步开展的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证明,由火山强迫导致的海洋性大陆及周缘海域表......阅读全文

大气所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响应研究获进展

  火山喷发可能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缪家鹏、副研究员王涛等科研人员,结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响应。研究发现,热带强火山喷发后的一年里,太平洋沃克环流显著减弱。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大

太平洋海温可预测?科学家研究沃克环流

 IPO位相转变影响太平洋沃克环流强度变化的机制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有关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主导近期沃克环流增强的研究

IPO位相转变影响太平洋沃克环流强度变化的机制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太平洋沃克环

揭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主导1980年以来沃克环流的增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11月1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太平洋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是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东西向梯度驱动下

科学家揭示大气沃克环流年代际调整控制因素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杜岩研究团队研究了1990s中期之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表盐度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大气沃克环流增强的关系,揭示大气沃克环流年代际调整是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长期变化的控制因素,相关成果在Nature Publication Group (NPG)旗下子刊Scienti

地环所创新团队海外合作伙伴在沃克环流研究方面获新成果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是赤道太平洋地区重要的纬圈环流系统,对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然而,学术界对过去几十年沃克环流增强的原因及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等问题尚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在中科院/国家外专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太平洋环流可能加速致全球变暖加剧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13日说,一万多年前冰河消退时,太平洋环流加速,把更多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这种情况有可能再次发生,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太平洋中存在一种环流模式,从南极洲附近水域开始,一路北进抵达阿拉斯加后又返回南极洲。这个过程耗时约100

“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结题考核优秀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创新群体项目在结题考核中获得优秀。“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015年立项启动, 6年多来取得了系列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组发现太平洋北赤道逆流下面存在一支次温跃层潜流,命名为“北赤道次表层流(NESC)”

海洋所等在热带跨海盆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8月21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Weakening Atlantic Nin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温室气体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诺-太平洋遥相关减弱》)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对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火山活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因子,在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进入平流层低层,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注意到火山爆发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具有紧密的统计关系。厄尔尼诺是气候内部变率最重要的模态之一,它能

海洋所等发表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评述文章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也是中国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海洋领域综述文章。  应《自然》杂志邀请,

大气所揭示类ENSO和AMO对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西洋充当着太平洋海温变率和平均态的起搏器。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通过沃克环流、波列和表面风触发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产生。AMO引起的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也可以导致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季风暴轴的强弱变化,从而激发一个类似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海温异

刘嘉麒院士:火山监测掉以轻心后果有多严重

  当地时间1月15日开始,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王国的一座岛屿海底火山开始剧烈喷发,形成大量火山灰,并引发海啸,被称为“30年来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卫星观测显示,火山灰混着气体在太平洋上空升腾,其形成的蘑菇云团顶直径达到400至500公里,火山灰达到距地面约28公里的高度。美国地质勘探局认为这引发了一

研究中在印度太平洋地区降雨变化及驱动机制获进展

  热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该地区的降雨变化不仅影响着世界上40%的人口和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对全球水文循环和能量平衡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变暖,北半球热带地区的降雨呈下降趋势,但其原因到底是自然变化(如火山喷发、内部海气涛动)还是人类活动(如硫酸盐气溶胶和温

宇航员太空拍摄太平洋沿岸中美洲火山弧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官网报道,在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有数量众多的火山。这些火山有的仍处于活跃状态,有的则处于静止状态,它们沿着海岸线排成一条长长的火山带。这条火山带被地质学家称为“中美洲火山弧”。2010年3月31日,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从太空拍摄了位于萨尔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副研究员张锦昌与多国科学家合作,通过详细分析最新采集的海洋磁测数据,获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机制的新认识,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题目为Oceanic plateau formation by seaflo

全球气候变化无常-“极端天气”谁之过?

这是1月4日拍摄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部城市罗克汉普顿遭洪水侵袭的地区。  近一时期,世界各地气候变化无常。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滂沱,山洪咆哮。在昆士兰州,洪水似“内陆海啸”,夺走22人生命,造成78人失踪,使布里斯班等数十个城镇成为一座座“水城”或“泥城”;在维多利亚州,先

沃森克里克碱基配对

中文名称:沃森-克里克碱基配对外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本       质:对应关系应用范围:生物学定       义: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沃森克里克模型的定义

中文名称沃森-克里克模型英文名称Watson-Crick model定  义沃森(J. D. Watson)和克里克(F. 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立体结构模型,认为DNA为两股反向平行的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互补碱基的氢键连接,并呈右手螺旋方式围绕同一轴心盘绕。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

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启动

  5月30日,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启动大会在青岛召开。这是我国发起的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CLIVAR)科学指导组组长Martin Visbeck,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太平洋科学

厄尔尼诺来袭?-北京今夏高温或破纪录

北京今夏高温或破纪录  在中国气象局日前举行的“直击天气――与专家面对面”活动中,专家表示,目前太平洋中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已偏高3摄氏度,即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发生,是否能形成厄尔尼诺事件,还需要继续关注。有人担心,受厄尔尼诺影响,北京地区今夏气温会异常偏高,并有可能打破历史纪录。对此,专

大气所揭示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变率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南海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影响东亚气候过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可先影响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环流和气候再影响中国大陆气候。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通常发生在五月中旬,它标志着东亚地区从春季向夏季的转换,预示着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全面开始,是夏季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关键因子。因此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是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

专家称气候进入极端期:2010年或多台风多降雨

  东北内蒙古出现严重夏秋连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灾,华北遭受罕见寒潮袭击……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粤肆虐,“潮”气逼人。进入4月,广州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  近年来,极端气候成为全球气象主题。本报记者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获悉,去年我国极端气候灾害的发

细胞化学词汇沃森克里克模型

中文名称:沃森-克里克模型英文名称:Watson-Crick model定  义:沃森(J. D. Watson)和克里克(F. 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立体结构模型,认为DNA为两股反向平行的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互补碱基的氢键连接,并呈右手螺旋方式围绕同一轴心盘绕。应用学科:遗传学(

海表盐度对类厄尔尼诺型海温增暖响应机制获揭示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究员杜岩团队揭示了热带太平洋降水和海表盐度对类厄尔尼诺型海温增暖的响应以及海洋动力过程在热带太平洋海表盐度变化中的调制作用。相关研究由孙启伟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于Journal of Climate。 海洋表面盐度作为“海洋

“科学”号起航赴西太平洋执行共享航次

  近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驶离青岛,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本航次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声学所、南海所、深海所、广州地化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4位科学

从火山口沉积物中可直接测定一亿年前古代海洋

  不用“穿越”也能直接测定古代海洋吗?据11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科学家们日前成功从北美大西洋海岸切萨皮克湾火山口沉积物中,抽取出1亿至1.4亿年前的“古海水”。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发表了对此处古代盐海的直接分析,揭示其盐度要比现代海洋高出两倍左右。该研究结果或将对古代海洋学中

诺沃克类病毒胃肠炎的治疗

  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暂停乳类及双糖类食物。吐泻较重时用止吐剂及镇静剂。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和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