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藻类捕光天线蛋白领域取得新进展

硅藻贡献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产力的20%左右,这都与其光系统II(PhotosystemII,PSII)以及外周捕光天线的功能密切相关。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线结合了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c的蛋白(FucoxanthinChl a/c binding proteins,FCPs),具有强大的蓝绿光捕获能力和快速光适应能力。然而硅藻FCPII天线蛋白与PSII核心复合体的结合方式、相互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其能量传递、转换和光保护机制尚未得到阐明。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沈建仁研究员和匡廷云院士团队致力于高等植物和藻类捕光天线蛋白的研究工作。他们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一种中心纲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PSII-FCPII超级复合体的3.0 ?分辨率的三维结构,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硅藻光系统—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的结构。该成果为揭示PSII复......阅读全文

在硅藻特有捕光天线蛋白复合体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

  硅藻是海洋中最“成功”的浮游光合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地球上每年约20%的原初生产力,且在地球的元素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硅藻特有的捕光天线蛋白“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FCP)的功能密切相

我国科学家在藻类捕光天线蛋白领域取得新进展

  硅藻贡献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产力的20%左右,这都与其光系统II(PhotosystemII,PSII)以及外周捕光天线的功能密切相关。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线结合了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c的蛋白(FucoxanthinChl a/c binding proteins,FCPs),具有强大的蓝绿光

匡廷云院士团队揭示硅藻特有捕光天线蛋白复合体结构

  硅藻是海洋中最“成功”的浮游光合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地球上每年约20%的原初生产力,且在地球的元素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硅藻特有的捕光天线蛋白“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FCP)的功能密切相

加研制出新一代纳米捕光“天线”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0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从植物的光合作用装置——捕光天线中汲取灵感,研制出了新一代纳米捕光“天线”,它能控制和引导从光中吸收的能量。相关研究发表于7月10日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特殊的纳米材料“量子点”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家提出,其往往

光合细菌分子自组装捕光天线相干激子态传能机制研究

  顾城给世人留下了著名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把这句话用在古老的光合细菌绿硫菌身上也十分妥帖。人眼对可见光的响应达到单光子量级,而依靠光合作用为生的绿硫菌其生存环境比我们所经历过的任何黑夜还要暗淡。可以想象它们的捕光天线系统也应该十分发达,传能机制也会更为奇特。绿硫菌捕光

隋森芳等揭示硅藻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结构

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游生物之一,贡献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产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这都与其光系统II(PhotosystemII,PSII)以及外周捕光天线的功能密切相关。不同于绿藻和高等植物,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线是结合了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c的蛋白(Fucoxanth

硅藻为啥擅长“捕光”?

  被称为自然界“奇葩”光合物种的硅藻为什么特别擅长“捕光”?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云研究团队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揭示了硅藻的“秘密”——它有高效地捕获和利用光能的独特结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基于该研究,科学家未来有望设计出可以高效“捕光”的新型作物。  几十亿

Nature子刊:绿藻光系统I高效捕获及传递光能的分子机制

   放氧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产生氧气及碳水化合物,为地球上几乎全部生物提供生存的基础。放氧光合生物(包括植物、真核藻类和蓝藻)有两个光系统,分别是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  植物和藻类中的光系统I是由核心复合物和外周的捕光蛋白复合物(LHCI)组成的多亚基膜蛋白-色素复合物,其通

研究揭示植物的光适应与捕光调节机制

  6月8日,《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e of the maize photosystem I supercomplex with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 I and

生物物理所-绿藻光系统I高效捕获及传递光能的分子机制

  3月8日,Nature Plant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与章新政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Antenna arrangement and energy transfer pathways of a green algal photosystem I-LHCI

解析绿藻光合状态转换超分子复合体的三维结构

  光合作用作为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光合作用状态转换是光合膜在光环境变化条件下调节激发能在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间均衡分配的一种快速适应机制,通过PSII主要捕光天线(LHCII)在PSII和PSI之间的迁移和可逆结合,改变两个光系

植物“霸道总裁”的生存秘密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绿色植物来说,最不可缺少的“粮食”就是阳光。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藻类和细菌等利用阳光进行的地球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化学反应。然而人类对于植物光合作用的秘密并未完全掌握。  日前,由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和研究员沈建仁带领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团队在《科学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活性“蛋白质”-捕光“梦工厂”

  蛋白质,英文名称“protein”,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时值春暖花开,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寻访,本报记者在这里看到的“蛋白质”,不仅充满科学的奥妙和神奇,而且彰显出其应有的活泼、活性与活力,恍若走进一所“梦工厂”。那么

我国学者揭示硅藻FCP晶体结构及结构基础

  硅藻是海洋中最“成功”的浮游光合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地球上每年约20%的有机物生产力,相当于固定了近五分之一的二氧化碳,高于全球所有热带雨林的贡献,这与硅藻特有的捕光天线蛋白“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

我国科学家揭秘硅藻为啥善捕光

  被称为自然界“奇葩”光合物种的硅藻为什么特别擅长“捕光”?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云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揭示出了硅藻的“秘密”——它有高效地捕获和利用光能的独特结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基于该研究,科学家未来有望设计出可以高效“捕光”的新型作

这个团队在光合作用捕光复合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经过我们公众号iPlants的查阅,发现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常文瑞院士为学术带头人,柳振峰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与常文瑞/李梅研究组合作的团队已经在光合作用的捕光复合物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实属了不起!其中包括以下成果:  1.2004年3月18日,Nature以封面彩图的形式发表来自中国

隋森芳团队等揭示硅藻光系统超级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

  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游生物之一,贡献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产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这都与其光系统II(PhotosystemII,PSII)以及外周捕光天线的功能密切相关。不同于绿藻和高等植物,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线是结合了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c的蛋白(Fucoxan

研究解析硅藻PSIFCPI超级复合物2.38埃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硅藻是海洋中的主要浮游藻类之一,在地球碳氧等元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硅藻含有岩藻黄素、叶绿素c、硅甲藻黄素等与绿色光合生物不同的光合色素,具有特殊的光能捕获、能量传递和光保护机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团队致力于光合膜蛋白三维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19年,破解羽纹纲硅藻-三角

光合膜蛋白超分子复合物精细结构获解析

  5月29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云研究团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获得了高等植物光系统I(PSI-LHCI)光合膜蛋白超分子复合物2.8?魡的世界最高分辨率晶体结构。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累积,首次全面解析了高等植物PSI-LHCI光合膜蛋

假根羽藻重要光合膜蛋白超级复合物结构获解析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研究员沈建仁带领的团队同济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揭示了假根羽藻一个重要的光合膜蛋白超级复合物——光系统I捕光复合物I(PSI-LHCI)的3.49Å分辨率结构。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对光合生物进化过程中光系统结构变化趋势的理解,为人工模

植物所等-绿藻光系统I超级复合物结构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光合生物的光系统I(PSI)是一个极高效率的光能吸收和转化系统,几乎每一个吸收的光子都能产生一个电子,其量子转化效率超过90%。因此PSI高效吸能、传能和转能的结构基础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原核生物蓝藻、真核生物红藻和高等植物PSI超级复合物结构都已被解析,然而绿藻PSI的高分辨率结构长期

新研究发现水生微生物有复杂的光能转换机制

以色列理工学院日前发表声明说,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水生细菌等微生物的光能转换机制比以前所知的要复杂得多。相关论文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声明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会生成高能量的三磷酸腺苷分子,将光能转化为新陈代谢可利用的化学能。与此类似,一些生活在见光水体中的细菌也可合成三磷酸腺苷

“能喝水-能捕光”-成都大运场馆,好“慧”啊

  大运会开幕在即。从场馆建设到器械设备,越来越多智能科技元素的加入,成为大运会的一大亮点。  场馆"能喝水 能捕光" 绿色大运处处在  科技,绿色大运的理念,渗透到筹办的方方面面。新建场馆香城体育中心不仅颜值高,还是一座名副其实“能喝水”的场馆。  四川台记者 王肖琳: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还有斜

研究揭示小立碗藓独特PSI超分子复合物的精细结构

  绿色谱系植物从水生环境向陆生环境过渡的过程中,苔藓植物作为首次登陆的植物类群脱颖而出。苔藓植物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藓类中的小立碗藓(Physcomitrium patens,P. patens)作为重要的模式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  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和光系

中国科学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机器”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转换的过程由三个复合体协同完成,科学家称之为“超分子机器”。其中,“光系统II”位于最上游,极其重要,其结构解析的难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所柳振峰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与常文瑞-李梅研究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

如何实现高效捕光?我国学者在Nature发表最新结果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light harvesting for photosystem II in green algae 的论文,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课题组和日本国立基础生物学研

植物所2项成果入选2015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1月24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18个成员学会推荐,经生命科学领域同行专家评审及联合体主席团评选和审核,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团队的“发现水稻低温QTL基因编码蛋白COLD1感受与防御寒害机制”、匡廷云和沈建仁研究团队的“解析高等植

美科学家开发出能够改变光性质的可调节纳米天线

  图 “柱基金领结”纳米粒子阵列,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产生可调节的运动。  科技日报讯 最近,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新奇的可调节纳米天线,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操控的等离子场增强产生机械运动,改变纳米天线间隙,使之重新排列组合。这也为将来开发新型等离子光机系统铺平了道路。相

我国揭示植物适应多变光照条件光系统的捕光调节机制

  近日,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maize photosystem I supercomplex with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 I and II”。该项工作首次报道了玉米光系统I-捕光复合物I-捕光复合物II(PSI-LHC

接收天线的分类

1.垂直天线  垂直天线在无线电监测设备中使用的很多。垂直天线实际上是一种偶极子天线。偶极天线由两根导体组成,每根为1/4波长,即天线总长度为半波长。所以偶子天线叫半波振子。偶极天线的振子可以水平位置,也可垂直位置。它的方向图以馈电点为对称。馈电点在半波振子的中心。馈电点的阻抗为纯电阻,近似75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