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核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核黄疸是一组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以由于先天和(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内大量带核红细胞为特征,同时因胆红质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其病因主要为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分为4期: ①警告期:出现嗜睡,吸吮反射减弱,精神萎靡,呕吐,肌张力减退等症状,大多数黄疸急速明显加深,并出现肝、脾、心脏扩大,伴有水肿或贫血; ②痉挛期:多发生在生后3~5天,轻症者出现凝视,为时很短。重者发生呕吐、昏睡、肌肉强直、角弓反张、并出现抽搐、肌阵挛发作及屏气青紫发作。约80%伴有发热; ③恢复期:大多发生在生后7~8日,上述症状逐渐消失而病情恢复; ④后遗症期:多发生于生后2个月或更晚,如若病情未缓解,进行性进展可出现持久的锥体外系症状如手足徐动症、舞蹈症、肌张力增强等,另外尚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及听觉障碍,智能障碍等。......阅读全文

关于核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核黄疸是一组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以由于先天和(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内大量带核红细胞为特征,同时因胆红质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其病因主要为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分为4期:  ①警告期:出现嗜睡,吸吮反射减弱,精神萎靡,呕吐,肌张力减退等症状,大多数黄疸急速明显加深,并出

关于核黄疸的疾病介绍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本病多由于新生儿溶血病所致(母

关于核黄疸的疾病治疗介绍

  一、治疗原则  1.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2.热量及液体供给。  3.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山转移梅或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  4.光疗。  5.换血疗法。  6.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二、用药原则  1.核黄疸早期以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可静脉补液供给热量,另静滴白蛋白或血浆

关于核黄疸的鉴别诊断介绍

  1.核黄疸前期:黄疸渐加深,反应差、嗜睡、吸奶无力或拒奶,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56.5umol/L(15mg/dl)。  2.核黄疸第一期(警告期):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但严重得多,未结合胆红素〉427.5umol/L(〉25mg/dl)。  3.核黄疸第二期(痉挛期):呻吟、尖叫、凝视、眼球

关于母乳性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

关于病理性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婴幼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关于体质性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体质性黄疸是先天性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或排泄障碍所致的慢性黄疸,主要表现长期持续性或波动性黄疸、轻微或无症状和肝功能多正常。体质性黄疸又名体质性高胆红素血症和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甚少见。

关于婴幼儿病理性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

关于核小RNA的基本信息介绍

  细胞内有核小RNA(small nuclearRNA,snRNA)。它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spliceosome)的主要成分,参与mRNA前体的加工过程。其长度在哺乳动物中约为100-215个核苷酸,共分为7类,由于含U丰富,故编号为U1~U7。snR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其

关于核因子κB的基本信息介绍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蛋白最早由David Baltimore发现,该蛋白家族可以选择性的结合在B细胞κ-轻链增强子上调控许多基因的表达。在几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都能发现NF-κB,它们参与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如细胞因子、辐射、重金属、病毒等。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