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下)

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大的“80后”占比很高。据统计,中国科大目前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 422人,占教师总数的1/3;“青年千人”“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这“四青”人才不重复统计217人,在高层次人才中占比超过半数,引进入选数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地处中部城市合肥,却能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学校成为科研人员安放下一张书桌的乐土。原因何在? “科研人员更看重人才集聚之后的灵感和火花。”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说。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很早就开始了人才布局:从中国科大起步,他将学生派往世界各地。2008年,潘建伟带领德国团队整体回归,其他年轻人也陆续回国,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团队。团队中,潘建伟、陈宇翱、陆朝阳师生3人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传为佳话。 为了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中国科大除了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还有多种形式灵活的青年教师培育基金,......阅读全文

中科大最新Nature文章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消息,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水鸟和湿地生态研究组的研究人员日前联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Birds and people both depend on China’s wetlands的通讯(Nature 460, 173; 2009)。该通讯简要介绍了长江流域湿地和水

中科大最新《PNAS》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周丛照教授和陈宇星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张承才教授课题组合作,阐明了蓝藻全局性转录因子NdhR通过结合不同的代谢小分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协同调控碳氮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 carbon and

中科大研究“神奇材料”获进展

  记者13日从中科大采访获悉,中英两国教授通力合作,在被称为“神奇材料”的氧化石墨烯薄膜离子筛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海水快速淡化成饮用水等领域不再科幻。   中科大吴恒安教授与诺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教授课题组等合作,在石墨烯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氧化

中科大颁发第31届郭沫若奖学金

  4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31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校长侯建国院士为27名获奖者颁发了证书。这27名获奖本科生全部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其中20人到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   “科大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是其中的部

中科大新成果入围科技创新“奥斯卡”

  R&D100大奖被誉为科技创新的“奥斯卡奖”,日前,R&D100评委会公布了2017年大奖入围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文教授主持的“太阳光的光谱分离与光伏农业”项目入围。R&D100是国际科技研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大奖,今年已经是第55届。   现代植物学研究表明,植物对太阳光能的利用效率只有

中科大X射线成像技术获突破

中科大X射线成像技术获突破 CT辐射有望大大降低   今后,病人做CT不仅有望更方便有效,而且辐射也可能会大大降低。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取得了“近二十年来X射线成像的重大突破”,它弥补了传统X射线成像技术对轻元素材料不敏感的不足,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医疗

中科大院士PNAS解析“垃圾”RNA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的研究人员围绕一种关键小蛋白:Stc 1的结构和功能展开了研究,从中揭示出了裂殖酵母中RNAi与染色质修饰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指出了非编码RNA的又一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

中科大长江学者连发权威期刊文章

  近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姚雪彪带领的研究小组,接连在《PNA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细胞分裂调控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姚雪彪教授199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

中科大研制新型量子传感器

  记者近日从中科大获悉:该校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提出并实现了用于搜寻类轴子的单电子自旋量子传感器,将搜寻的力程拓展到亚微米尺度,可更好地寻找标准模型外的新粒子。该成果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上。  在寻找新粒子诸多解决方案中,一类简单有效的理论假设是引入一类超轻质量的轴子

中科大院士PNAS解析“垃圾”RNA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的研究人员围绕一种关键小蛋白:Stc 1的结构和功能展开了研究,从中揭示出了裂殖酵母中RNAi与染色质修饰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指出了非编码RNA的又一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