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在纳米生态毒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李君课题组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人工纳米材料的环境生物效应研究”取得系列进展。该团队通过建立新型的纳米毒性暴露方式,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研究了典型纳米材料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纳米银(AgNPs)直接和间接暴露的生态毒性,并揭示了其相关作用机制。 C.elegans在毒理学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包括基因组信息明确、突变品系丰富、操作方便等。该团队利用MWCNT对C.elegans进行直接处理,研究纳米材料的直接暴露毒性,证明MWCNT能够对C.elegans的寿命、子代、体长以及胚胎发育造成显著的毒性效应,而经羟基化修饰的MWCNT毒性显著减少,表明功能化修饰后可调控MWCNT的毒性效应。这为功能化修饰的纳米材料的安全评估提供了评价指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Journal of Nanosci......阅读全文

生态环境中心纳米银杀菌和细胞毒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银杀菌和细胞毒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ACS Nano(2013, DOI: 10.1021/nn400594s)上。   由于其抗菌特性,纳米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研究发现纳米银植物毒性并非只是由释放银离子引起

  在中国科学院公派出国留学计划项目资助下,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尹黎燕副研究员与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系、纳米环境效应研究中心开展了合作研究,在“纳米银对植物的生物效应”的合作研究中发现:纳米银的植物毒性与其本身固有的特性相关,并非只是由释放银离子引起。  新型纳米材料的广泛使用

生态中心在纳米银的环境健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银改变细胞内表观遗传信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Biomaterials(Silver Nanoparticle-Induced Hemoglobin Decrease Involves Alter

水生植物缓解纳米银生态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纳米银AgNPs具有优良的广谱抗菌性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大量的纳米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被释放到水体中,对水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已有研究探索了纳米银对水域碳氮循环等生态过程的影响,但对水生植物是否改变以及如何调节纳米银对这些生态过程的影响还缺乏基本了解。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生态中心在纳米银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中获进展

  由于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与健康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缺乏对纳米银在亚致死浓度下暴露的生物学效应的认识,纳米银在低剂量暴露下影响的细胞能量代谢属于空白领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银改

在水生植物缓解纳米银生态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纳米银AgNPs具有优良的广谱抗菌性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大量的纳米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被释放到水体中,对水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已有研究探索了纳米银对水域碳氮循环等生态过程的影响,但对水生植物是否改变以及如何调节纳米银对这些生态过程的影响还缺乏基本了解。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域

研究团队发现无毒浓度纳米银可拮抗砷诱导的遗传毒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安团队在纳米银拮抗砷诱导的遗传毒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团队发现,无毒浓度的纳米银可通过降低重金属砷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生物累积和提升细胞内抗氧化能力来拮抗砷诱导的遗传毒性。相关研究成果以Silver nanoparticles protect agains

合肥物科院技术生物所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检测获进展

  近期,技术生物所吴李君课题组在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检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Chemosphere(DOI:10.1016/j.chemosphere.2016.12.076)上。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引起人们对其生态和健康效应的关注。目前,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评估主要采用传统

武汉植物园在纳米银对水生植物毒性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作为广谱抗菌材料,纳米银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抗菌除臭产品和其他抗菌商品中。含有纳米银的产品在生产、运输、消费和废弃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释放纳米银到自然环境中,成为新型的污染物,水生态系统是纳米银在自然界中重要的汇之一。纳米银的输入有可能加剧正在经历污染及富营养化过程的水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

烟台海岸带所在纳米银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生态毒理学研究组在毒理学领域期刊Nanotoxicology 上发表论文,在纳米银及其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毒理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  该研究巧妙地利用半透膜装置,证明了纳米银所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氧化胁迫,以及纳米银和银离子在蚯蚓体内亚细胞水平上存在

烟台海岸带所在纳米银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生态毒理学研究组在毒理学领域期刊Nanotoxicology 上发表论文,在纳米银及其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毒理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  该研究巧妙地利用半透膜装置,证明了纳米银所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氧化胁迫,以及纳米银和银离子在蚯蚓体内亚细胞水平上存在

氮循环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获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刘敏团队首次从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纳米银对水环境氮循环的毒性效应与作用机理,发现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纳米银可通过调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谢过程,降低氮转化效率,促进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产生与排放,从而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随着纳米

武汉植物园在水生植物缓解纳米银生态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纳米银AgNPs具有优良的广谱抗菌性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大量的纳米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被释放到水体中,对水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已有研究探索了纳米银对水域碳氮循环等生态过程的影响,但对水生植物是否改变以及如何调节纳米银对这些生态过程的影响还缺乏基本了解。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植物园在纳米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是空间三个维度都处于1-100 nm范围内由银原子构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由于具有卓越的抗菌性能,被广泛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随着纳米银使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纳米银释放到环境中,由此可能会对生物体造成毒害,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江桂斌:色谱质谱技术在纳米银细颗粒分析中的应用

——2016ICMSB、第十届全国MicroTAS、第五届全国MSB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6年5月7日,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ICMSB)(兰州)、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 (MicroTAS)、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

美国拟批准纳米银农药登记

  近日,美国环保局建议批准一种含有纳米银(nanosilver)的杀菌剂农药Nanosilva。该产品可作为非食品接触防腐剂,用于防止塑料和纺织品的气味和污渍滋生细菌或真菌,产生霉菌。   EPA检测了塑料和纺织品在使用Nanosilva后的纳米银释放量,数据显示为极小量。同时,EPA也分析了申

生态环境中心石墨烯毒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石墨烯毒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ACS Nano(ACS Nano, 2013, DOI: 10.1021/nn402330b)上。  石墨烯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多个

刘思金小组揭示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风险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通过多种DNA甲基化检测和测序手段,揭示了不同纳米材料在低剂量暴露下对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规律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在内外源性刺激下,DNA甲基化水平可发生快速变化以改变细胞的

重金属等的细胞毒理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长链非编码RNA调控镉、砷化物和纳米银的细胞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Discovery、Toxicology Letters和Biomaterials上。  重金属镉和砷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单分散银纳米粒子标准品及其生物安全性定量评价获进展

  金属纳米晶由于在成像、催化、生物标记、信息存储、光电子器件和拉曼光谱等领域的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在纳米尺度内(1-100nm),金属纳米晶的物化性质(如光,磁,电学性质等)具有尺寸依赖性,因此对这些金属纳米晶的尺寸、形貌及元素组成分布的可控调节,是目前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众多金属纳米晶中,

生态中心在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材料诱导细胞DNA甲基化修饰改变与表观遗传毒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1604580)。  由于纳米材料独特的

环境盛会,群贤毕至-NCEC2019精彩纷呈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8月17日,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在天津南开大学隆重举行。经过第一天精彩的大会开幕式和学术报告后,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合作媒体为您带来第二天分论坛现场报道。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杨敏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饮用水化学

纳米银、金的天然来源与环境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近年来,大量人工金属纳米材料如纳米银、金的广泛使用使其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中,增加了环境和人体对金属纳米材料的暴露风险。此外,环境中金属离子的还原也可产生大量的金属纳米颗粒。目前,人们对金属纳米材料的环境过程及天然来源知之甚少。   最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

生态中心等在金属代谢异常与毒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思金课题组与山东大学教授闫兵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Tomas Ganz等合作,最近在金属代谢异常与毒性研究中取得多项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Haematologica(Liu and Liu, et al. 2019,d

纳米银及多氯联苯PCB126环境健康风险与转化毒理学研究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环境健康风险与转化毒理学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陆续发表于Nano Letters (Wang, et al. 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9b02127), ACS Nano (Z

科学家打造纳米银弹预防普通感冒

  北京时间10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发现,向细菌提供纳米级银粒子,可令其具有阻止病毒传播的能力。目前,科学家正利用这一研究成果,研制用以预防普通感冒和其他疾病的“银弹”。  这项研究发现,诺罗病毒(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在与浸透了银粒子的细菌接触以后,即

合肥研究院构建完成三维细胞新型遗传毒性检测体系

  基因突变是评价环境因子致癌风险的重要指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李君课题组前期利用CD59突变检测系统研究了多种环境因子的致癌风险及其机理,包括放射线(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8)、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Environmenta

合肥研究院在纳米生态毒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李君课题组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人工纳米材料的环境生物效应研究”取得系列进展。该团队通过建立新型的纳米毒性暴露方式,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研究了典型纳米材料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纳米银(Ag

纳米银抑制稻曲病菌的机制获解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805.shtm 患稻曲病的水稻。中国农科院水稻所供图近日,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寇艳君课题组研究发现了纳米银抑制稻曲病菌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并揭示了纳米银对稻曲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

合肥研究院构建三维(3D)细胞新型遗传毒性检测体系

  基因突变是评价环境因子致癌风险的重要指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李君课题组前期利用CD59突变检测系统研究了多种环境因子的致癌风险及其机理,包括放射线(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8)、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Environme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