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星6000”下潜深度首破6000米

10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在多个海域获取了环境样品和数据资料。其间,“海星6000”最大下潜深度突破6000米,再创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刚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海星6000”是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下,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联合中科院海洋所等单位共同研制,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成功的6000米级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装备。 据悉,本次科考应用航次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组织,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同济大学等单位的冷泉宏生物、深海微生物及深海地质等领域的科学家参与。航次于2018年10月1日启航,历时26天。 在1000米级科考潜次中,“海星6000”与在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下研制的“冷泉”号着陆器和拉曼光谱仪等协同完成了冷泉区科考工作。......阅读全文

“海星6000”下潜深度首破6000米

   10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在多个海域获取了环境样品和数据资料。其间,“海星6000”最大下潜深度突破6000米,再创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刚研

我国自主研发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首次科考

  10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在多个海域获取了环境样品和数据资料后顺利靠岸。其间,“海星6000”最大下潜深度突破6000米,再创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

“问海1号”6000米级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通过验收并交付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问海1号”6000米级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海上试验及科考应用,通过验收并交付用户。  “问海1号”是沈阳自动化所面向海洋综合科考需求,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定制开发的6000米级深海探测作业一体化高技术海洋装备,具备大范围自主巡航探测和定点精

国内首台多功能水下检查机器人问世

  日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光电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多功能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该机器人是在中科院“西部之光”资金及相关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由光电所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完成。   与其他水下智能机器人不同的是,此智能检查机器人可以在水下高辐射环境中,从事核电水下探测、堤坝检查、管

三峡水下勘察机器人在澎溪河回水区首次完成水下底泥采样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三峡水下勘察机器人系统,在重庆市云阳县澎溪河回水区首次完成了水下底泥采样试验。采样试验累计3天,完成了水下机器人视频信息采集,水下底泥采样等试验内容,成功采集并保存水下底泥样品。  该系统主要由水下机器人本体、采样器、浮力调节器

我国实现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

   2月2日,在北京冬奥公园举行的冬奥火炬传递活动中,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研制的两台机器人实现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  在火炬传递中,火炬手将奥运圣火传递给水陆两栖机器人。水陆两栖机器人手持燃烧火炬,沿冰壶赛道旋转滑入冰洞口;水下变结构机器人向其靠拢

我国实现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

机器人在水下传递火炬(沈阳自动化所供图)水陆两栖机器人(沈阳自动化所供图)水下变结构机器人(沈阳自动化所供图)2月2日,在北京冬奥公园举行的冬奥火炬传递活动中,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研制的两台机器人实现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在火炬传递中,火炬手将奥运圣火

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举行

8月18日至19日,首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俄罗斯机器人发展中心、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11个国家,39所院校和机构的127支队伍水下竞技。 大赛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分为自主式水下机器人

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徐玉如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潜器与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玉如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2月17日上午11时53分不幸逝世,享年70岁。   徐玉如院士生于1942年7月,江苏省泰兴市人,汉族。1961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

国外设计出新型可变形水下机器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制造出一个由重复单元构成的可变形水下机器人。该小型机器人采用新型模块化系统,无需重新设计便可直接扩展尺寸。目前,大多数高密度材料在进行大尺寸应用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而构成水下机器人系统的各单元大多是中空结构,具有低密度和高刚度特性,便于其尺寸扩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