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水稻抽穗期调控新机制被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鉴定水稻抽穗期关键基因 Ehd1 的调控机制,并对其作用模式进行深入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水稻抽穗期是与季节和区域适应性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合适的抽穗时间是品种高产和稳产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入挖掘水稻抽穗期微效基因,建立水稻抽穗期的调控网络,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对指导水稻分子育种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该团队研究发现转录因子OsRE1能够通过直接结合水稻抽穗期的关键调节因子 Ehd1 启动子,调控 Ehd1 的表达。同时发现转录因子OsRIP1能够与OsRE1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确认了OsRE1与OsRIP1两者协同作用,调节 Ehd1 的表达,进而控制水稻抽穗期。该研究揭示了水稻抽穗期调控的新机制,同时为水稻抽穗期品种改良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阅读全文

水稻抽穗期调控新机制被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鉴定水稻抽穗期关键基因 Ehd1 的调控机制,并对其作用模式进行深入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水稻抽穗期是与季节和区域适应性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

研究揭示水稻抽穗期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研究揭示了OsTPR075-OsFTIP1/9-RFT1/Hd3a分子模块调控水稻抽穗期的新机制,对于水稻分子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  水稻的抽穗期(开花期)是水稻从营养生长转换到生殖生长

科学家揭示水稻抽穗期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鉴定出一个新的水稻抽穗期微效调控因子,并对其作用模式进行了深入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 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决定着水稻的季节、区域适应性以及产量。适宜的抽穗期是水稻稳产高产的保障。因此,深入认识水稻抽穗的分子机理,

水稻病毒经卵传播新机制被揭示

  19日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锡锋研究团队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团队合作,揭示了水稻病毒经卵传播的新机制;这一发现在植保领域意义重大,为研究其他植物病毒的卵传播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为制定新的植物病毒控制策略指明了方向。   研究团队利用酵母双杂交、免疫荧

植物所揭示水稻籽粒大小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水稻籽粒大小决定稻米的产量和外观品质,并受多个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控制;其中,编码组蛋白乙酰化酶的GRAIN WEIGHT 6a(GW6a)是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正向调节因子。目前对于GW6a依赖的基因调控网络尚不清楚。在拟南芥中,泛素受体DA1通过调控细胞增殖期来控制种子和器官的大小,然

组蛋白修饰调控水稻干旱应答新机制获揭示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熊立仲课题组在《分子植物》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组蛋白单泛素化修饰精细调控水稻干旱应答的新机制,对于探究植物抗旱分子机理和抗旱遗传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科学研究的模式植物,要提高自身抗旱性来增强粮食产量的稳产性,其抗旱应答分子机制研究尤为重要。  

在bZIP71调控水稻抽穗期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水稻抽穗期是决定水稻种植区域和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调控水稻抽穗期基因关系网络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在水稻中存在2条相对保守的调控途径:(Hd1-Hd3a/RFT1)和(Ghd7-Ehd1-Hd3a/RFT1)。Ehd1(Early heading date 1)作为开花关键因子,直接促进下游成

研究揭示叶绿体稳定性调控水稻产量和品质新机制

 叶绿体发育调控模块     中国农科院供图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一个富含甘氨酸的蛋白LSL1参与调控叶绿体氧化还原稳态机制,进而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Nature Plants:我科学家揭示水稻粒宽与粒重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领衔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在水稻粒宽与粒重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揭示了控制水稻粒宽与粒重关键基因GW5通过调节油菜素内酯(brassionsteroids, BR)信号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发育的新机制,初步阐述了其功能作

Nature揭示基因调控新机制

  由来自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分子细胞及遗传学研究所等处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了一项有关基因调控机制的重要研究发现。这项研究发表在1月3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利用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炎症生物学实验室Patrick Reilly博士开发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