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奖的日本,如今怎么样了?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锂离子电池的发明和应用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与美国科学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国科学奖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吉野彰成为日本第27位诺贝尔奖得主。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 此项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发布后引发巨大争议,国外主流媒体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为标题,表达对日本这一诺奖计划的质疑。 即便是在日本国内,该计划也引发轩然大波,日本国内舆论一边倒的认为“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不太可能。 之所以日本国内外舆论一致认为该计划不可能,原因是,自1901年第一届诺贝奖颁发到该计划提出的2001年3月份,这整整一百年时间里,日本历史上一共才获得9个诺贝尔奖。其中3......阅读全文

产出一个诺贝尔奖要花多少钱?

  诺贝尔奖(简称诺奖)不是靠钱能砸出来的,但不砸钱也是肯定出不了诺贝尔奖的。这应当毋庸置疑。那么产出一个诺奖至少要花多少钱呢?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ichael Levitt竟然饶有兴致地研究了这么个问题。  Levitt认为,诺奖与经费投入之间有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有赖于国家或地域。有些国家

每年1个诺奖 日本诺奖“井喷”的背后是什么?

  12月10日11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今年,日本诺奖得主俱乐部再添一员,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至此,日本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来,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获得诺奖的速度,引发广泛关注。  日本诺奖“井喷”

当我们在为陈列平鸣不平时,我们应该谈些什么?

   10月1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公布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奖项同时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医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几乎同时,业界爆发出对“陈列平”的关注。  华人科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陈列平发现了PD-L1抗体在癌症治疗上的作用

饶毅央视论诺奖:勿忘历史辛酸,直面未来挑战

饶毅趣谈诺奖与中国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进行了直播。《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作为现场嘉宾参与直播,趣谈诺奖与中国。本文为现场精彩互动实录,略有修订。  饶毅央视论诺奖:  勿忘历史辛酸,直面未来挑战  今

人民日报:第二个“屠呦呦”何时到来

   今后我国“会有更多人不断地获得诺奖”,诺奖得主将“不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在当今我们拥有人才、经费和平台优势的情况下,我们不用怀疑,诺贝尔奖将蜂拥而至”……  科技大咖们的这些畅想,听着也是醉了。  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无缘”的魔咒,极大增强了国人

三大看点,神秘菜单 2019诺贝尔颁奖典礼登场!

  “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自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立下这份遗嘱以来,诺贝尔奖已历经了百年风云。  12月10日是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1901年起,除因战乱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诺贝尔奖组委会都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隆重的颁奖

《泰晤士报》诺贝尔奖得主访谈

  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在科学、医学、经济学领域里共诞生了近700位诺奖得主,其中的235位仍活跃在当今各科学研究领域中。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一份对50位诺奖得主的访谈调查报告《Do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The THE/Lindau Nobel La

诺奖得主小柴昌俊是如何成功探测到中微子

  11月12日,日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小柴昌俊去世。  小柴昌俊生于1926年,因为对“宇宙中微子探测”的贡献,与戴维斯(Ray Davis Jr.)分享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对宇宙X射线探测做出重要贡献的贾科尼(R. Giacconi)[1]。  小柴昌俊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的启示》出版:从诺贝尔奖看我国的科学研究

  《诺贝尔奖的启示》,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48.00元  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历史,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中,中国本土无一人上榜,这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中国离诺奖到底有多远?与此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诺贝尔奖对中国真的重要吗?  在《诺贝尔

诺奖启示:关注基础科学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系教授詹姆斯·艾莉森(James P. Allison)与日本京都大学免疫学系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通过发现两种负向免疫调节分子、创建了“负负得正”的新型癌症免疫治疗方法而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原创性贡献在于,他们两位于

陈列平应共同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不公正?

  最近,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公布,奖项同时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医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在国内,这两位科学家却远不如另一位华人科学家陈列平受关注。有人认为,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虽然发现了PD-1抗体推开了肿瘤免疫研究的大门,但首先迈进大门意识到

日本诺奖“井喷”对我国的启示

  2016年诺贝尔奖即将颁奖。日本近年来出现的诺奖“井喷”现象引人深思。   自今年诺奖科学奖评审结果揭晓后,日本已有22人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含两名日裔美籍物理学奖得主)。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17年里,日本平均每年都有1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

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

  人文社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智慧难以有共识、并且随时间变化可能判断上有较大差别。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智慧不仅容易有共识,而且也有人们普遍认为具有永恒价值的智力成果。从这个意义自问,中华民族有多大智慧尚待证明。有自信的中国民众敢于直面我国科学传统缺乏,将可能刺激我们思考未来科学与中国发展的关系。这一

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

   编者按  人文社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智慧难以有共识、并且随时间变化可能判断上有较大差别。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智慧不仅容易有共识,而且也有人们普遍认为具有永恒价值的智力成果。从这个意义自问,中华民族有多大智慧尚待证明。有自信的中国民众敢于直面我国科学传统缺乏,将可能刺激我们思考未来科学与中国发展

人民日报:诺奖的三大“提醒”

   ■科学研究不必一味追求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领域  ■“小人物”也能拿诺奖,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只能出自对科学探索的坚守,而不是在乎论文和各种量化指标  ■跨界或者交叉已经是现代科学突破的应有之义,在基础理论难有重大创新的今天,“制造”工具和借助工具发现自然奥秘一样重要  2014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

今年诺奖自然科学奖“写满”两个字:续命

国庆前三天,在你嗨翻时候,2018年度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类奖项已经尘埃落定了。相关阅读:美日两位科学家获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美法加三位科学家获2018诺贝尔物理奖2018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忙叨了三天。终于可以休息了,然而,小编竟然失!眠

在日华人科学家:日本为何屡获诺贝尔奖

10月3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东京工业大学,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在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出席新闻发布会。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 日本最近3年连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1世纪以来平均一年诞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对此,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华人学者认为,相对宽松平等的研究环境、不随波逐流的

在日华人科学家:日本为何屡获诺贝尔奖

  日本最近3年连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1世纪以来平均一年诞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对此,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华人学者认为,相对宽松平等的研究环境、不随波逐流的科研精神以及心无旁骛的科研态度,都是取得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  基础研究环境相对宽松  巨东英教授1992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扎实做事最重要

  数千年来,人类,尤其是最贫穷的人口,倍受寄生虫病的困扰。  北京时间10月5日17:30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单出炉,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日本药物科学博士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Youyou Tu)分享大

慢功出细活:诺奖不能急功,只能慢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科学家本庶佑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新世纪以来已有18位获奖时为日本国籍的日本人获诺奖。算下来,离2001年日本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实现大半。  如果从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来看,我国肯定不弱。参与科研的人员数量也不在少数,毕竟我国人口基数摆在那儿。那么

18年里18人获诺奖,好学术环境比获奖更重要

   在获得诺奖方面,中国的近邻——日本可谓羡煞旁人。从2001年至今的18年里,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8位,相当于每年1位。到底是何种原因让日本科学家持续取得如此高的创新成就?  3年前,笔者在仙台聆听过一位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微机电系统工程(MEMS)领域国际权威学者关于MEMS领域开放合作研究的报

光明日报:从诺贝尔科学奖看我国科学界的短板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宁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   诺奖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密切相关   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

光明日报:从诺贝尔科学奖看我国科学界的短板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宁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   诺奖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密切相关   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

日本屡屡斩获诺奖原因何在

  引言: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花开遍野”,而中国却在诺奖上收获无几。中日文化等方面相近,到底日本在国家政策制度和科学文化方面有哪些特点,又是如何帮助其科技进步的呢?  谈到科技兴国,人们常常拿美国做标杆,认真研讨美国的政策、法令、机制、做法,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但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国

那个要50年拿30个诺奖的日本,如今怎么样了?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锂离子电池的发明和应用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与美国科学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国科学奖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吉野彰成为日本第27位诺贝尔奖得主。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昨天下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一则“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办”等多个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  消息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早在2

揭秘Nobel物理奖蓝色LED的前世今生

  北京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于7日揭晓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一奖项被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  历史上“发明类”诺奖的获奖人数虽远小于“发现类”诺奖,但也并不鲜见,最近一次的发明类诺奖的获奖者是

硅谷的科学赞歌:科学突破奖颁奖典礼因何与众不同

  11月3日,2020年科学突破奖颁奖典礼在加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埃姆斯(NASA Ames Center)中心举行。该奖项被誉为是科学界中的“奥斯卡奖”,颁奖典礼当天不仅有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出席,还有众多的好莱坞明星以及硅谷的企业家前来助阵,俨然是美国科技、艺术和科学的一场盛大聚会。  科学突破奖

诺奖风向标:WNT信号通路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奖,迄今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9位在获奖两年内即斩获诺奖,因此引文桂冠奖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诺奖风向标。  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Hans Clevers教授就获得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奖”,其因针对Wnt信号通

新闻分析:大隅良典为何对日本科研现状有危机感

   虽然日本今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再有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却对日本的科研现状抱有危机感。有媒体分析认为,日本如今获诺奖都是二三十年前的“遗产”,如果日本不加大科研投入,日本的科研竞争力将不断下降。  大隅教授获奖后在多个场合表示了对日本科研现状的危机感。他说,现在日本愿意从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