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需要“求真”的科学精神

开栏的话 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精神发展史。一方面,科学精神孕育于科学实践,并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升华。另一方面,科学精神又作用于科学实践,成为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从今日起,本报开辟“科学精神名家谈”专栏,邀请专家学者,通过访谈、署名文章等方式,深入解读科学精神的深刻内涵、时代意义及实践路径,以飨读者。 5月26日,是李时珍500周年诞辰。中国为此发行了一套新邮票“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旨在弘扬科学精神。 “中国人都深刻体会了邓小平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爱因斯坦讲过,科学除了促进生产力,还促进人的精神发展,作用于人的心灵,这第二个功能不明显,却同样重要。”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说。 王渝生认为,尽管科学在中国被口头尊重,但人们对科学精神还不甚了了。科学精神是一......阅读全文

杨卫平:缺乏科学精神是缺少科学大师重要原因

  当宗教接受理性的时候,科学就没有了最后的思想羁绊,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来源于思想的自由。  对功利的追求在多数情况下会削弱对真理的热爱;对功利的追求会诱惑我们减少必要的认知成本,进而损害理性实证的复杂过程;对功利的追求可能使我们放下必要的批判武器而屈从于权威和权贵;最后,对功利的追求必

这一年,科技与文化相伴同行

  科学精神照亮逐梦之路  见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2019年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其中之一,便是“赛先生”,也就是科学。这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在神州大地回荡了一个世纪。  一百年过去了,科学精神对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

施一公对青年科学家的寄语:青年与科学精神

  10 月 26 日,2019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温州举行。  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发表题为《青年与科学精神》的主旨报告。  报告中,施一公从 3 个角度阐释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即:求真、独立和合作、质疑。  他同时提到,所谓科学精神就是通过一言一行将科学精神辐射至大众观念,滋养大众

王渝生:科学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

  ●对于当前社会出现的浮躁现象、转型期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武器、工具、方法恐怕就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我们亟须借鉴科技发达国家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创新的文化资源,凝练并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创新价值观念。   ●在全社会

科学思维与方法缺失已成科研发展瓶颈

  人们经常说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如何体现?怎样激发科学研究内生动力?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  科技日报:怎样理解科学精神,它包含哪些内容?  王建国:要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理解科学的内涵。科学,不单单是指

科学思维与方法缺失已成科研发展瓶颈

   人们经常说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如何体现?怎样激发科学研究内生动力?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   怎样理解科学精神,它包含哪些内容?   王建国:要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理解科学的内涵。科学,不单单是指科

加州大学潘忠礼教授:科研,修养与环境缺一不可

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可能每个科研人员都会有不一样的解读。怎么理解科学精神?又如何践行和弘扬科学精神?就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著名食品工程专家潘忠礼教授。了解科学,才能更好理解科学精神 科技日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应该怎样理解科学精神这一概念? 潘忠礼:我们要谈

百余院士呼吁全社会回归科学精神

  日前,由中国科学报社发起,腾讯网协办的“回归科学精神,拒绝低俗迷信”系列活动向全国知识界发起倡议,呼吁全国知识界人士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抵制低俗迷信,为倡导全民科学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尽到相应职责。截至9月23日,已有101名院士力挺签名活动,同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加强科学普及 服务创新发展

  ■ 在科学普及中,“公众”包括各方面社会群体,除科研机构和部门外,政府和企业中的决策及管理者、媒体工作者、量大面广的创业者、作为科技最终用户的消费者等都在其中,任何一个群体的科学素质相对落后,都将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  ■ 科学形成于认知和利用自然界的长期实践。它是系统化的知识,也是掌握

一位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竺可桢

  竺可桢是一代科学宗师,同时也是一位科学精神的弘扬者。1937年初,竺可桢和中国科学社的同仁编了一部书,名为《科学的民族复兴》,竺可桢还给书写了“序”和“结论”。这本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书出版没多久,社会学家孙本文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就对书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该书编制极审,内容至为切实,各篇都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了科学精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在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声明谈及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人才“帽子”问题。  实际上,“帽子”压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都被认为是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了科学精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在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声明谈及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人才“帽子”问题。 实际上,“帽子”压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都被认为是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

求实、创新、爱国:科学精神的时代标签

“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我们国家的物质基础匮乏,工业基础极差,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实现国家目标,克服重重困难,靠的就是一种精神。在任何时候,精神都是灵魂,是支撑事业发展的灵魂。”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再次感叹。事实上,近两年,他在多个场合强调过这一观点。科学精神是人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褚小立著  【书评推荐】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由褚小立所著,陆婉珍院士一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坎坷,但她都能泰然处之,安然度过。她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她颇懂得科学精神:“一旦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必然会更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一个有着科学精神

没了科学精神,也就没了底线

  没了科学精神,也就没了底线  ——从韩春雨被曝涉嫌买卖论文说起  科学精神论场  韩春雨又上头条了。  据媒体9月10日公开的一份2014年录音显示,韩春雨通过代写学位论文牟利,意图组织学生进行学位论文买卖活动,还劝说学生花点钱买个论文很赚。  消息一出,大家再度愕然——一个大学老师如此坦然地跟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

王扬宗:文化、制度与中国科学发展

  ●功利主义科学观以工具主义、技术主义为主要特征,自培根以来就大行其道,科学被视为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与科技有关的制度是近代科学发展以来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科学传统与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中国所固有的,制度的移植和建设较之知识和技术的引进复杂和困难

跳出“神药”套路 得靠科学精神助力

   400年传承古方,高科技组合,不打针、不吃药可以治好鼻炎……”看到这样噱头十足的宣传广告,受到鼻炎困扰的人可能会很心动,殊不知这治疗鼻炎的“神药”实则只是消毒产品。  近日,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检察院诉鼻舒堂总公司以及三家门店侵害消费者权益纠纷民事公益诉讼四起案件一审宣判。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四

访徐旭东、施一公、王晓东: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从普通科研人员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高智商的精英们经常被一个简单的问题问倒: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那些玄妙深奥的新发现、新突破,既不创造经济效益,也不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发发文章,基础研究还能有什么用?   基础研

南京大学启动“科学之光”通识课

 10月10日晚6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第二教学楼灯火通明。距离首批“科学之光”通识课正式开课还有半个小时,304教室内已座无虚席。陆续赶来的学生自行搬来凳子在后排加座。“能近距离听院士讲课,有点小激动。”“听说以后还可以去参观实验室呢。”大家小声讨论着,对即将揭开神秘面纱的课程充满期待。

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技创新涉及诸多方面,能否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是重要基础。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走进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你会感觉到既无处不在又似乎无声无息的精神脉络贯穿于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  薪火相传的科学精神是昆明分院科研工作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命

林惠民院士:科普应加强科学精神培养

林惠民   “现在的科普教育工作比较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我认为,还要特别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针对我国科普工作,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缺乏科学精神常常导致我国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社会事件。   张悟本曾火极一时,掀起养生热潮。其著作《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提到,多

张双南:质疑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刚刚回国时,非常不习惯——在学术上,没有人和他“吵架”了。 “不但如此,一旦给别人的学术观点挑毛病,对方就觉得没面子、下不来台。”张双南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从学术角度提出批评、质疑,进行学术争论,在国外是十分常见的事情。然而,这在国内显得有些“大逆

人民日报:科学更是一种精神

  科学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一直被误解的问题。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科学。他们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却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概念,却没有科学的概念。其实,科学更是一种精神。要了解科学的精神,须从了解什么是科学开始。  18世纪中叶以前,经验

重拾“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竺可桢先生曾说:培养科学的空气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利害”二字却是真正“厉害”,到了现实生活中,要将它与是非分割开来,真是难之又难。最后无非以一句“科学家亦不能免俗”作为借口。   这俗,说的便是社会的潜规则,是“利

为转基因补上 “科学启蒙”一课

  转基因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遗传物质即DNA进行重组、修饰,从而改变基因组构成以获得新的性状。由于转基因技术能打破不同物种之间天然杂交的屏障而实现物种间的基因转移,从而大大拓宽了遗传资源的选择范围,加快了生物育种进程,被誉为新的绿色革命。  然而,如果不加分析,想转什么基因就转什么基因,就可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委全体委员会议暨科技表彰大会隆重召开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委全体委员会议暨科技表彰大会,在和煦的春风中隆重召开,这是质检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盛事、喜事,体现了总局党组对科技工作、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我们向获奖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科技委委员及全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凭技

封颖:科学探索,不差钱差什么

——从瑞士太阳能飞机谈起  2010年7月初,瑞士心理医生和冒险家伯特兰·皮卡德(Bertrand Piccard)的阳光动力(Solar lmpulse)太阳能飞机在飞行26小时后,安全降落在瑞士帕耶那机场,成功完成了首次夜间试飞,下一步预计将于2012年前启动其环球飞行计划。  

宋学、清学研究及其方法论启示

   宋代与清代是中国前近代学术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在诸多领域达到了中国学术发展的高峰,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广泛和重大的影响。胡适以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和史学观为依据对宋学和清学分别作了研究和评判,着力发掘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意义,以之作为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传统资源,体现了工具理性的价值观,

任定成:科学元典的精神价值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谈》[意]伽利略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宇宙发展史概论》[德]伊曼努尔·康德 著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新年贺词在他中南海的办公室拍摄,视频一经中央电视台播出,便有细心的观众发现了主席书架上种类齐全的藏书。这些图书涉及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辞典、历史、国际政治和科学素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