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科学家创新研发第三类存储技术半浮栅结构晶体管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张卫、周鹏团队实现了具有颠覆性的二维半导体准非易失存储原型器件,开创了第三类存储技术,解决了国际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中“写入速度”与“非易失性”难以兼得的难题。4月10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将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据了解,目前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易失性存储,例如计算机中的内存,掉电后数据会立即消失;第二类是非易失性存储,例如人们常用的U盘,在写入数据后无须额外能量可保存10年。前者可在几纳秒左右写入数据,第二类电荷存储技术需要几微秒到几十微秒才能把数据保存下来。 这次研发的新型电荷存储技术,既满足了10纳秒写入数据速度,又实现了按需定制(10秒—10年)的可调控数据准非易失特性。张卫表示,这种全新特性不仅在高速内存中可以极大降低存储功耗,还可以实现数据有效期截止后自然消失,在特殊应用场景解决了保密性和传输的矛盾。 “这项研究创新性地选择多重二维材料堆叠构成了半浮栅......阅读全文

我国科学家创新研发第三类存储技术--半浮栅结构晶体管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张卫、周鹏团队实现了具有颠覆性的二维半导体准非易失存储原型器件,开创了第三类存储技术,解决了国际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中“写入速度”与“非易失性”难以兼得的难题。4月10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将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据了解,目前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主要有两类:

访《科学》论文作者:横空出世的半浮栅晶体管

  8月9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刊发了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课题组最新科研论文,该课题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这是我国科学家在该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微电子器件领域的原创性成

一种运行更快、功耗更少的晶体管

  集成电路是由被称作晶体管的半导体装置组成的,这些晶体管已经小到了详尽的电力运作所允许的最小程度,但是现在,聚焦于继续改进这些极小装置——加速它们的运行并降低其功耗——的研究已经找到了一种无需使其缩小就能达到这一效果的新方式。晶体管(这是控制电流流量的电子装置)是高速电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电脑进

中国科学家晶体管开发取得突破

  中国研究人员8月8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集成电路的基本单元晶体管研究上取得突破,发明了一种名为半浮栅晶体管的新型基础微电子器件,可让数据擦写更容易、迅速,整个过程都可在低电压条件下完成,为实现芯片低功耗运行创造了条件。   研究负责人、复旦大学教授王鹏飞对新华社记者说:“我国集成

我国科研人实现碳纳米管光电传感存储器件

  电荷耦合器件(CCD)与电荷存储器件(Memory)作为现代电子系统中两个独立分支分别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同时具备光电传感和存储功能的碳基原型器件尚未见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于《先进材料》在线发表了题

碳纳米管光电传感存储器件问世

  电荷耦合器件(CCD)与电荷存储器件(Memory)作为现代电子系统中两个独立分支分别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同时具备光电传感和存储功能的碳基原型器件尚未见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吉林大学,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在

关于嵌入式闪存的一些错误观念(一)

多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一直推动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根据IHS的数据可知,汽车半导体市场的年收入已经超过300亿美元,而随着ADAS的增加、燃油效率的提高以及便利性的提升,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升。目前,每辆豪华车内部半导体元件的总价值约为1000美元,而中档车内部半导体元件的总价值约为350美元,

我学者基于铝纳米晶制备出柔性碳纳米管存储一体化器件

  电荷耦合器件(CCD)与电荷存储器件(Memory)作为现代电子系统中两个独立分支分别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同时具备光电传感和存储功能的原型器件尚未见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题

场效应晶体管的分类

  场效应晶体管是依靠一块薄层半导体受横向电场影响而改变其电阻(简称场效应),使具有放大信号的功能。这薄层半导体的两端接两个电极称为源和漏。控制横向电场的电极称为栅。   根据栅的结构,场效应晶体管可以分为三种:   ①结型场效应管(用PN结构成栅极);   ②MOS场效应管(用金属-氧化物-

8月9日Science杂志精选

  疟疾疫苗探索的第一期进展   疟疾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估计每天这种疾病会造成2000人死亡,且长期以来一直缺乏高效的疫苗,但现在,研究人员正在这一领域取得进展。尽管他们制造的疫苗仅能通过静脉给予(而不是更为常见的通过肌肉内、皮内或鼻腔内通路给予),但它的确为广泛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