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态演变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启动以来,古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紧密合作,于藏北渐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样化的动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现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邓涛等在《科学通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专题在线出版的论文中指出,在藏北伦坡拉、尼玛等盆地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热带-亚热带鱼类、植物和昆虫等化石证据表明,青藏高原腹地在2600万年前仍然为温暖湿润的低地,当时由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北部地区。另一方面,现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由适应于高山寒冻环境或冰冻圈的动植物组成,古近纪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完全消失;鱼类区系已演化为现代青藏高原所特有的裂腹鱼类,哺乳动物中以雪豹、藏羚羊、盘羊等寒冷适应动物为代表。从热带-亚热带生态体系开始向现代型高原冰冻圈生态系统的过渡发生在什么时间?古生物联合科考队在......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态演变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启动以来,古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紧密合作,于藏北渐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样化的动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现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邓涛等在《科学

青藏高原从“谷地”到“世界屋脊”-的秘密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实还发育了一个低海拔的温热的“谷地”。 从“谷地”到“世界屋脊”,是如何演化的?其隆升过程又对今天的青藏高原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尚未揭开的谜题。 历时20余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

琥珀证明青藏高原4000万年前是热带雨林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4000万年前什么样?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西藏产的琥珀化石,研究表明4000万年前的西藏中部就如同今天的西双版纳,温暖潮湿,处处是高大龙脑香科植物。  该所博士研究生王贺等人在张海春研究员、李建国研

青藏高原中部高程变化及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新生代以来,印度次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东南俯冲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事件不仅塑造了当今亚洲的地形、地貌,还改变了高原南、北的气候系统,影响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和生态系统格局的变化。尽管青藏高原中部作为高原原型已有众多研究,但学术界对青藏高原中部的高程变化认识尚存较大争议。  近日,中科院植物

青藏高原中部高程变化及其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新生代以来,印度次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东南俯冲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事件塑造了当今亚洲的地形、地貌,改变了高原南、北的气候系统,并且影响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和生态系统格局。目前,青藏高原中部作为高原原型已有众多研究,但对青藏高原中部高程变化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宇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脊椎动物化石记录青藏高原“长高”史

  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学界存在着不同观点。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团队利用古脊椎动物化石证据,阐明460万年前青藏高原达到现代高度,形成冰冻圈环境。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刊物《全球和行星变化》上发表。  在6600万年之前的中生代时期,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生活着以菊石、鲨鱼、鱼龙等为代表的游泳生物,以

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应专项项目指南发布

   我国油气需求持续高位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突破安全红线,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2020年8月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羌塘盆地油气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加快羌塘盆地油气综合评价研究。  羌塘盆地位于全球油气最为富集的特提斯构造域,是我国陆域新区最后一个尚未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大型海相含油

山东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亚洲地球科学:X》(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X)上,该研究报道了发现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的矮脚犀族骨架化石,并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了新的假设。矮脚犀族是真犀科内仅有的小型化犀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形成及隆升历史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团队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古温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气候模拟等多领域、多手段综合研究,定量恢复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万年至2900万年前的隆升和消亡过程,揭示了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对地表圈层环境的巨大影响的开始。该成果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肯尼亚拉穆盆地蕴藏37亿桶石油

    肯尼亚《东非人报》27日报道,澳大利亚泛大陆油气公司表示,肯尼亚滨海的拉穆盆地蕴藏着37亿桶原油。泛大陆油气公司拥有拉穆盆地L6区块40%的权益。该公司27日发表的一份声明表示,L6区块可能蕴藏着高达37亿桶原油和2888.3亿立方米天然气。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A)青藏高原约30Ma和10Ma构造变形/隆升的主要证据分布;(B)30Ma青藏高原中部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驱动高原快速抬升并向周缘扩展;(C)青藏高原北部10Ma的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再次引发高原快速抬升并向北扩展至现今的东北边界。(研究团队供图) 2月2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发中山大学张

中国科学家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古高度最新科研进展

  2014年5月12日,Nature杂志以“比喜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脉(Tibet mountainous long before Himalayas)”为题报道了丁林研究员为首的研究组在国际地学著名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信》发表的成果。该项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山在5500万年时已隆升到4

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羌塘盆地演化专项项目专家名单

  关于公布地球科学部2022年度专项项目“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应”专家名单的通告  根据相关规定,现将地球科学部2022年度专项项目“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应”评审组名单公布如下:  陈汉林,符力耘,胡祥云,胡修棉,刘全有,刘伊克,石颖,腾格尔,肖文交 ,张昌民,张水昌  公布时间:2023年1

棕榈化石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新证据

  3月7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苏涛和周浙昆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关于产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约2500万年的大型棕榈叶片化石的相关科研成果,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

单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纪的西藏是北半球区系交流枢纽

  单籽豆属(Podocarpium)是豆科一个灭绝属,在欧亚大陆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始新世。然而,一些关键地区(如青藏高原)化石记录的缺乏,使得科学家对于该属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演化过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长期在青藏高原中部开展古植物研究工作,

亚洲季风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亟待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方小敏带领新生代环境团队与合作者,从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典型盆地岩性变化、气候环境记录、高原隆升记录及模型模拟4个角度,系统梳理了当前亚洲气候研究的主要进展,从时空变化上提出了亚洲季风北进的两个节点和演化的3个阶段,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文章第一作者、中科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研讨会在京举行

  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8-001课题组织的“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研讨会于1月26日在京举行。会议由课题组长王清晨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的二十余位科研骨干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主旨为学术交流、问题研讨

泥河湾盆地更新世气候变化及早期人类演化研究获进展

  自上世纪20年代初,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对泥河湾盆地进行古生物调查并命名“泥河湾层”和“泥河湾动物群”以来,泥河湾以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魅力成为我国乃至东亚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地层年代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尤其是泥河湾盆地含大量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有东方O

单籽豆化石揭示西藏曾是北半球植物交流枢纽

单籽豆属(Podocarpium)是豆科一个灭绝属,在欧亚大陆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始新世。然而,一些关键地区(如青藏高原)化石记录的缺乏,使得对于该属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演化过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古生态研究组长期在青藏高原中部开展古植物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伦坡拉盆地上始新统牛堡组发现

地壳软弱带或是形成青藏高原中部共轭走滑区的控制因素

  6500万年前,印欧板块发生碰撞,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造就了现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陆陆碰撞造山带的热点研究区域。以逆冲断裂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大多发育在其周缘,指示着青藏高原持续的南北向缩短;大型走滑断层系则分布在边缘及块体边界,尤其是东南缘和东北缘,指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高原内部则主要发育了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病原体检测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介绍

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介绍:  土拉伦斯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土拉伦斯杆菌病的致病原。人畜共患疾病,临床诊断主要采用免疫学试验辅助诊断。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正常值:  0-1∶40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临床意义:  >1∶40时可考虑为土拉伦斯杆菌病。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注意事项:  病人的血清诊断效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介绍

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介绍:  土拉伦斯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土拉伦斯杆菌病的致病原。人畜共患疾病,临床诊断主要采用免疫学试验辅助诊断。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正常值:  0-1∶40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临床意义:  >1∶40时可考虑为土拉伦斯杆菌病。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注意事项:  病人的血清诊断效

研究提出黄河可能形成于五百万年前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的形成与演化是地貌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历来受到研究者重视,但关于黄河形成的年代仍没有定论。近日,《三古》杂志发表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张瀚之等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黄河可能形成于约五百万年的新认识。 张瀚之及其合作者基于黄河上游和中游联通后,河流沉

双变坡水槽的简介

1 工作条件 工作电压:380V   功率:740W2 实验目的 1、主要用途:可演示多种水面曲线,并可计算流量。2、可定量测量临界底坡、临界流量、临界水面曲线。可演示并分析平坡、倒坡、临界坡、陡坡、缓坡的水流衔接现象。可演示并分析棱柱形渠道中的十二种水面曲。3 产品特点 1、透明有机玻璃水槽,前后

北极油气开发潜力巨大

数据来源: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和天然气问题研究所   作者:瓦西里·博戈亚夫连斯基工科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和天然气问题研究所北极与全球海洋问题科研副所长,“大陆架”实验室主任   北极油气资源的开采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是资源国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俄罗斯有40多年开采

中外科学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现最早镣珊瑚化石

图为陕西省铜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镣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南京4月28日电 (杨颜慈)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梁昆博士与加拿大、韩国珊瑚化石专家合作,在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桃曲坡剖面泾河组中部发现了已知最早的镣

古生物科考队带我们解密植物为什么会长刺

植物世界的“美好”常常伴随着一种“伤害”。玫瑰、多肉、仙人掌……这些带刺植物无不与动物、人类保持着“相爱相杀”的关系。植物为什么会长刺?刺最早产生于何时?又是如何演化的?科学家对于这些有趣的问题却始终缺乏深入研究。几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