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亚洲地球科学:X》(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X)上,该研究报道了发现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的矮脚犀族骨架化石,并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了新的假设。矮脚犀族是真犀科内仅有的小型化犀类,至晚中新世类群头骨和脚骨均达到较高的特化水平,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是较为少见的演化现象。 山东山旺盆地出产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时期,化石完整而精美,有植物的叶片化石,以及鱼类、蛙类、鳄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的骨架化石。关于犀类研究,最早是杨钟健于1937年根据部分骨架材料命名的细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1965年,王伴月注意到该地点可能有另一类犀牛,但限于材料较少,暂时将其放入近无角犀属,命名为山旺近无角犀。本次研究中新的骨架化石诠释了山旺种的形态特点,尤其是大的上下门齿,鼻端发育角座,前后......阅读全文

山东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亚洲地球科学:X》(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X)上,该研究报道了发现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的矮脚犀族骨架化石,并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了新的假设。矮脚犀族是真犀科内仅有的小型化犀

研究利用迁徙进化实验揭示合成生物建构原理

  11月7日,《自然》(Nature)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陈立实验室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华泰立实验室的合作成果《空间扩展生境定植的进化稳定性策略》(An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to colo

临夏盆地古麟属化石研究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754.shtm古麟属(Palaeotragus)是欧亚大陆新近纪地层中常见的化石长颈鹿类,构成了长颈鹿科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该属以体型较小,脖子相对短,下前臼齿臼齿化程度较高区别于其他长颈鹿类。近日

临夏盆地古麟属化石研究新进展

古麟属(Palaeotragus)是欧亚大陆新近纪地层中常见的化石长颈鹿类,构成了长颈鹿科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该属以体型较小,脖子相对短,下前臼齿臼齿化程度较高区别于其他长颈鹿类。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张媛在侯素宽副研究员的指导下,系统研究了甘肃临夏盆地的古麟属下颌材料,

鸟迁徙为节能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本报讯 一项研究发现,鸟类迁徙是为了优化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平衡。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不迁徙的鸟类,可为所有鸟类的全球分布提供一种一般性解释。 全球约15%的鸟类在繁殖栖息地和非繁殖栖息地之间迁徙,这让它们可以逃避冬季的粮食短缺和气候不利等问题。但人们一直难以鉴定导致所有

研究人员解读藏羚羊种群的迁徙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314.shtm

最完整的晚新生代犀牛演化序列就在这地

现生犀牛是数量和种类都相当有限的奇蹄动物,可在它5000多万年的演化史上,犀牛曾是奇蹄目中最大的类群。在新生代的大多数时间里,犀牛异常繁盛,在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地点,它们的个体数量甚至比其他所有哺乳动物的总和还要多。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团队在《古地理,古气候,

鸟类迁徙路线形成原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揭秘

  鸟类的迁徙是令人着迷的自然现象之一。据估计,全球现存1万多种鸟类中约1/5是迁徙鸟类,世界上每年有数十亿只候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徙,鸟类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布全球。然而,这些路线如何进化而成?当前如何维持?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可能有何改变?不同的迁徙策略是否有其遗传基础?这些问题是鸟类学和行为学关注

研究揭示香禾糯遗传演化规律及侗族迁徙路线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在基因组层面解析了我国黔东南香禾糯的遗传演化规律及基因组印记,阐明了侗族族源及迁徙路线,为研究人类文明和迁徙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为未来高产和抗逆等水稻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因组数据和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Mol

亚洲人群史前迁徙的遗传学研究取得进展

  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是世界第八大语系(使用人口约为1.04亿人),主要分为两个语支:蒙达(Munda)语支和孟高棉(Mon-Khmer)语支;蒙达语支分布于印度的东部、东北部和中部,而孟高棉语支的分布从印度东北部延伸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马来半岛和湄公河三角洲流域,甚至中国的

蝴蝶迁徙可飞越撒哈拉

   小小蝴蝶能飞多远?一项新研究显示,小红蛱蝶每年在欧洲与非洲之间来回迁徙,其间两度飞越撒哈拉沙漠,总里程最长达1.2万公里。 小红蛱蝶是一种世界多地常见的蝴蝶,翼展5至7厘米,翅膀背面呈橘红色或褐色,带黑色斑点;翅端黑色,带白色斑点。 此前研究发现,欧洲南部的小红蛱蝶在秋季会大批迁徙到非

初始阶段泥河湾盆地的石器技术研究获进展

  3月30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题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in high-latitude East A

付巧妹团队揭示青藏高原人类5100年演化史

演化的故事,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古DNA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那个更接近标准答案的版本。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和《遗传学报》上发布了有关我国青藏高原古人群演化的重要

研究发现冰河时期人类从中国迁徙到美洲和日本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19.shtm

国外研究揭示了迁徙飞蛾的长距离飞行路径控制

  国外研究团队近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昆虫是世界上最小的飞行迁徙者,它们即使在不利的风条件下也能保持完美的直线飞行路径。  像许多昆虫一样,天蛾(hawkmoths)这个物种是多代迁移的,这意味着没有个体知道整个迁徙路线。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饲养毛毛虫,当飞蛾成虫时在其身上放置重0

天然地震观测数据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机制

  自新生代以来,欧亚大陆南缘在印度大陆持续向北的推挤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渐向北扩展。由此,一些研究认为,只要印度大陆持续向北挤压,高原会不断向北扩展;还有一些研究则认为,高原的北边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较弱的区域才会变形成为高原,因此,随着高原南边界不断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会逐渐变小。目前,东

什么是许旺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胶质细胞称施万(schwann,又名雪旺细胞)细胞,它沿神经元的突起分布。施万细胞包裹在神经纤维上,这种神经纤维叫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的施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所差异,施万细胞的外表面有基膜,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元的存活及其轴突的再生,参与周围

青海玉树囊谦盆地油页岩的干馏实验研究中取得进展

  油页岩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其开发利用是解决我国常规油气资源不足、对外依存度过高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油页岩可以提供油气,其中稀土、稀有元素和特殊矿物也比较丰富。同时,油页岩干馏残渣可作为建筑材料、化学肥料等。因此,油页岩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油气资源丰富,常规油气资源和非常

DNA提供鸟类迁徙新线索

  每年秋天,数不清的鸣鸟会离开它们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繁殖区,向南飞至墨西哥和中美洲过冬。鸣鸟通常在晚上飞行以躲避老鹰。但它们到底去了哪里以及如何飞至目的地一直是一个谜。日前,一个团队通过分析其羽毛上的DNA 给出了关于鸟类迁徙的新线索。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北方鸣禽保护协会的Jeff Wells说:“尽管

迁徙改定居-“帝王”爱生病

  很少有像帝王蝶那样“爱迁徙”的昆虫。它们每年从北美飞到墨西哥中部,然后再回来。数以百万计的蝴蝶遮天蔽日,冒着暴风雨、干旱、捕食者和人类的威胁,每年都要飞行3500公里。  帝王蝶知道何时该向南飞主要基于几个线索,包括乳草植物的死亡。这些草丛是帝王蝶的主要食物来源,以及春季产卵的最佳地点。然而,随

“协助迁徙”能否拯救帝王蝶

  为拯救日益减少的东部帝王蝶,墨西哥研究人员正尝试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情:将上百棵冷杉移到400米高的山上。他们的目标是帮助这种充当帝王蝶冬季栖息地的树木跟上气候变化的步伐。  过去3年间,圣尼古拉斯伊达尔戈大学(UMSNH)森林遗传学家Cuauhtémoc Sáenz-Romero重新安置了距墨西

“协助迁徙”能否拯救帝王蝶

  为拯救日益减少的东部帝王蝶,墨西哥研究人员正尝试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情:将上百棵冷杉移到400米高的山上。他们的目标是帮助这种充当帝王蝶冬季栖息地的树木跟上气候变化的步伐。帝王蝶落在墨西哥过冬场所的树上。图片来源:JHVEPhoto/Alamy  过去3年间,圣尼古拉斯伊达尔戈大学(UMSNH)森

红薯基因揭密南美古人迁徙

比哥伦布第一次远航早500年时,南美洲的红薯已经成为波利尼西亚的主要作物。 图片来源:iStockphoto/Thinkstock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指出,红薯的基因组可能是揭密一个伟大探索时代的关键。该时代比欧洲地理大发现早几百年,且存在很多人类学谜团。   大约8000年前,秘鲁高原上

分析化学研究的真山与假山

  一、狼狈   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二、分析化学工作者分为两类   关于分析化学工作者的分类,在我写的《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一书的序言上说得很清楚。其实,可再简单地分为两类:   第一类,传播已

许国旺团队再创突破,于《环境国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大连化物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在化学污染物暴露对慢性疾病的风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了血清中全氟化合物残留与高尿酸血症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在代谢水平上揭示了血清中外源化学残留与慢性疾病

专家称捕鸟破坏基因资源-林业局派专项组

  大量捕杀候鸟究竟有那些危害?昨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相关专家。学者们表示,捕杀候鸟威胁到物种存亡,破坏了基因资源。同时,事件也暴露出我国候鸟迁徙路线缺乏法律保护,地方工作站管理堪忧。   此外,经媒体曝光捕鸟一事后,国家林业局已派出专项工作组前往

洞庭湖候鸟保护国际论坛聚焦候鸟动态监测与保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21.shtm 中新网岳阳2月19日电 (张雪盈)“传统的鸟类监测工作高度依赖专业人员,监测数据存在‘不实时、不全面、不连贯’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生态监测‘长期性、大范围、高精度’的工作要求。”

墨西哥东南盆地发现轻质石油

    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11月26日宣布,已在该国的陆上东南盆地发现了轻质石油。据称此次井钻探总深度为6800米,获API重度为45度的轻质原油。     据Pemex估计,此次发现的油田储量高达5亿桶油当量。这一发现是过去10年来墨西哥最大的陆上石油发现之一。

柴达木盆地盐湖可持续发展研究取得新进展

  从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获悉,日前,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据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介绍,该项目利用文献调研、野外实地调查采样、企业收集数据、遥感影像分析和卤水动态模拟等方法,全面分析了青海盐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系统评价了资源开发

研究内蒙古二连盆地偶蹄类化石获进展

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地区地层出露。(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二连豨冠面、颊侧面及舌侧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始新世初期不同类型的原始偶蹄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大陆,这使得偶蹄类的起源显得扑朔迷离、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认识。始新世之后、尤其是中新世以来,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