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分子标记

内容:一、遗传标记 二、DNA分子标记 三、染色体原位杂交 四、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长期以来,植物育种中选择都是基于植株的表型性状进行的,当性状的遗传基础较为简单或即使较为复杂但表现加性基因遗传效应时,表型选择是有效的。但水稻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为数量性状,如产量等;或多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如抗性等;或表型难以准确鉴定的性状,如根系活力等。此时根据表型提供的对性状遗传潜力的度量是不确切的,因而选择是低效的。遗传育种家们很早就提出了利用标记进行辅助选择以加速育种改良进程的设想。形态学标记等常规遗传标记是最早用于植物育种辅助选择的标记,但由于鞘可佟⒁糯榷ㄐ圆睿页3S氩涣夹宰戳蚨檬艿胶艽笙拗啤=昀矗肿由镅Ъ际醯姆⒄刮参镉痔峁┝艘恢只贒NA变异的新型遗传标记——DNA分子标记,或简称分子标记。与传统应用的常规遗传标记相比,分子标记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因而已被广泛应用......阅读全文

分子标记

内容:一、遗传标记 二、DNA分子标记 三、染色体原位杂交 四、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长期以来,植物育种中选择都是基于植株的表型性状进行的,当性状的遗传基础较为简单或即使较为复杂但表现加性基因遗传效应时,表型选择是有效的。但水稻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为数量性状,如产量等;或多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如抗性等

分子标记的概述

  分子标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狭义分子标记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

分子标记的概念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的优越性有: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的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

分子标记的简介

  分子标记(Molecular Genetic Markers)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 DNA 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标记、同工酶标记、细胞标记相比,DNA 分子标记具有的优越性有: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的农艺性状的选择十分便

AFLP分子标记实验

其基本原理是:以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为基础,结合了RFLP、RAPD的分子标记技术。把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然后选择特定的片段进行PCR扩增(在所有的限制性片段两端加上带有特定序列的“接头”,用与接头互补的但3-端有几个随机选择的核苷酸的引物进行特异PCR扩增,只有那些与3-端严格配对的片

分子标记的技术展望

  分子标记技术已飞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遗传研究中。分子标记中的已在玉米、大豆、鸡、猪等动植物育种和生产中有许多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定位、辅助育种、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应用成果。分子标记技术的开发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研

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

RAPD利用 10 个碱基的一个或几个随机引物非定点地扩增 DNA 片段,一般一个引物可扩增 6-12 条 DNA 片段,利用凝胶电泳分开扩增的片段,从而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 RAPD 是一种能快速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技术,并且由于不涉及印迹杂交、放射性自显影等技术,因此简便易行。 SSR 真核生物

分子标记基于图谱克隆基因

  图位克隆(Map—bascd cloning))是近几年随着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相继建立和基因分子定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基因克隆技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的图位克隆无需事先知道基因的序列,也不必了解基因的表达产物,就可以直接克隆基因。图位克隆是最为通用的基因识别途径,至少在理论上适用于一切基因。基因

分子生态学--显性标记

中文名称:显性标记学       科:生物学解       释:分子标记中,显性和共显性,对等位基因而言,即指所扩增的PCR产物(DNA片段)。像RAPD、ISSR等显性标记,PCR产物无法确切确定,因而无法区分杂合体(heterozygosity),只能按有带无带进行分析,记录为0/1;而SSR等

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荧光标记VS无标记

同无标记技术相比,利用荧光技术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成本较低,例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凝胶迁移实验,无需昂贵的仪器便可完成结合分析。然而,基于荧光标记的检测技术也存在自己的局限性,像凝胶迁移实验就只能用来检测蛋白和核酸间的相互作用。那么在具体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呢?不要着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