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以蜈蚣毒素作为探针揭示疼痛疾病机理

蜈蚣是现存最古老的节肢动物之一,发现的蜈蚣化石可以追溯到4亿3千万年之前。它们的捕食范围很广,包括昆虫、鱼类、软体动物、两栖类、爬行类甚至是哺乳类动物。蜈蚣的毒液承担着为蜈蚣提供捕食、防御和竞争的重要责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团队前期对蜈蚣毒液的研究已经证实,蜈蚣毒液中存在大量作用于离子通道的多肽毒素(Yang et al., 2012; Yang et al., 2013; Rong et al., 2015)。 TRPV1通道是哺乳动物感受化学刺激和周围环境温度变化的重要感受元件。红辣椒含有的辣椒素(capsaicin)可以结合在TRPV1的胞内区激活通道并引起哺乳动物产生“辣”、“热”、“痛”的感觉。最近,赖仞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郑劼研究小组和北京大学药学院王克威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发现,蜈蚣毒液中存在一种多肽毒素(RhTx)也利用TRPV1激活产生的生理学反应为蜈蚣提供防御的分子策略。 根......阅读全文

蜈蚣机器人来了

  很多人看到巨大的蜈蚣会吓得发抖,而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家Daniel Goldman实验室却研究出了这些无脊椎动物如何擅长在人脚、沙土、岩石甚至水中欢快地奔走。在最近一次学术会议上,他们报告称已经研发了一种蜈蚣机器人,有望在田间穿行以清除杂草。  蜈蚣身长腿多,能进行各种运动。这种节肢动

国际团队完成蜈蚣基因组测序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宣布完成了对第一种蜈蚣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研究发现蜈蚣基因组大小只有人类基因组的十分之一,其中含有的基因数量共有15000个,只有人类的约三分之二。来自12个国家的106名研究人员参与了该项目。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卷》上。  节肢动物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

蜈蚣毒液含大量药用候选分子

  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学家通过研究首次证明蜈蚣毒液中含有大量的离子通道,并含有多种药用候选分子。这也对两栖类、昆虫类药用动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众多天然药物以蛋白质或多肽发挥药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以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手段研究天然药物活性蛋

研究揭示蜈蚣草砷超富集机理及其调控分子网络

  蜈蚣草是一种砷超富集的蕨类植物,可在短时间内将砷迅速从土壤中转移并积累到地上部分,富集的砷可达地上部生物量干重的2.3%,远高于一般植物。因此,阐明蜈蚣草砷超富集机理及其调控机制对于利用植物修复治理砷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蜈蚣草组学背景的缺失为相关研究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

蜈蚣草“拔”出土壤之“毒”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看不见也摸不着。此外,由于土壤环境复杂,重金属一旦进入很难出来,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国外的淋洗、焚烧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不但成本高,且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随之流失,土壤丧失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在接

昆明动物所等研究揭示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其中药药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根据《中国药典》和《中华本草》记述,蜈蚣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头痛以及毒物咬伤等的治疗。虽然蜈蚣的药用价值被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用蜈蚣配

中国科学家破解蜈蚣毒液的秘密

  中国科学家1月22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破解了蜈蚣毒液毒倒大型猎物的秘密。这项发现将有助于临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导致的心肌衰竭等严重症状。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仕隆告诉记者:“蜈蚣是优秀的捕食者,一只重3克的金头蜈蚣可以在30秒内捕杀一只体重45

蜈蚣草砷超富集机理获揭示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副研究员何振艳研究组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在转录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机理及其调控分子网络,对于利用植物修复治理砷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危险材料杂志》。  研究发现,蜈蚣草水通道家族、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

中国科学家破解蜈蚣毒液的秘密

  中国科学家22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破解了蜈蚣毒液毒倒大型猎物的秘密。这项发现将有助于临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导致的心肌衰竭等严重症状。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仕隆告诉记者:“蜈蚣是优秀的捕食者,一只重3克的金头蜈蚣可以在30秒内捕杀一只体重45克的

科学家首次完成蜈蚣基因序列测定

  日前,科学家完成了蜈蚣的基因组测序的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的基因数量比人类大约少三分之一。科学家以生活在西北欧沿海的一种常见蜈蚣物种作为测序对象。参与该项研究的106名科学家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研究表明,蜈蚣的基因组大小是人类基因组的十分之一,含有的基因数量是人类的三分之二,共1.5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