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在银河系中心发现吸血鬼恒星

概念图,它显示的是两颗恒星合并在一起,形成一颗蓝离散星。用绿色圆圈圈出的位于银河系膨胀区的可能的“吸血鬼”恒星。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最近第一次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发现“吸血鬼”恒星,它们从邻近恒星吸取能量。 科学家曾在银河的其他部分发现这种名叫蓝离散星(blue stragglers)的“吸血鬼”恒星,它们的年龄显然滞后于其他恒星,它们明显更热、更年轻和更蓝。天文学家认为,这种蓝离散星之所以会如此年轻,是因为它们偷取了其他恒星的氢燃料,或许是通过碰撞吞噬了附近的恒星。这种“吸血鬼”恒星经常出现在密集的恒星簇里,这里的恒星从其他恒星获取能量的机会更多。现在科学家已经在银河系中心被气体笼罩、恒星密集的银河核球(银河系盘面中央的隆起区域)发现蓝离散星。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威尔·克拉克森说:“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银河核球存在蓝离散星,但是没人知道那......阅读全文

科学家首次在银河系中心发现吸血鬼恒星

概念图,它显示的是两颗恒星合并在一起,形成一颗蓝离散星。用绿色圆圈圈出的位于银河系膨胀区的可能的“吸血鬼”恒星。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最近第一次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发现“吸血鬼”恒星,它们从邻近恒星吸取能量。   科学家曾在银河的其他部分发现这种名叫蓝离散星(blue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挑战蓝离散星形成传统认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大麦哲伦星云的一个年轻星团中发现处于赫罗图上规则的两个蓝离散星序列,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上。5月1日,《自然》杂志天文子刊刊登了对该工作专门的评述文章,认为这一工作挑战了对蓝离散星形成机制及动力学环境的传统认知。 邓李才带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挑战蓝离散星形成传统认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大麦哲伦星云的一个年轻星团中发现处于赫罗图上规则的两个蓝离散星序列,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上。5月1日,《自然》杂志天文子刊刊登了对该工作专门的评述文章,认为这一工作挑战了对蓝离散星形成机制及动力学环境的传统认知。 邓李才带

哈勃拍下球状星团M13新照片-似宇宙雪球

哈勃望远镜拍下的球状星团M13照片,似一个雪球 北京时间12月6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观察北部天空一个最明亮而且最著名的球状星团M13时,发现大约有几十万颗恒星在这个星团里移动,它们看起来就像在雪球里闪闪发光的雪片。冬季在天空中的武仙星座里很容易发现这个闪闪发光的恒星

哈勃观测到超高速恒星逃离银河系-每小时50万千米

 哈勃望远镜的图像显示超高速恒星HE 0437-5439的位置(图上用箭头标出的目标),它正高速逃离银河系。Brown这张图像描述了一个恒星HE 0437-5439获得足以逃离银河系的超高速度的可能途径。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最新观测显示一颗超热蓝巨星

天文学家首次详细观测“吸血鬼恒星”

吸血鬼恒星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首次对宇宙空间一颗“吸血鬼恒星”的炮弹状喷射物进行了仔细观测。这颗“吸血鬼恒星”不断吞噬伴星的物质,2000年11月发生过猛烈的爆发。天文学家据此测算出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以及它爆炸时自身的亮度。   科学家认为,

银河系已知最老恒星超百亿岁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确定了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这是一颗距离地球90亿光年的白矮星,正在吸积绕其旋转的星子的碎片,该星及绕其运行的行星系统的残骸已有超过100亿年历史,使其成为迄今为止科学家在银河系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和冰行星系统之一。 包括太

更圆的“洋葱”——银河系恒星晕演化之路

日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吴文博、研究员赵刚和薛香香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光谱数据,揭示了约110亿年前银河系经历的GSE(Gaia-Sausage-Enceladus)主并合事件对银河系恒星晕整体结构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学报》(Astronomical

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首次被呈现

  在宇宙当中,规则星系最常见的形态是一个盘加一个中心核球。其中的“盘”指的就是星系盘。很多人都会认为,星系盘就是一个很平的圆盘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量观测表明,很多巨大的星系盘在外盘处都会逐渐向上或向下卷起,整体形成一个接近炸薯片一样的弯曲状态,天文学家称这种形状为“翘曲”。大约1/3的河外盘星系

国家天文台利用星震学数据研究银河系薄盘年龄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基于LAMOST和Kepler的数据,利用精确的红巨星星震学年龄研究了银河系薄盘的形成时间问题,发现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薄盘星年龄约为95亿年,这为阐释银河系薄盘的早期形成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天文学家普

LAMOST巡天发现银河系并合矮星系的化学证据

  4月3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主导的一项新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领导的中日合作研究团队证实了银河系内一颗重元素(包括银、铕、金、铀等)含量超高的恒星起源自被银河系瓦解的矮星系,首次揭示了这类稀有恒星的吸积起源,深化了对

国家天文台利用LAMOST数据发现6颗Oe星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广伟等人在LAMOST DR5数据中发现了6颗Oe星。为目前世界上仅发现的13颗Oe星样本扩充了50% 的成员。  光谱中具有电离氦吸收线的恒星称之为O型星,O型星是赫罗图2上位于主星序左上端的大质量主序星。它们是宇宙中温度最高、质量最大的主序星。而Oe星则是

超高速星缘何在银河系狂飙

  近日,国家天文台发布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一期巡天成果。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一架主动反射施密特天文望远镜,LAMOST大显神通,在近千万光谱中大海捞针发现了五颗超高速星,而目前世界上已证认的超高速星仅有几十颗。  超高速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银河系中发现的速度最快的一类恒星,其速度可达100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测量出银河系旋转速度与质量

   近日,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与星系演化研究团组博士后依明阿吉与该台研究员赵刚合作,首次利用我国LAMOST望远镜释放的第四次巡天数据与美国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释放的第八次巡天数据中的天琴座RR变星,测量出银河系旋转速度与银河系质量,该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  这项研究

中国LAMOST发现了目前银河系中自转最快恒星

  中新网北京4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李广伟副研究员近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数据,最新发现一颗目前银河系自转速度最快的恒星,并将其正式命名编号为LAMOST J040643.69+542347.8。 

银河系外显现化学性质特殊的恒星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天文研究所11月23日发布公报说,其天文学家最近在大麦哲伦星云中首次发现具有特殊化学性质的恒星,并估计这个星云中约10%的恒星都可能是这种另类天体。  所谓化学性质特殊的恒星,是指显现奇特化学性质的恒星,比如硅、铕或铬等元素的含量很高,其中有些恒星的磁场强度非常大。18

银河系黑洞边缘首次观测到恒星形成迹象

  美国研究人员5日报告说,他们利用位于智利的阿塔卡玛大型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在银河系中心黑洞边缘处首次观测到恒星形成的迹象。   银河系中心巨大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约400万倍,通常认为这颗黑洞所产生的强大引力足以“扯碎”黑洞外相当大距离内的尘埃云,阻止它们聚集孕育成恒星。   来自美国西

太空望远镜拍到银河系孕育新生恒星照片

  北京时间10月6日消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近日,欧洲赫歇尔太空望远镜首次拍摄下银河系内孕育新星的照片。天文学家指出,银河系处于“一个非常骚乱的状态”,持续不断地形成新一代的恒星。   “赫歇尔”太空望远镜(Hershel)于今年5月发射升空,通过捕捉远红外波信号来观测宇宙。它也是人类有

国家天文台在银河系星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领导的研究团队依托我国大科学装置的LAMOST银河系光谱巡天数据,在运动学和化学空间发现了银河系并合形成的新证据。他们在运动学空间发现了7个源自银河系并合过程的新星流,占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一半。在化学空间,他们发现了33颗丰度不同于普通恒星的所谓“低α丰度恒星

中国天眼FAST获得银河系气体高清图像

近日,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科研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了银河系内气体介质,获得高清图像。系列成果于2022年12月10日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学》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银河系逐点巡测、搜寻脉冲星的同时,同步记录了星际气体的谱线数据,并于近期完成了对银河系一个部分

盖亚绘制的星图里,藏着银河系不为人知的混乱过去

  去年4月的一天,Amina Helmi在前往荷兰北部上班的路上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并不是因为天气冷,而是因为一种纯粹的期待。几天前,欧洲航天局(ESA)的“盖亚”(Gaia)任务将过去五年绘制而成的超详细银河系地图全数发布。作为格罗宁根大学的一名天文学家,Amina Helmi和她的团队当时正争分

银河系五大奇观漫游指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261.shtm   ?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描绘了一场令人振奋的银河系最壮丽景观之旅:从一个“网红”黑洞到一条暗物质河流;从人类宜居的系外行星到一场盛大的宇宙烟花

天文学家发现大小恒星的“童年经历”大同小异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这一新发现证明了大质量恒星与小质量恒

“三体星”或改变对恒星演化理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777.shtm 一颗周围有圆盘的恒星(Be星,前景)和其外部部分已被剥离的伴星(背景)的艺术渲染图。图片来源:欧洲空间局科技日报记者?张梦然B型发射星(Be星)迄今一直被认为存在于双星系统

窥探宇宙最古远的星河

星空下的郭守敬望远镜。陈颖为摄138亿年间宇宙化学组成的演化示意图。资料图片  浩瀚星河中,有类金属含量极低的恒星——贫金属星,它们如同宇宙的化石,携带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对它们的研究,被称为恒星考古。  日前,我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的巡天数据,挑选出一万余颗金属含量不到太阳百分之一的贫金属星候选

银河系最古老薄盘恒星约95亿年前形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24.shtm 科技日报北京3月2日电 (记者陆成宽)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测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目前已知最早的银河系薄盘恒星年龄约为95亿

星震学探测恒星内部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利用一颗约3倍太阳质量的主序星KIC 10526294的星震学数据,探测了恒星对流超射和内部化学丰度结构,意味着我国天文工作者在星震学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方面获得重要进展,为恒星对流和湍流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结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星震学是当前恒

国家天文台等发现锂丰度最高恒星

  宇宙大爆炸核合成产生了氢、氦、锂三种元素,这三种元素的丰度是探知大爆炸之后几秒内宇宙物理状况的最可靠途径。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研究团队与日本天文学家合作,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数据及其后续观测,发现了一批锂元素含量异常高的贫金属星。该研究对经典小质量恒星演化模型提出了

“中国天眼”获得银河系气体高清图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揭示了银河系星际介质前所未见的高清细节。科研人员在搜寻银河系内脉冲星的过程中,同步记录了星际介质的谱线数据,揭示了银河系中性氢气体的精致结构和电离气体的弥漫特征。研究还测量大量暗弱脉冲星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