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OST巡天发现银河系并合矮星系的化学证据

4月3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主导的一项新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领导的中日合作研究团队证实了银河系内一颗重元素(包括银、铕、金、铀等)含量超高的恒星起源自被银河系瓦解的矮星系,首次揭示了这类稀有恒星的吸积起源,深化了对重元素产生机制的认识,为基于恒星化学成分识别来自附近矮星系的恒星提供了重要线索。 类似银河系这样的大型星系被认为是通过并合矮星系形成的,但天文学家对银河系中有多少恒星来自于矮星系以及这些恒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仍知之甚少。恒星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它诞生时所处环境的化学成分,通过分析恒星的化学成分可以追溯它们的起源。 依托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提供的海量光谱数据,邢千帆和赵刚等人在银河系晕内发现了目前已知铁含量最高的快中子俘获过程元素超丰恒星。快中子俘获过程是重元素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例如铕(Eu)、 金(Au)和铀(U)等......阅读全文

LAMOST巡天发现银河系并合矮星系的化学证据

  4月3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主导的一项新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领导的中日合作研究团队证实了银河系内一颗重元素(包括银、铕、金、铀等)含量超高的恒星起源自被银河系瓦解的矮星系,首次揭示了这类稀有恒星的吸积起源,深化了对

依托于LAMOST数据-“攻打”星系震荡学

  银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星系,是人们理解星系化学动力学历史与演化的重要参考与基石,它可以让人们得以在多星族六维相空间下对其进行细致的诊断与精细的刻画。银河系的盘集中了母星系百分之九十的重子物质,上面有大量的恒星、气体、尘埃等。目前普遍认为银河系的盘并非平滑分布,其在几何空间与速度空间都存在一定

光谱大数据来自耿耿星河-海量数据世界分享

LAMOST望远镜内部拼接镜面。LAMOST望远镜全景。  ■走近中国大科学工程   黑暗的燕山之巅,瞪着一只亮闪闪的眼——郭守敬望远镜(LAMOST),3月底,其获得的首批220万条巡天光谱数据正式向世界发布。  LAMOST是光谱加工厂,每个观测夜经“流水线”生产出万余条天体

LAMOST发现一个“星系果蔬园”

从左到右依次是绿豌豆星系、蓝莓星系和紫葡萄星系。(图片来源:SDSS)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相关单位的研究团队在LAMOST(郭守敬望远镜)海量光谱中,发现了一个“星系果蔬园”,包括大量绿豌豆星系、蓝莓星系及紫葡萄星系等。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这里的绿色豌豆星系起源于公众科

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世界发布

图为郭守敬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取得的首批巡天光谱数据从19日起正式对全世界发布,数据包括 220万光谱,高质量恒星光谱172万条,超过目前国际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http://dr1.lamost.org/)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宇宙浩瀚,人类

银河系晕星化学和运动学-LAMOST数据给你答案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帅和导师杜翠花利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观测数据,选取了4680颗巨星样本,对银河系晕星的化学元素丰度和运动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左图是LAMOST巨星样本的空间分布,右图是在距离银盘5到15 kpc的范围内样本星的金属丰度分布  作为一个

LAMOST发布光谱数据突破两千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515.shtm2023年3月3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了LAMOST DR10(v1.0版本)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光谱总数2229万余条,是目前国际上其它巡天望远镜发布光

国家天文台在银河系星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领导的研究团队依托我国大科学装置的LAMOST银河系光谱巡天数据,在运动学和化学空间发现了银河系并合形成的新证据。他们在运动学空间发现了7个源自银河系并合过程的新星流,占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一半。在化学空间,他们发现了33颗丰度不同于普通恒星的所谓“低α丰度恒星

更圆的“洋葱”——银河系恒星晕演化之路

日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吴文博、研究员赵刚和薛香香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光谱数据,揭示了约110亿年前银河系经历的GSE(Gaia-Sausage-Enceladus)主并合事件对银河系恒星晕整体结构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学报》(Astronomical

中国LAMOST发现了目前银河系中自转最快恒星

  中新网北京4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李广伟副研究员近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数据,最新发现一颗目前银河系自转速度最快的恒星,并将其正式命名编号为LAMOST J040643.69+542347.8。 

科学家用LAMOST数据发现超3000颗多星

  银河系中约有一半的恒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双星对于研究恒星乃至银河系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传统上,发现双星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掩食法”,但这一方法难以观测到不发生“掩食”的双星。光谱观测则是发现它们的有效方法。  近日,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春乾、研究员施建荣、“星云计划”研究员闫宏亮等研究者利用L

郭守敬望远镜背后的故事-星空下的守望者

河北兴隆,一个宁静的小县城。县城境内,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组巨大的白色建筑静静伫立。在那雄伟的建筑里,藏着一双仰望星空的明眸——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其管理和运行的LAMOST已经圆满完成了一期光谱巡天观测。 1997

95%是最新发现!迄今最大时域多星光谱星表发布

  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中分辨率光谱数据,来自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3133颗光谱双星以及132颗光谱三星,并精确测量了它们的视向速度,其中95%为最新发现的多星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  “这是迄今最大的具有时域光谱信息的多星星表,

银河系厚盘中被预言的“异类”现身

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研究团组邢千帆博士与赵刚研究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数据,在银河系厚盘中确认了吸积成分的存在,为富气体并合模型描述的厚盘形成机制提供了观测上的支持。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厚盘的形成是个谜 夏季晴朗的夜晚,

研究人员提出搜寻仙女星系星团的新方法

  《中国科学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一支天文领域的联合研究团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构建了搜寻仙女星系(M31)星团的新方法,这是天文学家继哈勃望远镜后利用LAMOST等地面望远镜批量搜寻仙女星系星团盘中年轻星团的突破性工作。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学》。 

LAMOST-DR6数据集正式发布

  201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LAMOST第六年光谱观测任务圆满结束。经过9个月的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2019年3月27日,包含先导巡天及前六年正式巡天的LAMOST DR6数据集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  2017年6月,L

基于LAMOST在银盘边缘增厚起源进展

  近日,由河北师范大学崔文元教授和研究生于扬、法国巴黎天文台王海峰博士、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LAMOST 早型OB恒星和晚型K型巨星,细致描绘了银河系内年轻恒星盘边缘增厚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与气体盘的空间结构做了比对。他们发现年轻恒星盘边缘增厚的强度和年老恒星盘边缘增厚的强度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测

研究发现银河系质量比测定的结果“瘦”一半

近年来,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海量光谱以及欧空局盖亚(Gaia)卫星的高精度自行数据,一支国际研究团队精确测量出银河系的质量约为5500亿倍太阳质量。该结果相比国际其它团队测量的平均值(约1万亿倍太阳质量)缩小了近一半,精度提高了近一倍。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发现一颗“看不见”的天体

黑洞神秘诡谲,人类对其知之甚少。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单素素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LAMOST(郭守敬望远镜)时域巡天数据开展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搜寻计划,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单线光谱双星系统LTD064402+245919。该双星系统由一颗亚巨星和一颗“

发现可能包含中子星的双星系统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袁海龙、副研究员王松等人发现了一个包含致密天体的双星系统。该系统由一个质量约1.7倍太阳质量、半径约1.7个太阳半径的晚A型主序恒星和一个可能为中子星的致密伴星组成。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 根据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大质量恒星演化的最终结果将

我国科学家证实银河系反银心子结构起源于银盘

  这一发现终结了星波荡漾银河的又一争论。  5月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来自该台与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盖亚”卫星(Gaia)数据,对位于银河系反银心的麒麟座星环、三角座—仙女座星流和A13等子结构的起源开展研究,发现银河系反银心子结构并不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测量出银河系旋转速度与质量

   近日,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与星系演化研究团组博士后依明阿吉与该台研究员赵刚合作,首次利用我国LAMOST望远镜释放的第四次巡天数据与美国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释放的第八次巡天数据中的天琴座RR变星,测量出银河系旋转速度与银河系质量,该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  这项研究

银河系的“体重”,我国科学家精确“称重”

银河系的最新“体重”来了!20日,记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基于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美国APOGEE巡天的观测数据,我国天文学家精确测量了距离银河系中心1.6万光年至8.1万光年范围内的恒星运动速度,并估算出银河系的“体重”约为8050亿个太阳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学

约为8050亿个太阳质量!我国天文学家为银河系精确“称重”

  银河系的最新“体重”来了!4月20日,记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基于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美国APOGEE巡天的观测数据,我国天文学家精确测量了距离银河系中心1.6万光年至8.1万光年范围内的恒星运动速度,并估算出银河系的“体重”约为8050亿个太阳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

我国新发现挑战“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科研团队发现天体物理学中颇为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

LAMOST望远镜巡天已获光谱150万条

  “LAMOST望远镜从去年9月开始正式巡天,到目前已观测到光谱150多万条。”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崔向群代表今天(3月1日)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了国家大科学装置——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最新进展。  我国投资3亿元建成的L

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

参透银河系前世今生

来自盖亚的数据将带领人们进一步探索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图片来源:ESA/Gaia/DPAC  去年4月,天文学家迎来了一场“双十一”。来自欧洲空间局(ESA)盖亚项目组的第二批天文卫星数据正式发布,包括了数十亿颗恒星的精确距离、位置和亮度。可谓有史以来最全面、最详细的数据“礼包”。数据发布后,下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