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季铵哌嗪如何实现荧光超分辨率成像?

近年来,先进的荧光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成像技术的治疗进化相比,具有足够亮度和光稳定性的染料的发展仍然缓慢,如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其分辨率超过了衍射极限。但是荧光团亮度不足成为了超分辨显微镜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也对体内细胞动力学研究构成了重要的限制。比如罗丹明染料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在光激发下形成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许多罗丹明染料出现亚于最佳亮度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合理的分子设计策略的基础上开发出明亮、耐光的染料。大连理工大学肖义、杨伟课题组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刘晓刚课题组开发了出一类具有优异量子产率(Φ= 0.93) 和优越的亮度(ε × Φ = 8.1 × 104 L·mol−1·cm−1)的季铵哌嗪取代罗丹明,防止TICT利用电子诱导效应,还成功地将这些罗丹明用于细胞微管、活细胞细胞膜和溶酶体固定后的超分辨率成像。最后,证明了这种策略可以推广到其他种类的荧光团,从而大大提高了量子产量。......阅读全文

JACS:季铵哌嗪取代罗丹明具有亮度增强的超分辨率成像

  近年来,先进的荧光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成像技术的治疗进化相比,具有足够亮度和光稳定性的染料的发展仍然缓慢,如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其分辨率超过了衍射极限。但是荧光团亮度不足成为了超分辨显微镜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也对体内细胞动力学研究构成了重要的限制。比如罗丹明染料被广泛应用,但

季铵哌嗪如何实现荧光超分辨率成像?

  近年来,先进的荧光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成像技术的治疗进化相比,具有足够亮度和光稳定性的染料的发展仍然缓慢,如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其分辨率超过了衍射极限。但是荧光团亮度不足成为了超分辨显微镜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也对体内细胞动力学研究构成了重要的限制。比如罗丹明染料被广泛应用,但

郭寅龙:季铵衍生化技术在质谱分析上的应用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0年9月14-18日,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分析测试百科网和中国质谱学会网承办的2020年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2020 CMSS)正式召开。16日,会议以元素分析与金属组学、离子化及成像技术为主题,邀请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吕弋、东北大学教授

关于氧哌嗪青霉素的基本介绍

  氧哌嗪青霉素为第三代半合成青霉素具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略低于氨苄西林,但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肺炎杆菌等的作用明显地较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及磺苄西林为强。对厌氧菌、肠球菌和部分沙雷菌也有效。对金葡菌一般有效,但对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则完全无效。

简述氧哌嗪青霉素的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第三代半合成青霉素具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略低于氨苄西林,但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肺炎杆菌等的作用明显地较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及磺苄西林为强。对厌氧菌、肠球菌和部分沙雷菌也有效。对金葡菌一般有效,但对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则完全无效。  临床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及其他敏感的革兰氏阴

四乙基罗丹明标记抗体﹠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标记抗体

四乙基罗丹明标记抗体﹠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标记抗体 四乙基罗丹明标记抗体:称取1g RB200及2g PCL5放在乳钵中于通风橱中研磨5min;2.加入10ml无水丙酮,不断搅拌,5min后过滤,用滤液进行标记抗体。剩余部分吸附在滤纸上,于4℃干燥保存; 3.量取一定量的浓度为20mg/ml

四乙基罗丹明标记抗体﹠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标记抗体

四乙基罗丹明标记抗体: 1. 称取1g RB200及2g PCL5放在乳钵中于通风橱中研磨5min; 2. 加入10ml无水丙酮,不断搅拌,5min后过滤,用滤液进行标记抗体。剩余部分吸附在滤纸上,于4℃干燥保存; 3. 量取一定量的浓度为20mg/ml的抗体,按1:1:1的比例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生

甲酸铵和乙酸铵的区别

作为缓冲液,必须考虑的是离子强度、pH和缓冲能力。比如一般调酸性缓冲液(质谱分析化合物正离子模式多,且反相色谱多用酸性流动相),为甲酸溶液、乙酸溶液、甲酸铵-甲酸溶液、乙酸铵-乙酸溶液,虽然文献中常可见使用甲酸或乙酸作为缓冲液,但是由于其离子强度与pH呈正相关,所以在确定的pH值条件下无法进行离子强

JACS:揭开细菌的“致命要害”

  耐药菌正迅速成为21世纪的一个大问题。现在,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细菌一个以前未知的弱点——一个“致命弱点”。他们的这一发现——细菌能量代谢的一个关键步骤,可能是开发一种全新形式抗生素的第一步。  哥本哈根大学化学系和纳米科学中心副教授Nikos hatzakis,连同英国利兹大学的副

JACS:“量子点”助力RNA干扰技术

15年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阻碍基因表达路径的方法——RNA干扰(简称RNAi)。这项荣膺2006年诺贝尔奖的发现承载着医学科学的迫切希望,它可以通过沉默基因来阻碍特定蛋白制造,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不过到目前为止,RNA干扰技术很难在活体细胞中取得应用。 图片说明:由不同尺寸的相同物质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