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上青藏科考新征程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多年来,中国人对珠峰的攀登和探索从未止步。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可贵的是精神。”利用临时党组织开展实地党建活动,促进综合科考活动实现重大突破进展,是珠峰科考的优良传统。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任务实施开始,科考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公室、科考队队长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的指导下,专门组织成立了珠峰科考临时党支部,来自20多家参与单位的40多名党员同志光荣地加入临时党组织。 2022年4月至5月开展的珠峰科考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整个珠峰科考期间,临时党支部坚持“内场外场结合”“高原平原结合”“党建科研结合”的工作三原则,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多次深入开展了党组织活动。攀登了7028米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深夜在大本营准备登顶任务时,旁听了支部一线党员的交流发言。深受鼓舞的他萌发了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并在现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阅读全文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近日到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与阿里站科研人员座谈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长赵华标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改进模型减小青藏高原蒸发预估误差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286.shtml   蒸散发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中碳循环和水热循环的关键过程,深刻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和及亚洲季风系统演变。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浅层土壤水状况反映了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

青藏高原所基于遥感地温得到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

  气温递减率是高山地区最常用的气温插值参数。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变化,但稀疏分布的气象站点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度递减率参数。虽然利用遥感地表温度估算气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无研究定量评价利用遥感地温数据估算气温递减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致敬青藏科考-致敬不懈攀登

  五四青年节这天,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屋脊传来捷报:一群年轻的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巅峰使命”。自此,已经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科研的标尺上划出崭新刻度。  2017年是此次青藏科考初始之年。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跟随科考队挺进羌塘无人区。我有幸采访、见证了科考的起步、记录

遇见科学,遇见青藏高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40.shtm走进找不到北的古地磁小屋、破解青藏高原“岩石密码”、穿越跨越百万年的化石长廊......5月14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公众科学开放日在北京、拉萨和青藏高原所

迈上青藏科考新征程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多年来,中国人对珠峰的攀登和探索从未止步。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可贵的是精神。”利用临时党组织开展实地党建活动,促进综合科考活动实现重大突破进展,是珠峰科考的优良传统。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任务实施开始,科考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

青藏高原所发现森林更新可以记录青藏高原冰川变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亚洲多条大河(雅鲁藏布江、长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处偏远、难以到达,高原地区的冰川观测资料不仅少,而且时间也很短。数据匮乏限制了人们对长时间尺度上(几十-几百年)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  在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物候变化研究中获新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通讯论文No evidence of continuously advanced 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论文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温度对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响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目标,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世纪80和90年代加剧变暖导致高原返青期提前达15-18天,约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继续快速升温,区域平均返青期却并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较早研究推测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减少引起水分不足,导致返青期

青藏高原所揭示种间关系调控青藏高原树线的上升速率

  树线作为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或纬度北界,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敏感生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树线上树木的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学者们以此为基础提出生长受限假说来解释树线形成机制。基于生长受限假说,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0年来约5

守护青藏高原这片“净土”

  新春佳节,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仪器设备与实验试剂之间,副研究员董慧科正小心翼翼地在一堆沙石碎粒里寻找一些东西,连眼都不敢眨。  “我在找青藏高原上粒径范围为10微米到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趁着喘息的空当,董慧科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课堂”

  “野外科考规范,首先要准确记录科考(采样)点名称、经纬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对地层进行初步研判时,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样品,尝尝粗细、咸淡和是否沾舌头”“可以把冰川划分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盖四种类型”……  连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持续在“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所等发现南亚大气污染物传入青藏高原的新证据

  青藏高原周边广泛分布着大气污染严重区域,这些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进入高原,与冰冻圈联系在一起,将对气候和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丛志远与合作者对该传输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Atmospheric Chemi

青藏联网电力“天路”与环保同行

  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即将运行满一年。这条被誉为电力“天路”的输电工程因沿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保护问题始终紧随“天路”而行。   “从环境效益来看,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在这一年已累计为西藏自治区输送电量6亿千瓦时”,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应云强调,这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

走出青藏——破解剑齿虎群居行为起源之谜

  剑齿虎是已灭绝哺乳动物中的代表物种。最有名的剑齿虎是生活在第四纪的刃齿虎和锯齿虎,二者都有群居习性,但这种行为到底何时演化形成的,却始终是个谜。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团队与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以及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等机

青藏高原降雪模拟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气候模拟普遍存在湿偏差。尽管复杂地形的动力过程和物理过程表达不足被认为是模拟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相关研究进展甚少。其难点在于青藏高原周边地形极其复杂,引起地表湍流拖曳的地形起伏尺度小于当前的模拟网格尺度,即其影响表现为模式中的次网格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极观测与大数

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树木生长

  3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态系格局与过程团队梁尔源研究员等在《自然—生态与演化》期刊上发表最新成果,通过分析3451个树木年轮年表和1948-2014年间日气候数据,评估了生长季提前对北半球非热带地区树木生长的影响。综合空间格局与区域气候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生长季提前促进冷湿地区树木生长,

走出青藏——破解剑齿虎群居行为起源之谜

剑齿虎是已灭绝哺乳动物中的代表物种。最有名的剑齿虎是生活在第四纪的刃齿虎和锯齿虎,二者都有群居习性,但这种行为到底何时演化形成的,却始终是个谜。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团队与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以及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等机构合作,

83.2米!青藏科考发现迄今中国最高树木

  近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专题的中科院植物所团队在西藏察隅县考察时,发现了成片高大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经无人机吊绳多次测量,其林冠高度达70米,最高的一株高度83.2米、胸径207厘米,刷新了曾报道的贡山的秃杉(72米)、墨脱的不丹松(76.8米)和台湾的秃杉的

青藏高原万亩植绿计划启动

  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力士・绿哈达行动――一人一元一平米 青藏高原万亩植绿计划”在京启动。活动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藏生态环境保护,并通过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公众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青藏高原万亩植绿行动中来,共同建设美丽西藏、美丽中国。  据介绍,该项目先期投入200万

青藏高原野生鱼类汞富集显著

  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开展了青藏高原野生鱼类汞含量调查研究,发现在高原水体汞含量非常低的背景下,野生鱼体的汞含量相对较高,具有显著的富集作用。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相对高汞污染环境中鱼体汞含量相对较低的结果形成鲜明对照。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  汞是一种可在

青藏高原冰川缩水严重后退200米

  30年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严重“缩水”。昨天,以“地球之极,挑战极限”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在讲坛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温度变化的关键地区,伴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区域的冰川外围往高海拔方向退缩

研究破译青藏高原人群遗传密码

  青藏高原古代人群之间有着怎样的遗传联系?古人群对现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作出了怎样的基因贡献?为了找到答案,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对距今5200年以来青藏高原人群线粒体基因组展开研究。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据介绍,研究人员把67例古代青藏高原人群线粒体

首届中国青藏高原昆虫论坛成功举办

  近日,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主办,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和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承办的首届青藏高原昆虫论坛在拉萨举办,共24个省市自治区,46家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140多位学者参加论坛。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赤来旺杰厅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赤来旺杰厅长希望本届论坛能够充分

我国将再启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时隔40多年,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将于6月中旬开始,这次综合科考为期5—10年,旨在掌握青藏高原数十年的生态变化。  据介绍,首期将对长江和西藏最大湖色林错源头区内最核心的格拉丹东区域冰川及相关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观测研究。与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不同,此次科考将运用无人

青藏高原草地为何返青提前、枯黄推迟?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来出现返青提前、枯黄推迟的现象颇受关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罗天祥研究员等最新完成的一项监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

青藏高原水储量变化知多少

   青藏高原是全球山地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布特拉河、恒河及印度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东亚、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等区域的居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提供丰富水资源,因此,被誉为“亚洲水塔”。同时,青藏高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保护屏

北极海冰减少-青藏高原将受“污染”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丛志远研究员与合作者研究发现,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气溶胶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输送,为理解青藏高原污染物跨境传输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与北极是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受大气环流影响,青藏高原周边南亚、中亚排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