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Nature子刊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绘制出了白鱀豚 (baiji)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由此揭示出了白鱀豚的低遗传变异性,提供了关于水生生活适应的一些新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10月2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杨光(Guang Yang)和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 Wang)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杨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分子进化生物学与分子生态学、濒危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等研究。 白鱀豚又称白鳍豚,长江豚,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被昵称为“长江女神”、“水中熊猫”。 白鱀豚是最出名的水产资源保护物种之一。不幸的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极端人为压力,造成了这一物种灾难性的种群崩溃。尽管人们在保护白鱀豚方面付诸了极大的努力,2006年底开展的一......阅读全文

白鱀豚“淇淇”借助3D打印技术“复活”

  世界上最后的白鱀豚“淇淇”于2002年自然死亡,5年后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近日,运用3D打印技术复原的“淇淇”标本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展出,以此纪念“淇淇”伟大的一生,并希望唤起公众对珍稀水生生物及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据介绍,白鱀豚“淇淇”于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

我国科研机构联合破译白公式豚全基因组图谱

  南京师范大学、华大基因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了白鱀豚全基因组图谱,为解析白鱀豚独特的生活习性及进化历程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同时也为哺乳动物尤其是鲸类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源。最新研究成果今天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   科研人员对一只雄性白鱀豚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构建了高质量基因组

南京师范大学Nature子刊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绘制出了白鱀豚 (baiji)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由此揭示出了白鱀豚的低遗传变异性,提供了关于水生生活适应的一些新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10月2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南京师范大学

The-Scientist:最热门基因组研究

  The Scientist杂志是由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现为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于1986年创办的一份双周刊报纸,后又转变为一本每月出版的杂志,同时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线新闻。主要刊登生命科学相关信息,并帮助科学家分析研究的,以协助决策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

专家: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状况仍未改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72.shtm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结果: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3月1日,作为长江江豚科考技

朱作言院士:扩大保护区-留住江豚微笑

  又一头江豚死亡。3月8日,它在鄱阳湖口江西九江钢厂第四码头附近被发现。   作为在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工作了近50年的研究人员,朱作言呼吁,作为长江最后的豚类,江豚不能再走白鱀豚的老路。在不放弃就地保护的同时,大力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并扩大其保护规模,是目前拯救该物种最紧迫的任务和最

长江江豚科考:首批发现的江豚群中有“小朋友”

2022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已进入第二天。科考队在宜昌葛洲坝附近江面,发现了此次考察的首批江豚群。 20日中午,中国渔政020科考船行驶至宜昌葛洲坝附近江面。观察员在船体左侧发现了江豚的身影,多头江豚争相露出水面,其中还出现了小江豚。2022长江江豚科考队观察员 张新桥:十头江豚里面是有三头幼

鄱阳湖“退渔观豚”项目在江西湖口启动

  为减少过渡捕捞对江豚生存的威胁,向公众传播江豚保护知识,在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支持下,7月16日,由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办,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湖口分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WBC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协办的2012年鄱阳湖“退渔观豚”项目启动仪式在江

小程序上认养江豚,让“微笑萌宠”离生活更近

近日,第三届“全民爱豚月”启动仪式暨“数字江豚”成果展在武汉举行。“全民爱豚月”由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于2021年6月联合发起,以每年野外长江江豚繁殖活动最为活跃的6月为期,保护长江江豚,传播长江生态文化。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数字赋能 全民爱豚”。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特有的珍稀水生动物

为世界鲸类动物保护提供启示-长江江豚保护获三大进展

  “我国是世界首个对鲸类动物开展迁地保护的国家。”11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及启示国际研讨会上,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表示:目前,国内长江江豚保护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养研究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为世界鲸类动物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专家呼吁长江非旗舰濒危水生生物研究和保护

  3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和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西南渔业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联合在Science杂志发表评述文章,文章肯定了中国政府采取十年禁渔制度将会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积极的帮助,日益增长的公众环保参与将进一步促进相关保护的效果。与此同

长江江豚产下幼豚照片入选“新华社年度照片”

江豚妈妈“福久”和小江豚“F9C22”在水中游动。(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1月11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新华社湖北分社获悉,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新闻照片《长江江豚“福久”产下幼豚》入选“2022年新华社年度照片”。该照片拍摄地点位于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 据悉,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记者手记:江豚保护,莫把开头当过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73.shtm春风又绿江南岸,山清水秀豚归来。江豚数量历史性止跌回升,折射的是长江大保护带来的生态提升,是发展观认识上的深刻变革。 江豚归来。武汉市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供图只注重发展,不注重环境

江豚拯救迫在眉睫:不是保护,而是保种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40头,比2006年下降过半;   长江干流江豚种群年下降速率为13.73%,而6年前专家的预测是6.4%;   长江整体和各江段的年下降速率均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   3月28日,中科院水生所发布了《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的渔

长江干流发现99对母子江豚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考察的成果,我国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誉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增长了20%多,首次实现了历史性增长。  在此次科考中,让科考队员感到振奋的是,在长江干流,他们发现了99对母子豚,数量显著高于往年。在考察

长江干流发现99对母子江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23.shtm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考察的成果,我国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誉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增长了20%多,首次实现

中国首例长江江豚放归,微笑天使回家路牵动人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11.shtm《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4月25日湖北长江新螺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新螺保护区”)顺利实施长江江豚野化放归,2头经过2年野化训练的长江江豚穿着“保护背

《科学》:基因调节驱动进化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8月10日的《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显示,他们通过采用新方法分析基因启动子序列变异,而且对基因调节推动进化分歧有了新的了解。 之前完成的基因组测序工作显示,人类和黑猩猩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有99%是相同的。目前生物学家面临的挑战是解释导致人和猩猩之间明显差异的原因。通常认为,如果

共筑生态屏障,彻底实现“长江大保护”

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一年来,在长江中游的宜昌、武汉,下游的南京等多地,市民目击到的长江江豚身影越来越多。镜头中“微笑”的江豚不会知道,它们能畅游长江,是因为“长江大保护”为其筑起了生态屏障。  “咔嚓”“咔嚓”……一阵紧密的快门声之后,60岁的江苏省南京市市民武家敏

基因组的进化特征

基因组不仅仅是生物体基因的总和,基因组还含有其它可以考虑特定基因及其产物的特征。复制在基因组的塑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复制的范围包括短串联重复序列的延伸、基因簇的复制、整个染色体甚至整个基因组的复制。这种复制可能是创造遗传新性状的基础。

基因测序技术进化史

  DNA上承载了关于我们的太多信息:发展史、祖先、特征、疾病易感性、甚至性格和命运。因此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将DNA看得一清二楚。解码人类基因组的第一次郑重尝试是始于1990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尽管合作和艰苦工作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一系列工程上的突破推动了这个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收集并核对数据。

什么是基因组进化?

基因组不仅仅是生物体基因的总和,基因组还含有其它可以考虑特定基因及其产物的特征。复制在基因组的塑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复制的范围包括短串联重复序列的延伸、基因簇的复制、整个染色体甚至整个基因组的复制。这种复制可能是创造遗传新性状的基础。

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有何新发现?专家解读

江豚是长江标志性的物种,尤其是在2007年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就成了长江唯一的鲸豚类动物。2006年、2012年、2017年3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江豚种群的数量在不断下降,保护的紧迫性前所未有。前不久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江面考察阶段已经全部结束,结果怎样?江西长江江豚保护中心的

顶级物种濒临灭绝对长江意味什么

  近期,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全流域不足千头,其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   自从2007年长江白豚消失以来,白鲟、鲥鱼等长江珍稀鱼类也多年未被发现。   科学家表示,顶级物种的锐减甚至消失,是长江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一个缩影,俗话说“

感受科学之美-体验别样“荆”彩

2022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举办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全国各地同期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有的省省委书记、省长带队看望慰问科技工作者,把党的关怀送到科技工作者心坎上;有的省表彰奖励科技人才,引领科技人才勇

最新模型定义蛇毒进化-剧毒蛋白质进化于无毒基因

  据科学日报报道,目前描绘蛇或者蜥蜴嘴巴内部主要基因的科技改变了科学家们将动物定义为有毒的方式。如果口腔腺体能够表达与“毒素”相关的20个基因家族中的一些基因,那么这个物种就被定义为有毒。然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一项最新研究挑战了这一定义,这些研究还建立了一个描述蛇毒是如何产生的新模型。

甜蜜基因的进化“殊途同归”

   吃瓜总是让人愉悦,因为它们的甜美味道。作为世界上非常受欢迎的水果作物,甜瓜和西瓜来自于葫芦科。  近日,《自然—遗传学》发表的两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国内外优势单位协作完成的瓜类作物基因组研究成果显示,甜瓜和西瓜经历不同的驯化过程,同样完成了令人着迷的“甜蜜基因”的进化,可谓“

甜蜜基因的进化“殊途同归”

  吃瓜总是让人愉悦,因为它们的甜美味道。作为世界上非常受欢迎的水果作物,甜瓜和西瓜来自于葫芦科。  近日,《自然—遗传学》发表的两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国内外优势单位协作完成的瓜类作物基因组研究成果显示,甜瓜和西瓜经历不同的驯化过程,同样完成了令人着迷的“甜蜜基因”的进化,可谓“殊

基因调控程序在进化中被循环利用

  长久以来,科学家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在进化过程中,控制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程序是一次性“创生”多次利用,还是在不同物种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新程序?据《每日科学》4月17日报道,最近,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个联合小组通过对一种关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研究发现,调控生物中胚层发育的基因程序一直是

可解释人类进化的关键基因现身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7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以前被认为在不同生物体中具有相似作用的20多种基因,实际上对人类有独特作用,这些基因属于C2H2锌指转录因子,该发现有助于解释人类是如何存在以及进化的。  这些基因编码名为“转录因子”(TF,控制基因活性)的蛋白质。TF识别名为“基序”(mo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