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呼吁加快洞穴保护相关立法

可爱的绒花晶莹剔透 形态奇妙的石花 近日,一个被专家称为“世界级地质历史遗迹”的岩溶洞穴被发现。 该溶洞位于渝怀铁路复线修建工程——铜仁九龙洞温泉段,是修建隧道时挖穿后被发现的。据报道,该工程已实施1年多,隧道已经铺设到三分之一的位置。 消息一出,众多洞穴探险爱好者和科学家再度呼吁加快洞穴保护相关立法。 一个意外发现的罕见石花洞 该溶洞的发现是一个意外。 昵称为“cium”的洞穴探险爱好者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在前往位于江口县的一个洞穴考察途中,路经了渝怀铁路复线九龙洞温泉段,从一名施工工人口中得知,不远处隧道里就有一个溶洞,存在很多天然钟乳石。于是,他临时决定先去隧道“看洞”。 初入洞内,“cium”目之所及“一片冰雪世界”,满眼晶莹剔透、各种形态奇妙的石花,大片保存完整的成絮块状的石花晶体附着在壁上,“大概有10余种,一些石花类型独一无二,还没有名字,有些只在洞穴书籍上见过”。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教......阅读全文

科学家呼吁加快洞穴保护相关立法

可爱的绒花晶莹剔透 形态奇妙的石花  近日,一个被专家称为“世界级地质历史遗迹”的岩溶洞穴被发现。  该溶洞位于渝怀铁路复线修建工程——铜仁九龙洞温泉段,是修建隧道时挖穿后被发现的。据报道,该工程已实施1年多,隧道已经铺设到三分之一的位置。  消息一出,众多洞穴探险爱好者和科学家再度呼吁加快洞穴保护

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亟须得到保护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南京林业大学获悉,该校生物与环境学院段一凡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的文章,呼吁重视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国拥有非常辽阔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些喀斯特地貌孕育着大量的特有物种,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

南非洞穴出土迄今最古老画作

  据英国《自然》杂志和《独立报》网站9月12日报道,一个国际考古学家团队最近在南非挖掘出一块石头,其上绘制的一幅红色交叉“井”字图案,极可能是人类迄今已知的最早画作。  这幅用赭石在一块打磨光滑的硅质岩石片上刮擦出的抽象画由9条线组成,已在开普敦以东的布隆伯斯洞穴(Blombos Cave)静静度

微型洞穴揭示最早复杂动物进化

  一组微小洞穴或许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复杂动物如何进化以及在全球扩散。  发生在约5.41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标志着可辨认的动物突然出现并且开始在化石中留下关于其存在的明显证据。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分子证据表明,包括海绵在内的最早的简单动物至少在6.35亿年前开始进化。拥有一个脑袋以及身体分为

罗维均:致力喀斯特洞穴研究

  科学研究要注重国际前沿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地气交换对于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在王世杰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又“大手笔”地对喀斯特地区大气、土壤和洞穴碳循环进行自动监测和采样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奇的初步成果。  在中国西南的广大领域,

洞穴救援,科学家怎么说?

经过三天持续三轮的营救工作,7月10日晚,泰国清莱被困洞穴的12名少年足球队员以及一名球队教练,全部成功获救。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伟海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这次泰国13名人员被困的主要原因是洞穴中突如其来的洪水,虽然专家可以通过科研调查数据判断洞穴具体情况,但一般探险

澳洲洞穴发现奇异生物:酷似“外星史莱姆”

电镜扫描显示“外星史莱姆”怪异生物的结构,放大图像中为该生物细胞聚集特征,以及单纤维个体的分布情况   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麦格理大学研究人员萨沙·特图等正在探索这个酷似外星生物的生态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在本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地下洞穴系统中存在不寻常的生物

探秘婆罗洲巨型洞穴网-发现远古细菌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30多年前,科学家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沙捞越姆鲁山国家公园地下发现了一个天然洞穴网络。今年5月,一个英国探险小组对沙捞越姆鲁山洞穴系统进行了新的研究和考察,继续绘制这个蜿蜒曲折的地下网络的结构图。根据他们公布的最新照片,这个洞穴系统确

丹尼索瓦洞穴发现古人类骨骼

  上个月,科学家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的一块小骨头碎片引起了巨大轰动。科学家认为,这个被他们称为“丹尼”的家伙属于一个古老的混血人种,即有一个尼安德特人的母亲和一个丹尼索瓦人的父亲。  如今,发现丹尼遗骸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同一个洞穴中发现了另外4个原始人类的骨骼。  这些发现是通过梳理

老挝洞穴化石提示人类迁徙地图有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856.shtm

洞穴鱼形成胰岛素抗性防止饥饿

  近日,《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墨西哥丽脂鲤通过存储脂肪,演化形成胰岛素抗性和血糖稳态失调,已经适应了极端的食物匮乏环境。这些发现反映了为适应特殊环境挑战,墨西哥丽脂鲤在生理上产生的极端演化。  由于缺乏光合植物和藻类,穴居动物必须长期忍受营养匮乏的情况。墨西哥丽脂鲤可分为河居(地表水体)

《地球物理通讯》:火星上发现疑似洞穴“7姐妹”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9月21日说,航天器在火星表面一座火山斜坡上发现疑似7个洞穴的证据。 美国“奥德赛”号探测器发回了相关图像,上面显示7个黑暗的、圆形的孔,好像是火星地表以下空间的入口。 此次发现刊登在美国《地球物理通讯》上。研究人员将这7个孔昵称为“7姐妹”。美国地质勘探局太空地质学

一洞一新种:救救喀斯特洞穴生物

  拥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山水闻名于天下。当人们游览那些天然喀斯特洞穴时,可曾想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中,竟然也拥有着丰富、多样而独特的生物群落。  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  近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题为“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的评述文章,呼吁重视喀斯特洞穴的

墨西哥洞穴盲眼鱼启发治疗糖尿病新思路

   连续数月,生活在墨西哥黑暗洞穴中的一种鱼都没有食物。在更长的时间里——千年来,它们甚至没有光,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眼睛退化,失去了皮肤色素。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奇怪的生物还有一种怪癖。为了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它们进化出了将营养转化为能量的极端方式。这些特征形成了诸如血糖大幅波动的状况

月球发现直径65米垂直洞穴-疑直通地下隧道

科学家近日首次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个直径65米的垂直洞穴,可能直通巨大的地下熔岩隧道。   北京时间10月26日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近日首次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个直径65米的垂直洞穴,可能直通巨大的地下隧道。这一发现证实月球表面以下或存在着熔岩隧道,而这种隧道可以对未来移民月球的人类进行保护,

中国洞穴鱼类金线鲃全基因组成功解译

  2016年1月4日,BMC Biology 在线发表了该杂志新年开篇的第一篇论文——来自中国的洞穴鱼类金线鲃全基因组研究。该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团队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教授石琼团队合作完成。  洞穴生物是地球上最为神秘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长期生活于黑暗无光的洞穴深处,由

昆明动物所在Science上发表干旱对洞穴生物影响的文章

  在4月19日的Science杂志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研究团队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 Tony Whitten博士一起,发表了题为Drought and China’s cave species的Letter文章,指出

Cell-Stem-Cell:藏在“盗贼洞穴”中的癌症干细胞贼王

  在许多的癌症类型中,肥胖患者比身材苗条的患者结局要差。现在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发表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假说来解释其原因:研究人员发现白血病干细胞“躲藏”在脂肪组织中,当遭遇化疗挑战时甚至以支持它们生存的一些方式转变了这一组织。似乎白血病不

科学家揭示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规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80.shtm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规律,并解析了影响地表生物迁入洞穴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洞穴内

美国洞穴学会授予袁道先院士荣誉会员奖颁奖词

2005 年7月8日,美国洞穴学会(US National Speleological Society)在Huntsville市授予袁道先院士荣誉会员奖,该奖只授予那些用毕生精力为洞穴和岩溶科学作出贡献的学者。 以下是克里斯·格罗夫斯博士所致颁奖词的节选。 很荣幸由我来宣布:来自中国桂

动物所等关于洞穴金线鲃眼睛转录组进化研究获进展

  洞穴鱼类在黑暗条件下长期生存,演化出许多独特的适应性特征,如眼睛和色素缺失。近年来,科学家利用洞穴鱼类墨西哥丽脂鲤(Astyanax mexicanus)作为模式物种,开展了大量的针对洞穴动物特征进化发育的实验研究。相对于地表生活的丽脂鲤,洞穴丽脂鲤的Shh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其他成员在胚胎发育

墨西哥海底洞穴现一万年前美洲最古老人类尸骸

 “小洞青年”残骸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沿岸的海底洞穴中发现了美洲大陆最古老的人体骨骼之一,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科学家判断这具男性尸骸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这将对古人类最早移民到美洲的时间判定提供新的线索。海底洞穴惊现古人类尸骸  

科学家发现三个“灭绝”两栖动物物种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保护国际”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两栖动物专家小组今年8月10日联合实施了一个研究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颇具科研价值的两栖动物物种。而根据他们公布的首批研究成果,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努力中,他们已经发现了三个原以为已经灭绝的两栖动物物种。1

潘多拉的盒子?夏威夷熔岩洞穴中发现数千种未知细菌

熔岩洞、熔岩管和地热喷口中发现了比科学家预期更高的细菌多样性。今天(2022年7月21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报道了这些发现。这项研究调查了这些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说明了过去火星和早期地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令人惊讶的是,研究结

研究发现城市正成为穴兔理想栖息地

  穴兔在农村地区一直处于衰退状态,但在城市里却日渐繁盛。不过,城市生活也给它们带来了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城市里的兔子不再一起挤到复杂的洞穴中,而是在更小的洞穴中过着相对独居的生活。  来自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Madlen Ziege及其同事研究了法兰克福市内及周边多个穴兔种群的洞穴结构。这些穴兔被分成

利用洞穴石笋揭示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季风气候变化

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  洞穴石笋沉积由于能够通过不平衡铀系测年方法精确定年,目前已经成为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陆相自然环境记录。我国东部季风的石笋记录表明,亚洲夏季风直接响应于北半球太阳辐射的变化,东亚季风与北半球太阳辐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位差。然而,东亚季风区

成都生物所在越南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中获进展

   受人类活动和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物种多样性持续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更有不少物种在人类认识它们之前就已灭绝。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对大量未知植物种类在灭绝前发现它们并加以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西南至东南亚部分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石灰岩山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植物提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

   8月14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志升团队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两个喜好洞穴生活的类球蛛科小类球蛛属新物种,分别命名为巫溪小类球蛛和阴条岭小类球蛛。  据介绍,类球蛛科是一类生活在落叶层、石下和喀斯特溶洞等生境中的蜘蛛,尤其是喀斯特溶洞中的种类最为丰富,它

“系列化地震应急搜索装备研制”通过技术验收

  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系列化地震应急搜索机器人装备研制”通过了课题承担单位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组织的技术验收。   验收会上,专家组听取了汇报,审查了过程档案,观看了现场演示。经专家质询和讨论,认为专题完成了合同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系列地震应急搜索

“染色体保护者”端粒由谁保护?

  总所周知,染色体末端的“帽子”——端粒,犹如一道防护屏障,保护着染色体。最近,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由Maria A. Blasco领导的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组发现,尽管端粒有着特别紧凑的结构,很难进入,但是它们能转录像其他DNA这样的信息。从这个过程所产生的RNA叫做TERRA,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