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在Science上发表干旱对洞穴生物影响的文章

在4月19日的Science杂志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研究团队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 Tony Whitten博士一起,发表了题为Drought and China’s cave species的Letter文章,指出中国西南地区长期的干旱将对洞穴生物构成严重威胁,而这种危险却一直被人们忽视。 洞穴生物是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通常半透明、眼睛退化或消失、感觉器官发达,是长期适应洞穴黑暗环境的进化结果。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洞穴分布最为集中,也是洞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1978年,昆明动物所该研究团队的前辈褚新洛先生等就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洞穴鱼类的论文,记录了中国第一种洞穴鱼类—裸腹盲鲃。2005至2012年间,在世界银行资助下,全世界洞穴生物专家对广西洞穴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西南地区......阅读全文

鲜乳中有哪些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类群的作用?

  一)能使鲜乳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  这类细菌包括乳酸杆菌和链球菌两大类,约占鲜乳内微生物总数的80%。它们可进行同型乳酸发酵,产生大量乳酸,使鲜乳均匀凝固。  1、链球菌类:较为常见和重要的有:乳酸链球菌、乳酪链球菌、粪链球菌、嗜热链球菌、液化链球菌。  2、乳酸杆菌类:较常见的和重要的有嗜酸乳杆

“分子”掌控生命进化

如果能及时掌控SARS病毒分子进化规律,病情就会有效地得到控制;如果能准确掌控其他分子进化规律,人类的生命将会得到自我最大可能的把握。   安徽师范大学朱国萍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她的研究论文《一件古老进化事件的自然选择机制》,获得自然科学界一致高度的评价,她的这篇论文,在进化生物学研究方

掌控进化:生命这样被改写

  进化的力量通过生命的多样性得以展现。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弗朗西丝·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理由是3人在掌控进化的方式及利用其为人类带来最大福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定向进化开发出来的酶如今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药物和其他事物。同时,利用一种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方法进化出来

云南发布生物物种名录-涵盖11个生物类群

  云南省环保厅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今日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以下简称《名录》),介绍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据了解,截至目前,云南省是我国第一个公布生物物种名录的省份。   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说,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

从单细胞生命进化到多细胞生命需要多久

一万年以上。假设现在有大分子物质,即初级有机物质已经出现,此时地球会比较热,火山喷发频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大分子物质不断聚集和分离,最终出现了能够自我复制的大分子物质。那么可以说这就是生活。然后这些最初的生命经历了很长时间。它们缓慢地聚集和分离,最后出现了单细胞。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相关团队联合多家机构,对国内外59种泽泻目植物进行了广泛取样,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发现泽泻目植物经历了从陆生向淡水生、再到海生的演化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进化生物学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水生植物是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类群

烹饪化学反应促进复杂生命进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07.shtm 美拉德反应在面包上形成棕色面包皮  图片来源:imageBROKER/Unai HuiziAlamy一种给熟食带来味道的化学反应每年可能在海底封锁数百万吨碳。这个过程甚至可能

退化土壤中微生物类群和功能基因的研究

研究背景土壤退化是一个及其严重的全球问题,长期连作和滥用化肥会造成土质变差。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40%的农业土壤发生严重退化,24%的土壤仍在持续恶化。在中国,农业化肥的滥用导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污染物积累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但是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退化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反

退化土壤中微生物类群和功能基因的研究

  研究背景    土壤退化是一个及其严重的全球问题,长期连作和滥用化肥会造成土质变差。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40%的农业土壤发生严重退化,24%的土壤仍在持续恶化。在中国,农业化肥的滥用导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污染物积累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但是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退化及生

退化土壤中微生物类群和功能基因的研究

  研究背景    土壤退化是一个及其严重的全球问题,长期连作和滥用化肥会造成土质变差。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40%的农业土壤发生严重退化,24%的土壤仍在持续恶化。在中国,农业化肥的滥用导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污染物积累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但是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退化及生

探索原始生命奥妙,揭秘热河生物群隐藏的生命演化密码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热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进化摇篮的假说,找到了一系列支持鸟类恐龙起源学说和鸟类飞行树栖起源假说的新证据,发现并命名了若干中生代鸟类化石,通过深入研究早期鸟类的系统演

研究揭示联合揭示被子植物早期进化

  被子植物也称开花植物,是地球上种类最繁多物种最丰富的植物类群,其产生和分化是陆生植物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它们早期分化的系统发育关系仍然不清楚,仍缺乏完整的基因组以厘清其进化关系。近日,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华北理工大学以及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揭示被子植物早期进化。其研究成果《芡实和金鱼藻基因组

不是单一祖先群体!人类进化也以群分

教科书中对人类进化的描述是,智人是从大约30万年前非洲某个地区的单一祖先群体进化而来。然而,近日发表在《生态与进化趋势》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一个跨学科研究小组得出结论,早期人类由一个细分的、不断变化的泛非洲集合群体组成,他们的生理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这个理论更好地解释了现有的遗传、化石和文化模

Cell-Rep:测序揭示人类肠道菌群的进化

  与狩猎者相比,西方人的肠道微生物种类较少,但这些微生物群为什么会有此差异,一直都是一个谜。2月25日,在《Cell Report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中非共和国班图人群体的肠道微生物,这个传统的人类群体,有一些西化的生活方式。这一发现,对于“什么因素可能会引起我们肠道菌群的差异——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动物群,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的海洋生态面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20世纪80年代,进化古生物学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显生宙以来的

一文盘点中国TOP10生物类似药

  2015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了《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首次明确了生物类似药的定义,提出了生物类似药研发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对生物类似药的药学、非临床和临床研究和评价等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生物类似药,也被称为生物仿制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

福建农林大学第一篇Nature-张亮生组发表睡莲基因组

  2019年12年19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第一单位)张亮生组及合作者题为“The water lily genome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flowering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获得了蓝星睡莲的高质量基因组,并通过其基因组与

研究揭示冰清绢蝶基因组进化与群体演化历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12.shtm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进化和环境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地球-生命系统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郝家胜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

海洋所在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特殊生命过程认知研究中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2_4781753.shtml   3月22日,The ISME Journal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

福农大张亮生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张亮生教授在发布会上分享睡莲研究成果 杨洁摄  12月19日,福建农林大学召开睡莲基因组和早期开花植物进化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由福建农林大学张亮生教授主持,南京农业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的研究成果《睡莲基因组和早期开花植物进化》(The water li

版纳植物园揭示印缅区植物类群的东西遗传分化格局

  印缅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复杂的地质气候历史,以及多样的地形地貌,可能是该地区形成生物多样性和高特有性的重要原因,并影响着生物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然而,目前对印缅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较少,生物类群的遗传结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对叶榕和异形花榕为榕属

PNAS:科学家揭开纳米世界的生命进化基础过程

德国科学家在纳米尺度上的一项最新观察研究,验证了生命进化的基础性的一步,即分子的自动组装和自我选择(self selection)。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图片说明:纳米尺度的分子“格子”会根据尺寸自我选择,在铜表面找到合适的位置。(图片来源:Forsch

中国科学家《自然》文章获得进化研究新进展

来自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莱斯特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的研究人员从对一些保存完整的化石的精细分析入手,阐述了一个直接与早期生命进化相关的问题。 文章的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为云南大学的张喜光教授,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8年获得加拿大萨斯

木卫二生命证据“触手可及”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7月23日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称,木卫二存在生命的证据可能距我们只有“一厘米”之遥,可谓弹指可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团队模拟高能粒子对木卫二的辐射,确定了寻找生命痕迹的最佳位置,也为紧随其后的探测器登陆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信息。  木卫二是典型的“海洋世界”——其几千米厚的

南京地理所湖泊沉积物中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研究获进展

  氮素是影响湖泊营养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湖泊营养盐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硝化作用(NH3→NO2-→NO3-)是氮循环过程的关键步骤,而氨氧化(NH3→NO2-)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氨氧化微生物是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丰度和活性等会受到温度和营养负荷等环境因子

研究揭示对环境高度敏感的鼠兔类群的进化响应

  在当今保护生物学领域,如何保育栖息地片段化不断加剧的濒危物种和地理小种群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人为辅助为地理隔离的种群提供与同种异域种群甚至是姐妹种杂交的机会,能够促进基因流动,即遗传拯救(genetic rescue),被认为是颇具潜力的有效物种保育手段。已有研究表明,杂交能够提高遗传多样性,

清江生物群的发掘:破解生物进化谜团的化石宝库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至此,地处中国宜昌长阳地区,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纱,成为进化古

研究发现具有癌细胞诱变能力的细菌促进肠道菌群进化

  人体肠道细菌的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的健康生物标志物,影响着肥胖、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影响着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但如何保持它的多样性仍然是一个谜。由Isabel Gordo领导的科学家们首次实时观察到,微生物群多样性爆发由具有与癌症相似突变率的细菌细胞引起。图片来源:PLOS biology  科学

古脊椎所发现雌性偏好引领长鼻类性别异时进化

  生物进化的原因和内在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虽然承认进化的存在学术界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但对于进化的过程的解释,却处于非常含混的阶段。新达尔文主义者结合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一个看起来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但是这一观点也招致了大量的反对意见。其中的

中美与中英两科研小组并肩在《当代生物学》发表论文

  日前,《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同时发表了两篇与内地学者相关的文章:一篇是在密歇根大学做访问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英、昆明动物所硕士研究生刘振以及研究员施鹏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张建之合作发表的《听觉基因Prestin聚类回声定位蝙蝠与鲸》;另一篇是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