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植物园热带森林树种共存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密度制约效应在热带森林中比较常见,它被认为是一种维持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机制。然而,对于密度制约在波动环境中是如何变化的仍然所知甚少。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在西双版纳20hm2热带季节雨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以453个1hm2的幼苗样方两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幼苗存活的密度制约效应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其在雨季和旱季的分异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在群落水平上,无论是旱季、雨季还是两年的区间内,同种成树邻体对幼苗存活都具有强烈的负效应。同种幼苗邻体仅在旱季对幼苗存活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在物种水平上,同种成树邻体和幼苗邻体的效应在旱季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并且与种群基面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反地,同种成树邻体和幼苗邻体的效应在雨季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群落和物种两个水平上的结果都表明,局域尺度上的负密度制约的强度在旱季要大于雨季。在20hm2的样地尺度上,无......阅读全文

版纳植物园热带森林树种共存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密度制约效应在热带森林中比较常见,它被认为是一种维持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机制。然而,对于密度制约在波动环境中是如何变化的仍然所知甚少。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在西双版纳20hm2热带季节雨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以453个1hm2的幼苗样方两年的观测数据

亚热带森林植食性昆虫共现机制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间是否共存的直接表现是物种共现,物种共现可用于检验两个或更多物种能否共存。剖析物种共现、共存的相关机制,既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又是挑战。此前研究表明,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与物种生活史的生态位分配和权衡关系密切,或在物种共存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物种自身的系统发生距离和功能

植物所亚热带森林维持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负密度制约假说是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之一,该假说主要描述由于资源竞争、有害生物侵害(如病原微生物、食草动物捕食)等引起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相互损害行为。密度制约机制导致局部群落同种个体生长率降低和死亡率提高,从而为其它物种的生存提供空间和资源,促进物种共存。在热带森林中,负密度制约机制的

长白山温带森林样地物种共存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种间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其在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一直有很大的争议。Stephen Hubbell的中性理论假定:“群落内所有的物种都有相同的竞争力、迁移率和适合度,所有的个体都具有相同的生殖、死亡、迁移速率和成为新种的概率,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是由局部传播和生态漂移机制所

热带森林转变过程土壤碳固持的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团队联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梁乃申基于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的帕索森林保护区,研究揭示了热带森林转变下功能碳库调控土壤有机碳来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植物(如木质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由于微生物来源碳具有较高的

揭示亚热带森林植食性昆虫的共现机制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间是否共存的直接表现是物种共现,物种共现可用于检验两个或更多物种能否共存。剖析物种共现、共存的相关机制,既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又是挑战。此前研究表明,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与物种生活史的生态位分配和权衡关系密切,或在物种共存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物种自身的系统发生距离和功能

较小的热带森林碎片比较大森林片消失得更快

  在首批明确解释热带森林碎片化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说,在2001年至2018年间,较小的古老森林和受保护区域的碎片所遭受的损失会比较大森林片更大。这些结果提示,如果不迅速采取大规模的保护天然林块的措施,热带森林可能会继续萎缩。Matthew Hansen等人强调,与较小的更为支离破碎的区域相

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独特的森林植被类型,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高,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极其重要。历史上,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历过频繁、大规模的人为干扰,绝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别是低海拔地区的原生地带性植被多已消失殆尽,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

林木白蚁如何保护热带森林免受干旱危害

  据新的研究揭示,身型微小的林木白蚁对热带雨林因干旱所致的有害生态变化会有重大影响:它们能在长期的干旱中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结果通过证明单一昆虫群落如何在环境发生快速变化时帮助维护整个森林而凸显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白蚁类已知是生态系统中某些最重要的策划者。它们能通过分解林地

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

  海南双池玛珥湖处于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区,可以很好地响应于热带辐合带(ITCZ)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的变化。目前,对于中国南部热带雨林如何响应于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以及中国南部的农业和栽培历史尚无清晰解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破译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破译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的应用森林生物多样性有着怎样的维持机制?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马克平研究团队首次结合亚热带森林幼苗更新动态监测数据、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邻居效应模型,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驱动亚热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作用方式,提出了外生菌根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过程影

华南植物园发现氮沉降可能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

  目前有关氮沉降与森林土壤酸化的研究及其理论主要来自北半球“氮限制”(N-limited)的温带和北方地区,我们仍然不清楚长期氮沉降如何影响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土壤酸化问题。在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莫江明研究员、鲁显楷博士及其同事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破碎化在热带地区增加但在全球减少

  森林景观破碎化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通常是大规模森林损失的前兆。根据《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热带地区的森林正在变得越来越破碎化,但在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并非如此。这些发现凸显出需要减少毁林、增加破碎森林的连通,特别是在热带区域。

研究揭示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维度的树种共存机制

  群落物种共存的生态学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与植物系统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以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wenson实验室等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从系统发育和功能维度,对西双版纳20公顷热带季节雨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树种共存机制进行研究,取

菌根类型调控亚热带森林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新机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养分供应是生产力维持的基础,但多数研究并未充分考虑植物养分获取策略对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影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约85%的维管植物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菌根共生是植物提高养分吸收效率的重要策略。养分重吸收和凋落物分解为植物提供了年

热带雨林植被群落构建的微生物反馈调节机制研究获进展

  热带雨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却支撑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生物多样性,尽管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为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长时间淋溶和土壤酸化导致土壤养分相对其他森林比较匮乏,不利于植物生长。热带雨林如何在土壤有效养分较低的情况下提高物种共存、维持生物多样性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研究表

地化所在热带与亚热带森林汞的源汇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汞(Hg)是持久性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长距离传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环境健康和生态风险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1%,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同时是汞的自然排放清单中最大的不确定环节之一。森林地表的大气-土壤Hg0交换是复杂的双向过程,包括大气Hg0的直接沉降以及森林

地化所在热带与亚热带森林汞的源汇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汞(Hg)是持久性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长距离传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环境健康和生态风险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1%,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同时是汞的自然排放清单中最大的不确定环节之一。森林地表的大气-土壤Hg0交换是复杂的双向过程,包括大气Hg0的直接沉降以及森林

华南植物园在亚热带森林土壤固氮微生物的驱动机制研究

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亚热带地区氮沉降日益加剧,但有研究表明土壤固氮微生物依然十分活跃。然而,关于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在富氮缺磷的南亚热带森林中受哪些因素调控有待进一步探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中心博士张静在研究员刘占锋的指导下,依托鼎湖山和鹤山的植被恢复/演替

火灾作为热带湿润森林选择动力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自然条件下,热带湿润森林很少能发生火灾,不大可能具有适应火灾的能力。因此可以假设,火灾对这些树种的影响是相同的,树木多度的变化仅仅与火灾的燃烧方式有关。换句话说,如果各个树种对相同的火灾具有不同的反应,那么这些树种的树木多度的变化应该是与其生境的偏好和形态相关的。   中国科学

热带森林树种性状和生长关系研究中获进展

  功能性状指有机体所具有的与其定植、存活、生长和死亡相关的系列属性。功能性状科研人员通常认为,物种的功能性状决定群落中物种的存活率、生长率和死亡率。但全球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植物形态性状与群落物种动态的关联并不紧密,在生活史周期较长的树种群落更是如此。基于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

研究发现中国热带森林土壤和水分酸度降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80.shtm

华南植物园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研究获新进展

  在发现氮沉降可能降低热带亚热带地区“富氮”森林植物多样性现象的基础上(详见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0, 16: 2688–2700),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鲁显楷博士等在莫江明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年多野外试验观察和

西双版纳20公顷热带雨林动态监测大样地研究获进展

  自从美国史密斯研究院在巴拿马建立世界第一个热带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以来,基于大型固定样地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理解物种共存机制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从2004年开始,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在我国不同气候带建立了一系列森林动

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

  每年有大量二氧化碳(CO2)从土壤中释放,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和土壤碳(C)的分解。养分有效性,尤其是氮(N)和磷(P)在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中起重要作用。多数研究中仅单独探究土壤碳矿化或凋落物分解,同时探究在长期施肥条件下两者碳释放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了解其潜在机制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十

亚热带生态所在复杂森林遥感智能识别方面获进展

在大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近20年来全球植被“变绿”的热点区。单一人工林种植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造林策略,速生人工林相对于天然林可能会耗水过多,亟需量化权衡不同类型森林恢复的碳-水过程及其生态服务效应。然而,单一人工造林、自然恢复、封禁保育、人工林采伐等不同保护修复与管理措施下

热带森林恢复中植被和土壤碳库变化研究获进展

  热带森林是重要植被和土壤碳库,其土壤碳库与大气碳库相当。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热带森林经历了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约有一半的热带森林被砍伐变为农田或次生林。因此,了解这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碳库的变化对准确估算森林碳库功能的变化至关重要。传统观点认为热带森林转变为次生林或人工林后,其植被碳

热带森林里的鸟鸣声为何如此复杂多样?

鸟类的鸣叫是动物行为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通讯信号,它的多样性、复杂性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在国际期刊《生态指标》发表论文,通过对热带森林的鸟类鸣声多样性研究,首次证明了声学指数与植被和地形特征的关系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随着自动声学记录技术的快速发展

森林群落中物种稀有性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局域群落中的大部分物种都是只有较少个体的稀有种,理解局域群落中物种稀有性的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挑战之一。生态位分割假说(Niche partitioning hypothesis)认为,稀有种利用空间上有限且局域稀有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多度树种如何在群落里中实现共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

JACI揭露儿童食物过敏机制,环境与遗传必须共存

  研究结果于4月6日以题为“Mechanism for initiation of food allergy: Dependence on skin barrier mut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allergen costimulation”发表在《 Journal of